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坤
良性乳腺腫物是乳腺常見病之一,多發于青年女性,其發病率在乳腺疾病中占1/3 左右[1],其中主要包括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脂肪瘤、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錯構瘤等,腫物形成后通常伴隨著乳頭改變、乳頭溢液、無痛性腫塊等臨床癥狀,隨著腫物增長,極易出現惡變[2]。當前,臨床多采用手術切除乳腺腫物,比如常規切除手術、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但不同手術類型效果也不盡相同,且對機體具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如何選擇一種安全性高、創傷小、效果好、預后恢復快的手術方案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良性乳腺腫物的重點[3]。本研究選取106 例良性乳腺腫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的應用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接收的106 例良性乳腺腫物患者,采用等量電腦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3 例。對照組患者均為女性,均為單側乳腺腫物;腫物位置:右側24 例,左側29 例;病程2 個月~4 年,平均病程(2.23±0.89)年;腫物直徑5~31 mm,平均腫物直徑(18.74±5.36)mm;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35.48±7.51)歲。實驗組患者均為女性,均為單側乳腺腫物;腫物位置:右側25 例,左側28 例;病程1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30±0.94)年;腫物直徑6~34 mm,平均腫物直徑(19.15±5.29)mm;年齡24~55 歲,平均年齡(34.91±7.37)歲。兩組患者的腫物位置、病程、腫物直徑、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者;凝血功能正常且血管血運正常者;患者及家屬知情手術方案,且自愿簽署手術同意書;經術后活檢、術前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良性乳腺腫物臨床診斷標準者;確診需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者;認知功能健全、智力與精神正常者。排除標準[5]:腋下出現疑似惡性淋巴結者;心肺等器官功能存在器質性病變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進行過隆乳者;確診為惡性乳腺腫物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需進行常規乳腺超聲檢查,確定腫物數量、部位、深度、大小。對照組采取常規切除手術治療,具體內容:麻醉后選擇手術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直接切除乳腺腫物,縫合腺體、切口。實驗組采取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治療,主要內容:協助患者調整至平臥位,或者在其背部墊軟枕,取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設手術巾,經術前超聲確定進針點、進針方向、深度,用利多卡因(濃度為1%)由進針點開始從淺到深度逐層浸潤麻醉,一直至乳腺后間隙,確定腫物周圍組織充分麻醉后,于穿刺點作切口(長度3~4 mm),然后經超聲引導下將8G 穿刺旋切刀置于腫物深面基底部,注意穿刺旋切刀插入方向與超聲探頭方向一致,旋切刀槽對準腫物,將腫物組織通過真空負壓作用吸入刀槽內,切除刀槽范圍內腫物組織,再經B超引導調整旋切刀角度、深度,重復扇形旋切與抽吸,直至腫物完全切除,B 超引導下觀察腫物是否有殘留,旋切完成后撤出旋切刀,消毒切口,敷料覆蓋,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切除腫物均送病理檢查。
1.4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情況指標包括瘢痕長度、乳房變形率、腫物殘留率。并發癥包括患側腫痛、皮膚瘙癢、色素沉著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瘢痕長度短于對照組,乳房變形率、腫物殘留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良性乳腺腫物是臨床常見的一種乳腺疾病,其中常見類型包括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脂肪瘤、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錯構瘤等,根據相關調查可知,良性乳腺腫物患者發生乳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高2~3 倍[6]。近幾年,人們生活習慣日益變差,良性乳腺腫物發病率出現逐年增長現象,再加上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各界人士對乳腺健康給予更高的重視,故需要合理選擇手術方案,及時徹底切除乳腺腫物,避免腫物惡化[7]。常規切除手術是當前臨床治療良性乳腺腫物常用的一種手術方案,且能完整切除乳腺腫物,但具有術中出血量多、切口長、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手術應激反應大、術后愈合緩慢、并發癥多等缺陷,且極易對正常乳腺組織造成極大損傷,導致皮下組織硬塊,容易在乳腺表皮形成瘢痕,進而嚴重降低乳腺美觀性,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是近幾年良性乳腺腫物治療常用的一種微創手術,其主要是采用旋切刀、真空抽吸泵反復切除、吸入乳腺腫物組織,能一次性穿刺可疑病灶,有助于及早得出病理活檢結果,早發現、早診斷乳腺癌,且術中采用超聲引導準確定位乳腺深部腫物,只需通過一個小切口即可完成多個病灶切除,可保證乳腺美觀性。同時與常規切除手術相比,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具有如下優勢:①手術無需縫合,瘢痕長度短,手術切口較小,美容效果較好,術中僅1 個小切口可切除多部位腫物,能盡量減輕對乳腺皮下組織、皮膚、腺體的損傷,尤其是乳腺腫物深或肥胖者;②術中經超聲監測能提高手術精準性,避免了反復穿刺,降低了病理活檢假陰性率,也防止了腫物細胞經穿刺針道種植性轉移;③術前麻醉藥內加入了腎上腺素,腫物切除后積血被抽吸,術后進行加壓包扎,這些均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術后瘢痕長度、手術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乳房變形率、腫物殘留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治療良性乳腺腫物的臨床效果較顯著,手術時間與切口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不易留瘢痕,乳房變形率、腫物殘留率、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預后康復快,可保證乳腺美容效果,值得大量推廣應用于良性乳腺腫物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