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麗
重癥肺炎是復雜臨床綜合征的一種,屬于呼吸系統疾病[1]。該疾病的發展路線是由局部感染發展為全身感染,易引發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障礙以及敗血癥等并發癥[2]。目前臨床上治療重癥肺炎的主要手段為抗感染治療,利奈唑胺為新型抗生素的一種[3]。由于高齡患者機體功能退化,屬于高危發病人群且治愈效果較差,因此高齡患者治愈效果較差,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護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4]。本次研究應用利奈唑胺治療重癥肺炎配合護理干預措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70 例高齡重癥肺炎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60~78 歲、平均年齡(65.21±11.25)歲,病程3~14 d、平均病程(6.21±2.60)d;對照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64.93±12.33)歲,病程3~12 d、平均病程(6.11±1.97)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測確診為重癥肺炎患者,按美國感染疾病學會/美國胸科學會(IDSA/ATS)于2007 年制定的重癥肺炎診斷標準[5];②患者近期均未服用免疫抑制劑。排除標準:①神經性疾病、惡性腫瘤性疾病、血液傳染性疾病;②中途退出或實驗結果不完整。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具體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祛痰平喘治療、吸氧、退熱以及營養支持等。對照組給予萬古霉素(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269)靜脈滴注治療,1000 mg/次,每日早晚各1 次,治療周期為14 d。觀察組給予利奈唑胺(PfizerPharmaceuticalsLLC,國藥準字H20090516)靜脈滴注治療,使用方法為,600 mg/次,每日早晚各1 次,治療周期為14 d。
1.2.2 護理方法 ①重癥肺炎患者需臥床休息,護理人員每日定時對病房進行消毒,對室內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每日早晚進行通風,1 h/次;②定期對患者進行抗感染護理,收集患者氣道分泌物后進行藥敏實驗,根據病原菌的浮動變化選擇合適的抗生素;③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的流質食物為主,對于不能進食的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液鼻飼或者靜脈滴注營養液;④每日早晚幫助患者身體擦拭,q.2 h.幫助患者翻身避免壓瘡;⑤給予缺氧患者氧療護理,監測結果以血氧飽和度(SpO2)為依據,氧療流量為5 ml/min,實時關注患者呼吸狀況;⑥高齡患者多伴有慢性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打寒顫等相關臨床表現時,護理人員應及時收集患者血液標本并送檢;⑦及時且多次的與患者進行溝通,適當給予心理護理,引導患者服從治療,建立樂觀心態;⑧出院3 個月內進行復查及電話回訪。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①療效判定標準:優:臨床指標及實驗室指標處于正常值,臨床癥狀消失;良:任意以上指標中有且僅有一項水平異常;中:以上指標超過一項異常;差: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優+良+中)/總例數×100%[6]。②肺功能指標:使用肺功能檢測儀(章丘舜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型號:AS-507)檢測MMF、Pemax、Pimax、PEF 水平;③不良反應包括頭痛、腹瀉、蛋白尿、血肌酐異常、血小板減少。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6%高于對照組的6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種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MF、Pemax、Pimax、PE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MF(1.63±0.19)L/s、Pemax(45.87±4.95)%、Pimax(83.54±6.94)%、PEF(2.06±0.33)L/s 均高于對照組的(1.09±0.24)L/s、(36.21±2.87)%、(70.26±5.29)%、(1.42±0.21)L/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1.4%低于對照組的3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種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種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重癥肺炎的臨床特點為前期埋伏久,起病急發展快以及致死率高,輕度臨床癥狀為呼吸衰竭、精神萎靡、嗜睡,重度臨床癥狀為意識障礙、昏迷、休克等。相關衛生組織顯示高齡重癥肺炎患者的死亡率高出低齡重癥肺炎患者近50%[7],分析原因為高齡患者機體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降低,自身修復能力弱[8]。病情早期對病情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上治療重癥肺炎的主要方式為抗感染治療,抗生素的選擇十分重要,錯誤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耐藥菌增多[9]。
利奈唑胺是一種新型抗生素,屬于惡烷酮類抗生素的一種,該藥物的特殊性在于不會與其他藥物發生交叉耐藥性[10]。利奈唑胺作為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抑制劑,不會影響患者機體肽基轉移酶的活性,可有效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快速起到抑菌作用[11]。利奈唑胺與蛋白的結合率為30%,分布容積大于細胞外容積,因此可迅速分布于各臟器組織,可快速抑制病情發展[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6%高于對照組的6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MMF、Pemax、Pimax、PEF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譚通等[13]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
高齡患者治愈效果較差,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相關護理措施可提升治療效果,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調整飲食結構,保持靜脈及呼吸道通暢可有效避免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僅減少預后影響因素,同時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1.4%低于對照組的3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白云[14]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利奈唑胺聯合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中,不僅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對于肺功能指標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