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竹 劉得龍 張欣然
聲門型喉癌指的是發生在聲帶的惡性腫瘤,該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放射線、缺少微量元素、性激素、病毒感染、空氣污染、飲酒吸煙等有關,發病早期患者主要表現出聲嘶、發音無力、發音疲倦等臨床癥狀,容易被發現,具有病理分化程度高、進展緩慢的特點,經規范治療后5 年生存率>90%[1]。以往,臨床多采用傳統單純手術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及時切除病變聲帶與組織,但傳統手術方式對人體創傷較大,預后恢復緩慢,且并發癥較多,極易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隨著近幾年消融技術、顯微鏡技術不斷更新、發展,低溫等離子刀射頻消融被廣泛應用在早期聲門型喉癌治療中[3]。該實驗選取80 例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研究低溫等離子刀射頻消融治療的臨床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患者年齡38~69 歲,平均年齡(55.17±8.43)歲;根據2002 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TNM 分期:T1aN0M032 例、T1bN0M05 例、T2N0M03 例。干預組男22 例,女18 例;患者年齡37~71 歲,平均年齡(55.26±8.39)歲;根 據2002 年UICC TNM 分 期:T1aN0M035 例、T1bN0M04 例、T2N0M0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經纖維喉鏡或間接喉鏡下病理活檢確診為早期聲門型喉癌,且伴隨著不同程度發音疲倦、發音無力、聲嘶等癥狀者;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者;語言溝通無障礙、聽說讀寫感官功能健全者;患者和家屬知曉治療計劃,自愿簽署治療同意書;無手術禁忌證者;近期未接受過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5]: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異常者;認知功能不全、智力或精神障礙者;確診為中晚期聲門型喉癌者;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功能異常者;身體素質不允許手術治療者;病例資料缺失者;存在傳染性疾病、嚴重感染與外傷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單純喉部分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氣管插管后進行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設手術巾,切除聲帶病變組織及聲帶肌,注意安全緣>0.5 cm,再用電刀灼燒,逐層縫合創口。干預組實施低溫等離子刀射頻消融治療,具體方法:選用美國杰西Arthrocare低溫雙極射頻消融手術系統、美國施耐德公司0°鼻內窺鏡系統,協助患者調整至平臥位,氣管插管后進行全身麻醉,通過喉鏡觀察聲門情況,確定腫瘤位置,連接顯像系統、0°鼻內窺鏡系統,清晰顯示腫瘤結構,將消融手術系統切除功率設置為5~7 檔、電凝功率設置為3~4 檔,選擇喉射頻刀頭,沿著腫瘤外側5 mm 部位進行消融,經顯示器觀察腫瘤組織液化情況,一旦出血立即電凝止血,并消融部分室帶下緣,充分暴露甲狀軟骨板,對邊緣和周圍組織取安全緣后送快速冰凍,確定無癌細胞殘留后,電凝止血、退鏡,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每天霧化吸入2 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局部控制率、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記錄兩組患者預后效果。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主要包括咳血、呼吸困難、創口愈合延遲、嚴重聲音嘶啞等。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隨訪,通過嗓音學檢查評估患者喉功能保全情況。計算兩組患者病情局部控制率,局部控制標準[6]:治療后6 個月內,經肉眼未觀察到腫瘤復發,聲嘶、發音乏力等癥狀即為有所緩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與局部控制率對比 干預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3.27±3.60)ml 少于對照組的(34.19±5.26)ml,手術時間(22.48±4.11)min、住院時間(8.12±1.70)d均短于對照組的(49.64±4.25)min、(13.51±2.49)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病情局部控制率90.00%略高于對照組的85.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與局部控制率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與局部控制率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預后效果觀察 隨訪6 個月可知,干預組患者術后創口良好愈合且光滑,術后8 h 后能正常飲食與活動,咽喉結構完整保留,經嗓音學檢查評估顯示所有患者喉功能均保全,治療后6 個月發音功能明顯改善。對照組患者術后創口愈合基本愈合,發音功能有所改善,但部分患者存在輕微聲音嘶啞癥狀,經嗓音學檢查評估顯示患者喉功能保全。
聲門型喉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喉癌類型,由于聲帶淋巴管少,不易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情況[7],腫瘤形成早期患者多伴隨著聲音改變癥狀,比如發音無力、疲倦,隨著腫瘤增長,患者極易出現呼吸困難、失聲、吞咽困難、放射性耳痛、大出血、吸入性肺炎等情況,進而導致死亡,因此需要為早期聲門型喉癌合理選擇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保證腫瘤組織徹底清除,避免癌細胞殘留[8]。低溫等離子刀射頻消融是當前臨床治療腫瘤疾病常用的一種方法,其主要采用鼻內鏡、喉鏡確定咽喉情況與腫瘤位置,再將大量射頻能量聚集中靶組織與刀頭間導電介質中形成等離子層,該離子層內高度離子化粒子會在電場中加速,通過加速能量打斷靶組織內有機分子的分子鏈,并產生小分子與低分子惰性氣體快速清理、消融病變組織,同時經射頻消融產生的電流熱效應加速凝固周圍小血管,發揮著同步止血的作用,具有視野清晰、操作簡便、術中出血量少的特點,且對周圍組織無破壞性,避免碳化現象,能有效降低治療操作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可完整保留喉結構、局部黏膜組織結構,保全喉功能,有助于減輕術后水腫、疼痛等癥狀[9]。另外,術中使用的等離子刀系統有機結合了吸引、沖洗、消融、止血和切割,刀頭前段能大范圍彎曲,角度調節方便[10]。本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病情局部控制率90.00%略高于對照組的85.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隨訪,經嗓音學檢查評估顯示兩組患者喉功能保全。
總之,低溫等離子刀射頻消融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臨床效果較顯著,具有微創、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預后恢復快的特點,可幫助嚴格控制病情,改善喉功能,值得大量推廣應用在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