肖 萍
(深圳市福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048)
初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常有與日常生活中感覺不同的疑惑:對慣性,能正確回答“慣性與質(zhì)量有關與速度無關”,但感覺“汽車速度越快越難剎車呀,不說明速度快,慣性大嗎?”;對平面鏡成像,感覺“鏡子里的我就在鏡子后面,怎么是鏡面對稱?而且鏡子里的我確實比我小很多,怎么是相同大小?”;對“物體顏色是由反射光的顏色決定”,學生糾結(jié):“物體顏色本來就有,為何還由反射光決定?”.經(jīng)驗和研究表明,對許多初中物理內(nèi)容,學生早已有了“前概念”,且“多是膚淺、與科學概念相悖的,對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構(gòu)成障礙”.[1]在面對具體現(xiàn)象時,“前概念”不讓位于新概念,容易發(fā)生認知沖突.若不及時利用這個契機將“前概念”轉(zhuǎn)變?yōu)榭茖W概念,而采用強化記憶的教學方式,雖應付了考試,但遇到實際問題時,認知依然會回到了原點.
心理學、教育學和系統(tǒng)科學理論都認為認知發(fā)展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過程,認知不平衡可觸發(fā)認知發(fā)展的動力,能激發(fā)內(nèi)在學習動機、并通過吸納新的知識,去重新組織和建構(gòu)更高層次的新平衡.故及時利用并化解認知沖突,促進概念轉(zhuǎn)變,就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以“物體的顏色”教學為例,探討基于學生概念轉(zhuǎn)變的有效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中“物體的顏色”的教學設計,多從“光的色散”開始,最后用類似以下的檢測結(jié)束:“在暗室里用紅光照射裝在白色瓷盤中的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問旁人看到3個物體的顏色分別是什么?”.某校8年級100名學生的課堂測試結(jié)果是:58%能回答正確,31%是按所學知識邏輯分析、61%靠回憶類似的答案、8%憑直覺.學生反映:物體的顏色從小就能分辨,但涉及物體的本來顏色、實際觀察到的顏色時,就開始糾纏不清,對于“物體的顏色是由反射光決定”的新概念更是疑惑,例如:
(1) “物體的顏色”是由反射光的顏色決定的,“物體本來的顏色”是由什么決定的?
(2) 按照光的反射定律,光照射在物體上會反射,只是鏡面與漫反射不同而已.同樣顏色的光照射在不同物體上,反射光的顏色應該相同,那么物體的顏色也應該相同,可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為什么?
(3) 既然所有物體都有光的反射,為何有時照射的光沒有反射?它到哪里去了?
(4) 照射物體的是白光,為何反射是有顏色的光?其它顏色的光在哪里?
……
以上“問題”表明:學生對“光的顏色”和“光的色散”的認知是零散的、相互間缺乏有機的關聯(lián),且停留在光線或光路模型基礎上的“知道”層面,缺乏多層面、高層次的理解;特別是學生較普遍地認為“物體的顏色是固有且不可改變的”.這樣的看法雖然不對,只是學生對日常現(xiàn)象表面、膚淺的認識,但卻是長期生活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果,因而成為影響科學概念獲得和真正理解的“前概念”.憑借它解釋不了所面臨的自然和實驗現(xiàn)象時,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認知沖突,成功實現(xiàn)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概念轉(zhuǎn)變”,將成為物理概念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而“概念轉(zhuǎn)變”的途徑,一是“同化”,運用已有概念解釋新現(xiàn)象;二是“順應”,為成功地理解新現(xiàn)象進行核心概念的重構(gòu),實現(xiàn)根本性的轉(zhuǎn)變.[2]因此教學中,應針對“前概念”存在的局限,找準概念轉(zhuǎn)變關鍵,系統(tǒng)設計內(nèi)容和方式,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建構(gòu)科學概念.
物理教師大都知曉布魯姆目標理論,“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層次劃分也常在各種教研活動中被提及;但有一個普遍的默認:“后面一級目標以其前面一級的為基礎”,遵循“依次達成”路徑.據(jù)此認識,“理解”就自然成了較低層次的目標,其在教學中的地位被誤解,意義與作用也被低估.要正確認識“理解”,使之在教學中回歸到恰當?shù)奈恢茫斜匾獙Α袄斫狻边M行重新理解.其實,“理解”建立在熟悉的知識基礎之上,有著不同的層級,并在各個目標層次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就像認識一個物體,需站在不同的位置和高度,對不同的側(cè)面或縱橫切面進行多層面、多維度、多梯度的觀察和關聯(lián),才能形成整體的了解.對知識的“理解”,不僅需要從“橫切面”維度上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等,還需要在“縱切面”上分多個梯度.[3]由此,對物體顏色的“理解”教學,就可設計層次不同的活動與過程:
(1) 通過三棱鏡的色散現(xiàn)象,理解光的單色和復合性;
(2) 利用光的透射性(通過有色透明物體)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不同光照下物體有不同的顏色;
(3) 通過光照射在不同物體上顯示不同效果的實驗現(xiàn)象,認識到光有能量,物體有不同程度的反射、透射和吸收特性;
(4) 通過綜合分析理解:發(fā)光物體的顏色由發(fā)出的光決定,不發(fā)光物體的顏色與照射光有關、但由反射光的顏色來決定;
(5) 將新學的知識遷移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如能利用“顏色形成原理”來改變物體的顏色視覺效果,促進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
通常的教學中,也許以上內(nèi)容和過程或環(huán)節(jié)本身都不缺,但可能缺乏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能力的分層梳理;教學設計缺乏全方位的目標,教學過程缺乏概念轉(zhuǎn)變所需的鏈接和構(gòu)建過程,教學評價的內(nèi)容和標準缺乏前置性;以至于應對“前概念”時,要么不系統(tǒng),火力覆蓋有死角;要么不精準,火力不集中;教學的精準性、有效性和深度難以達到理想境界.
綜合前面的分析、再結(jié)合“物體的顏色”的教學設計,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教學實驗較多體現(xiàn)光的“反射”和“透射”,均缺少“吸收”知識層面和認知梯度,以致學生概念轉(zhuǎn)變的“同化”或“順應”都無法跨越這個障礙.
2.2.1 增加事實或證據(jù)
“光的顏色”與“光的吸收”在不同的知識維度上,其理論鏈接較難,通過實驗和邏輯推理比較有效.因此設計以下兩個遞進實驗.
(1) 暗室手電筒實驗.
在黑暗房間內(nèi)用手電筒做光源,并設法形成紅、綠、藍3種單色光線;分別比較白光和三色光線照明條件下,所看到不同顏色氣球的顏色,結(jié)果如表1.
學生對同種顏色的“反射”容易“同化”,但可能對“黑色”有新的疑惑,于是針對“變黑”現(xiàn)象,用以下實驗強化光被吸收后的作用與效果.

表1 不同色光下不同色氣球的顏色觀察記錄
(2) 光的吸收實驗.[4]
實驗器材:紅、綠、藍色強激光筆(功率約100 mW)各1支,藍色、綠色、紅色、黑色、白色的氣球若干只、打氣筒1個.
實驗過程:將白色、紅色、綠色、藍色、黑色的氣球充氣至十分鼓脹狀態(tài),掛至同一高度,然后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激光筆在約1.5 m距離處照射每個氣球(注意帶好護目鏡).
實現(xiàn)現(xiàn)象與結(jié)果:部分氣球爆裂,記錄如表2.

表2 不同色激光爆裂不同色氣球的實驗記錄
2.2.2 增強事實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實驗,若停留在表面或形式化,學生只看熱鬧,缺乏有效性的思考,對概念轉(zhuǎn)變就沒有任何幫助.所以“理解”一定要綜合實驗結(jié)果,多方位,合理建構(gòu).
(1) 闡明現(xiàn)象: ① 白色氣球總是不會被激光爆裂、黑色氣球總是會被激光爆裂;顏色與激光相同的氣球,不會被爆裂; ② 在色光照射下,呈現(xiàn)色光的氣球不會被激光擊爆;而顯示黑色的氣球,會被激光擊爆.
(2) 解釋原因: ① 在紅光下,白色和紅色氣球都反射紅光,顯示紅色,而藍色、綠色和黑色氣球,不反射紅光,吸收了紅光,都是黑色的.② 用紅色激光筆照射綠、藍和黑色的氣球,激光的能量全都被氣球表面吸收,造成了溫度上升,引起了氣球爆裂,而白色和紅色的氣球表面可以反射紅色激光,被氣球表面吸收的激光總量減少,所以白色和紅色氣球就不會爆裂了;有學生疑惑:氣球爆裂也可能是因為“壓力大”和“溫度高”,用激光筆照射黑色塑料袋使其融化,就排除了“壓力”,直指“溫度”升高,驗證了吸收效果.
(3) 應用轉(zhuǎn)換:白光通過紅色透明的物體時,紅光可透過,而綠光和藍光被這個物體吸收了;光線照射到不透明的物體上之后,一部分反射出來,被看到了顏色,另一部分則被物體吸收.所以,物體的顏色就是它透射或反射光線的顏色.
(4) 洞察觀點:發(fā)光物體的顏色由發(fā)出的光決定.不發(fā)光物體在黑暗環(huán)境下沒有顏色,它“本來的顏色”是指在白光下,通過反射了某種顏色光而形成的“被看到的顏色”.在單色光照射下,不同物體對光的反射與吸收不同、呈現(xiàn)的顏色不同.物體的顏色雖然與照射光有關,但最后還是要由反射光的顏色來決定.
判斷概念轉(zhuǎn)變后“新概念具有有效性,學生可運用新概念解釋反例或引申新的探究方向”.[2]“理解”的最高境界不是“回憶和重復”,而是“可以將知識遷移到新的問題或情境中”.[3]例如解釋:光盤本來沒有顏色,在陽光下顯現(xiàn)七彩;在不同光線下,看到人臉顏色有所不同;西瓜攤上增加紅色燈光等現(xiàn)象;還能解決諸如:攝影時使用濾色鏡達到某種特效、攝像中的“白平衡”等問題.甚至還可鏈接到植物上:太陽光照射在植物上,葉子反射了綠色光成為綠葉,其余的紅、黃、藍、紫等顏色的光被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因此人工溫室里用紅藍合成的偏紫色的光照射植物增強光合作用.
總之,因“前概念”而產(chǎn)生“認知沖突”是正常的,教學應沿著學生的“疑惑”找到“痛點”,發(fā)現(xiàn)“新概念”認知過程中的“理解”障礙,不論從教學設計還是目標達成,都應從多方位、多層面、多梯度去思考和重構(gòu).物理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物理現(xiàn)象,還需轉(zhuǎn)化成合理的、有效的物理新概念,在概念基礎上形成物理原理,最后達到擁有物理思想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