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楠,周 婧,鄭君慧,奚 峽,張 曄
(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天津 300162)
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在于師資,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素養水平將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水平的高低,職業教育水平又直接影響著職業我國教育的未來發展。因此,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職業院校教師需要具備比以往更科學更全面的素養,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以下4個維度,即:專業素養、人文素養、智能素養、終身學習能力。
其一,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基礎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因此,培養扎實的專業素養是培養職業院校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專業素養是其它素養培養的基礎,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專業知識的掌握,并能用恰當的方式方法轉化為學生能夠吸收的知識,這才是教師所必須的專業素養。
其二,人文素養。新時代教師除了需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共情能力。人文素養是教師核心素養不可缺少的維度,教師具備了人文素養從而能體現其人格魅力,能在教育教學以及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展現出自身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從而體現出自身的人文精神。
其三,智能素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整個社會的變革,也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那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更要培養適應人工智能2.0和教育信息化2.0時代發展的智能素養。智能素養是基于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為教師更好地適應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四,終身學習能力。在人工智能2.0和教育信息化2.0時代,知識折舊率比以往更高,80%的知識會在幾年內迅速被淘汰,那么,培養教師的終身學習能力尤為重要。職業院校教師只有具備了終身學習能力,養成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良好習慣,才能更好地提升專業水平,不被社會所淘汰。
智能素養是指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習者所具備的適應時代發展的基本素養,是智能化社會的核心素養。智能化素養是基于核心素養構建的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者的基本素養,是對核心素養中“信息意識”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進一步明確、豐富和提升,它是確保教師能適應并超越人工智能時代的素養。智能素養是信息化素養的高階,比信息化素養更全面更深入。信息化素養側重于信息技術層面,以提升技術為主要目的。智能素養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院校必備的素養,為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以及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基于核心素養的職業院校教師智能素養的培養是適應教育信息化2.0時代發展的必需,教師智能素養是基本能力,也是包括知、行、意、情為一體的綜合能力的體現。職業院校教師智能素養內涵演進是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2.0時代的發展要求為指導方向和評價體系,結合終身學習理念、貫徹以人為本教育觀,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
基于核心素養的職業院校教師智能素養包括基礎素養、支持教學和支持學習這三個維度,三者是緊密聯系又相互協作的統一整體。其中,基礎素養是職業院校教師為適應教育信息化2.0時代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包括:意識態度、技術環境、信息責任;支持教學關注于職業院校教師所需具備的大數據、智能化教學態度和能力,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設計、實踐儲備;支持學習是為了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融合創新意識、協作能力、終身學習等方面的素養,包括: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協作創新。
為了解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下職業院校教師智能素養水平,本研究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對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職業院校教師的智能素養水平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335份。其中21歲至30歲教師占比10.75%,31歲至40歲教師占比42.99%,41歲至50歲教師占比17.31%,51歲至60歲教師占比28.66%,60歲以上教師占比0.3%。博士及以上學歷占比4.18%,碩士研究生學歷占比51.04%,本科學歷占比43.28%,專科及以下學歷占比1.49%。教授職稱占比5.97%,副教授職稱占比41.19%,講師職稱占比39.4%,助教職稱占比13.43%。
1.意識態度。93.13%的調查對象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和狀況非常了解或一般了解,只有6.87%的調查對象僅僅聽說過教育信息化。98.5%的調查對象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現代信息技術將對職業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有83.88%的調查對象對智慧教育概念的認識水平屬于非常了解或者一般了解,只有16.12%的調查對象僅僅聽說過智慧教育或對智慧教育不感興趣。有92.83%的調查對象認為智慧教育將會成為未來教育的必然形態。97.31%的調查對象認為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有必要全面提升教師的大數據、智能化素養。69.85%的教師面已經主動提升個人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化意識,有21.79%的教師不急于提升,認為不掉隊就可以,另有5.67%的教師缺乏動力、積極性和有效提升方法,2.69%的教師持無所謂的態度。96.12%的調查對象認為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對師生更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且98.8%的教師認為大數據技術有助于自己更科學準確的掌握學情,從而有的放矢的實施教學。
2.技術環境。所任教的學校對教師進行大數據、智能化素養的培訓情況,一學年3次以上14.93%,一學年1-2次46.87%,很少組織該類培訓29.55%,至今未組織過該類培訓8.66%。所任教的學校對教師進行大數據、智能化素養的考核情況是:受訪者所任教的學校中有22.09%具有科學完善的考核測評體系并且已經實施多年,40.6%的教師表示學??己藴y評體系剛起步還不完善,15.82%的教師表示學校正處于研討制定考核測評體系階段,另外還有21.49%的教師表示自己的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考核。
所任教學校智慧教室的建設使用情況,39.4%學校建設有智慧教室,并投入日常教學使用,25.07%學校建設有智慧教室,但未服務日常教學,21.79%學校未建設智慧教室,13.73%不清楚。所任教學校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情況,20.9%具備大數據條件,科學合理運用,43.88%具備大數據條件,但運用存在欠缺,21.79%無大數據條件,沒有此類技術的運用,13.43%不清楚。在課堂上不僅使用PPT,還使用多媒體、網絡、微課、教育大數據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情況,40%融合使用多種現代教育信息技術,45.07%偶爾使用,但對這些信息技術掌握不熟練,10.15%做課或比賽時才使用,仍有4.78%僅僅播放幻燈片,甚至不使用幻燈片(圖)。在基礎素養的技術環境方面,職業院校表現出缺乏系統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體系,對教師教育教學的技術環境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
3.信息意識。本研究調查對象中,有52.84%的教師能夠在引用他人文獻時做到規范注明出處,還有35.52%的教師在引用他人文獻時能夠比較規范的注明出處。在信息安全法律意識方面,法律意識強并且具備法律常識的比例達到54.93%,法律意識強但缺乏常識和法律意識一般的比例也達到了28.36%和15.22%,持無所謂態度的比例僅為1.49%。數據表明,調查對象的職業院校教師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的主要收集者、加工者和傳遞者,具備基本的法律責任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
1.教學內容。47.16%的教師能夠按照技術要求熟練制作數字教學資源(電子教案、課件幻燈片、微課、視頻動畫等),37.01%的教師表示能夠勉強獨立制作,另有14.33%和1.49%的教師分別表示需要求助他人完成制作和從來不會制作數字教學資源。35.22%的教師有意識地、積極地規劃和豐富個人數字資源庫,38.51%的教師雖然有規劃資源庫的意識但資源并不夠豐富,21.19%的教師對個人數字資源庫缺少規劃,這一部分的教師主要依賴在日常教學中的逐漸積累來豐富資源庫,另有5.07%從沒有過對個人數字資源庫的積累。40.6%受訪教師尊重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并對這種需要進行科學收集、分析,選用不同類型的技術工具(包括學習網站、APP等)為學生提供學習平臺和學習體驗。45.37%受訪教師表示自己了解學生的需要,但是對于技術工具選取和運用存在欠缺。此外,14.03%的受訪教師對于調查學生需要和實用技術工具輔助教學表現得沒有興趣和動力。
2.教學過程設計。被問及是否能夠運用教學媒體和資源支持不同環節的教學時,57.01%的教師表示自己經常這樣做,有38.81%的教師表示這樣做過但是不是經常如此,另有4.18%的受訪教師表示從不這樣做也并不感興趣。在關于能否依據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學生特征和技術條件,設計兼顧過程性與個性化的評價方案的問題中,有50.15%的教師表示自己經常這樣做,有43.88%的教師表示這樣做過但是不是經常如此,另有5.97%的受訪教師表示從不這樣做也并不感興趣。
3.實踐儲備。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能有針對性地觀察并利用技術手段收集過程性數據的教師占比為48.06%,能夠依據收集的數據進行課堂分析并提出見解和改進措施的教師占比達到49.55%。另有45.97%的教師,針對以上兩項實踐內容不能經常做。調查中還顯示,只有49.55%的教師能夠經常性的根據事先設計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在真實或模擬的教學情境中順利實施。
1.自主學習。調查顯示,30.15%的教師能做到經常性大量閱讀關于智慧教育研究的論文或著作,42.39%的教師能夠做到主動少量閱讀,24.78%的教師會在需要時才閱讀,自主學習相對被動,另有2.69%的教師對此不感興趣。面對網上大量資源,檢索所需資源時,42.69%的教師可以做到主動檢索并且方法得當,還有45.67%雖然能夠偶爾主動檢索但只是掌握一定的檢索方法,另有9.85%的教師沒有檢索方法、隨意性強,1.79%的教師表示不感興趣。積極主動并且經常參加大數據、智能化等高新科技的講座或培訓的教師占比僅為31.94%,有42.99%的教師只是偶爾參加公派的培訓或講座,還有18.81%的教師只是參加過學校硬性要求參加的此類培訓或講座,另有6.27%的教師表示不感興趣也從不參加,如圖1所示。

圖1
2.互動交流。32.54%的教師在開展教師之間互評時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工具進行合理評價,35.82%的教師會用到技術工具,28.06%的教師表示基本不借助技術工具,3.58%的教師對此不感興趣。54.93%的教師經常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熟悉其多種功能,并合理運用輔助教學。32.84%的教師偶爾使用,僅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基本功能。7.46%的教師只會在做課或比賽時才用到,4.78%的教師從不使用該類軟件輔助教學,如圖2所示。

圖2
在關于將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運用于課堂教學的情況調查中,有38.51%的教師表示能夠合理使用并事半功倍,謹慎使用并表示對此喜憂參半的教師占到48.36%,該部分比例最大,呈現出對使用智能終端設備的不確定性,另有10.75%的教師堅持傳統教學手段,這部分表現出對智能設備的課堂使用的拒絕,2.39%的教師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
3.協作創新。人機協作既支持規?;虒W,又兼顧個性化教學。在對教師的人機協作情況調查時發現,面對諸如 “針對具體問題合理設計并充分利用技術工具(如在線問卷、調查系統)等收集所需要的數據”,“針對采集的數據,運用數據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合理的判斷、總結和預測”等問題時,有接近60%的教師均表示只會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表示會經常這樣做的只有三成。
關于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實踐教育教學的調查中,數據顯示63.58%的教師有這方面的意愿但是缺乏知識儲備,27.16%的教師已經付諸行動并具有一定經驗,剩下7.16%和2.09%的教師分別表示沒有積極性和不感興趣。研究創新能力低,這與職業院校對師資隊伍的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不健全有關,學校沒有將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結合起來,教師難以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研究創新活動有機結合。
北京師范大學啟動國際合作項目“AI Teacher”的研究,旨在為每個教師提供基于云的智能助理,未來將是教師與人工智能發揮各自優勢并協作共存的時代。職業院校教師智能素養是適應未來趨勢的必要素養。目前,職業院校教師的智能素養培養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加強:一是加強智能素養標準化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觀考察和學習觀摩,定期參加培訓和專家講座,營造專家、教師互動溝通的良好氛圍;二是對教師開展智能素養考核,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比賽,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的體制機制,對于考核優秀和業務突出的教師應予以獎勵,營造良好的競爭態勢;三是積極促成校企合作,學校把握智能素養培育方向,企業充分挖掘潛在教育價值,雙方共同開辟校企合作有效路徑。四是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鼓勵教師廣泛大量閱讀,增長業務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提升教師的大數據、智能化理念,訓練教師用大數據、智能化思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