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肺栓塞為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該疾病發病率居于冠心病和高血壓之后,且近幾年隨著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變化,發病率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呈現年輕化[1]。多種因素均會引起血栓,并集聚在血管中,隨著血小板數量的不斷增加,極易產生分支或者肺動脈阻塞,會嚴重影響肺循環功能,最終產生肺栓塞[2]。現階段臨床針對此種疾病主要以溶栓和抗凝治療為主,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集聚于血栓表面,進而起到預防阻塞作用。以往臨床使用頻率較高的抗凝藥物為普通肝素,但是該藥物監測復雜,易產生出血等不良反應,導致臨床療效欠佳[3]。隨著新型抗凝藥物的出現,低分子肝素逐漸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進而本次選擇了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3 月期間收治的70 例肺栓塞患者為實驗對象,并對栓塞應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了研究。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選自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3 月期間收治的70 例肺栓塞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 例。其中,實驗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37~77 歲,平均年齡(56.8±6.9)歲;病程1~9 d,平均病程(5.1±1.4)d。對照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39~77 歲,平均年齡(57.4±6.6)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5.3±1.4)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經肺動脈CT 血管造影技術(CTPA)檢查全部確診,并和歐洲心臟病學會2008 指南中的相關標準相符[4]。患者和家屬均知曉并同意本次實驗內容,該實驗獲得了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精神意識嚴重異常患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對本次實驗藥物禁忌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通過普通肝素(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051)治療,具體治療操作:靜脈注射80 U/kg,之后按照患者體重以18 U/(kg·h)進行靜脈泵注,按照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適當調節肝素用量,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維持在正常值的1.5~2.5 倍,穩定2 d 后使用華法林(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14)口服,2.5 mg/d,適當調節用藥劑量且以國際標準化比值為準,當國際標準化比值達到正常值的2~3 后,穩定2 d 后停止使用肝素。
1.3.2 實驗組患者通過低分子肝素(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29)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操作:根據患者體重以100 IU/kg 的劑量進行皮下注射,間隔12 h 皮下注射1 次,3 d 后使用華法林,口服,2.5 mg/d,適當調節用藥劑量且以國際標準化比值為準,當國際標準化比值達到正常值的2~3 后,穩定2 d 后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0 d后的D 二聚體、PCO2、PO2、pH 水平,治療效果,不良反應,住院時間,治療費用。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血氣分析全部恢復正常,肺動脈造影提示,無缺損肺段數,或者<1 個;有效:患者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基本改善,經肺動脈造影提示,缺損肺段數減少>50%;無效:患者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未發生變化或加重,經肺動脈造影提示,缺損肺段數無變化或增加[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D 二聚體、PCO2、PO2、pH水平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D 二聚體、PCO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O2、pH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D 二聚體、PCO2、PO2、pH 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D 二聚體、PCO2、PO2、pH 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n(%)]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對比 [n,n(%),]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對比 [n,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肺栓塞為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心血管急癥之一,主要指體循環的多種栓子脫落后對肺動脈或者分支造成阻塞所致的呼吸循環異常,也屬于一種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6]。在肺栓子中最為常見的為血栓,由于此種原因所致的栓塞也屬于肺血栓栓塞,發病后患者會突發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出冷汗、面色蒼白、虛脫等癥狀,同時還會伴有昏迷、抽搐、惡心、倦怠、焦慮不安等腦缺氧癥狀。該疾病有較高的死亡率,有臨床調查數據顯示,該疾病的死亡率在20%~30%,若及時開展有效治療可將死亡率降低至8%以下[7]。現階段臨床針對此種疾病常開展抗凝治療,此種治療方案非常適合治療非大面積急性肺栓塞,能夠有效提升患者預后。
以往臨床中常通過普通肝素治療,該藥物結合抗凝血酶-Ⅲ以起到抗凝功效,此外還會消滅活凝血因子Ⅸa、Ⅺa、Ⅻa、Ⅹa、Ⅱa,以顯著提升抗凝功效。但是此種藥物不能皮下注射,為了監測使用劑量和判定療效,需密切監測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時間,操作復雜且極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低分子肝素是現階段臨床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抗凝藥物之一,屬于一種普通肝素短鏈劑,能夠結合抗凝血酶-Ⅲ,且只保存抗凝血因子Ⅹa[8]。相對普通肝素來說,低分子肝素可強有效的滅活Ⅹa 因子,然而抗凝血酶功能稍弱。此外該藥物還存在較高的生物利用率,是由于該藥物可減少與血漿蛋白的結合,半衰期也較長,且高于普通肝素的2~4倍。此種藥物通過皮下注射就可被有效吸收,且無需密切監測凝血指標,使用簡單。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D 二聚體、PCO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O2、pH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低分子肝素效果較好,該藥物不會對血小板功能造成較嚴重影響,會明顯減少出血情況,該藥物價格雖然高于普通肝素,但是用藥方式簡單,明顯縮短了治療和住院時間,進而有效減少總體治療費用。
綜上所述,肺栓塞應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可顯著提升用藥安全性,減少治療費用的同時縮短住院時間,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