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龍
結直腸癌為臨床一類較為多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具備發病率較高及致死率較高等特征[1],該病隨著我國老年化進展,其發病數具備一定增加趨勢。既往的臨床多采取常規開腹術式進行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但該類手術多會對血管近端行高位結扎,處理腸系膜動脈較為困難,具備較高的手術技術要求,且容易發生出血、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研究提出[2],腹腔鏡技術近年獲得一定發展,且在腹腔鏡引導下的結直腸癌根治術具備出血小、創傷低、并發癥少等優勢,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但當前該類術式又可分為側方入路及中間入路兩種,針對兩者實際臨床療效尚存在一定爭議[3],此次采取側方入路及中間入路兩類術式為探究其實際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0 例,依據入院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9~71 歲,平均年齡(48.81±7.40)歲;病程6.6 d~4.8 個月,平均病程(2.94±1.64)個月;病灶位置:結腸15 例,直腸6 例,右半橫結腸8 例,肝區1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72 歲,平均年齡(50.24±7.26)歲;病程6.9 d~4.9 個月,平均病程(2.94±1.64)個月;病灶位置:結腸12 例,直腸5 例,右半橫結腸10 例,肝區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 版)》[4]診斷及手術標準者;②經相關影像學頭部CT、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相關病灶處于橫結腸近肝區、結腸肝區、升結腸及回盲區者;③經電子結腸鏡檢測為腫瘤單發,且癌胚抗原、特異性腫瘤血清指標表達為惡性腫瘤者;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并同意。排除標準:①術前測定伴腸穿孔須立即開展手術者;②存在既往的結直腸手術治療史者;③嚴重內分泌、血液系統及免疫性疾病患者;④心肺功能不全無法耐受手術治療者;⑤病灶轉移且無法完全切除者;⑥妊娠期或處于產期者;⑦無法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側方入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具體為: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采取腳部較高位置,建立氣腹及腔鏡,探測腹部位置,向上腹區域推送腸組織及橫結腸網膜,變更體位為頭部較高位置,向左房牽引小腸,隔斷胃結腸韌帶及肝結腸韌帶,將右邊結腸游離后,對根部血管進行結扎并清除淋巴。再次變更體位為平臥位,于患者肚臍中部作直徑約5 cm切口,游離腸管拉出并切除,將回腸及橫結腸采取吻合器處理后,沖洗腹腔,縫合創口,并置入引流管。觀察組采取中間入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具體為:給予患者全麻后,采取腳部較高位置,建立氣腹及腔鏡,探查腹部組織,于肚臍左側行穿刺后選擇恰當操作孔,取頭部較高位,推進網膜于頭側方向,牽引橫結腸,移動小腸,并確定腸系膜血管位置,隨后對右結腸血管行根部斷扎,并清理淋巴結,離斷韌帶后,變更體位為頭低位,推移小腸及結腸,切開右側腹膜,游離盲腸部,再行右半腸游離,隨后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1.4.1 癌活性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后1 d 以免疫增強化學發光法測定,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設置離心速率為2000 r/min,時間為20 min,設置100 為對照組目的蛋白量,計算觀察組癌活性指標,包括PLK1、Xiap、TK1、Livin。
1.4.2 手術指標 術中觀測記錄兩組手術指標,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淋巴清除數。
1.4.3 恢復情況 術后恢復速度比較,記錄患者治療時長,具體包含排氣時間、住院時長、排便時間、鎮痛時間4 項。
1.4.4 并發癥發生情況 治療后進行為期2 個月隨訪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狀出現情況,具體包含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淋巴清除數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癌活性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癌活性指標PLK1、Xiap、TK1、Livin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長、排便時間、鎮痛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癌活性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癌活性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表3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結直腸癌為臨床較為多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其主要指患者結腸、直腸處發生癌變形成的一類病癥,臨床針對該病主要施行外科手術[5],其中常規的開腹手術作為既往較為常用的一類治療術式雖具備一定療效,但其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而腹腔鏡的普及對這一現象有所改觀,其不但具備清晰的手術視野[6],且具備較好的淋巴清除率,此次采取中間入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已獲取理想效果。
此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淋巴清除數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癌活性指標PLK1、Xiap、TK1、Livin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中間入路根治術具備更好的術中指標及優秀的癌細胞清除效果。分析認為,腹腔鏡手術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患者病灶清除情況[7],或血管結扎及系膜清除情況。就中間入路根治術而言,其在手術過程中須處理患者腸系膜血管,因此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較高[8]。但其經中間入路,可更為清楚的定位系膜間隙[9],并較好地切除病灶血管,降低病灶轉移風險,具備對血管根部的切除價值更大,最終有效切除淋巴[10]。
本文結果中,觀察組的排氣時間(2.54±0.85)d 短于對照組的(4.56±1.0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長、排便時間、鎮痛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中間入路腹腔鏡具備較高安全性。究其原因,中間入路可較完全地切除患者病灶血管并進行阻斷,再對腸管行相關游離處理[11],不接觸病灶即可切除淋巴,降低擴散風險。而其經先處理血管[12],可更好的降低游離出血情況,進而降低并發癥感染風險[13]。該術式雖恢復情況基本同側方入路大致相同,但其具備更短的排氣時間,且并發癥更少,具備更高的安全性[14]。
綜上所述,中間入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較側方入路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淋巴清除療效更好,并發癥少,安全性高,臨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