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濤
慢性乙肝是一種常見性疾病,有著非常強的傳染性,主要通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致使患者肝臟出現炎性病變,損害多個器官。慢性乙肝發病率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進展成為肝硬化,引起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威脅[1]。臨床治療主要通過抗病毒方式。抗病毒治療可抑制病毒復制,延緩肝炎進展。在抗病毒藥物使用中,應用比較廣泛就是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此種藥物對抑制病毒復制有著顯著的效果,以控制患者病情。本文分析觀察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韋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擇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接診的慢性乙肝患者88 例,經檢查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肝標準。通過單復數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5.6±8.7)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3.9±1.8)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21~68 歲,平均年齡(46.3±8.9)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8±1.6)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阿德福韋酯治療,即患者進行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輸注血漿等對癥治療方法,同時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改變,同時口服阿德福韋酯(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65),10 mg/次,1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使用恩替卡韋治療,口服恩替卡韋(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7),0.5 mg/次,1 次/d。所有患者均連續用藥治療2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癥狀與體征均消失,各項肝功能指標均恢復正常范圍;有效:與治療前相對比,患者的各項體征與癥狀均顯著改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改善;無效:相比治療前,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并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包括谷草轉氨酶、白蛋白、谷丙轉氨酶以及總膽紅素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的抗病毒效果,包括HBV-DNA、HBeAg 水平,HBV-DNA 與HBeAg 轉陰率。采用載量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血清HBeAg 水平,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HBV-DNA 與HBeAg 轉陰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治療顯效18 例(40.9%),有效14 例(31.8%),無效12 例(27.3%),總有效率為72.7%;觀察組患者中治療顯效29 例(65.9%),有效12 例(27.3%),無效3 例(6.8%),總有效率為93.2%。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10,P<0.05)。
2.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谷草轉氨酶(43.8±18.9)U/L、谷丙轉氨酶(33.1±18.9)U/L、總膽紅素(24.3±15.5)μ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91.7±48.4)U/L、(70.5±45.7)U/L、(46.9±24.2)μmol/L,白蛋白(45.6±5.8)g/L 高于對照組的(37.9±6.1)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的抗病毒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BV-DNA、HBeA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BeAg轉陰率、HBV-DNA 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抗病毒效果對比 [,n(%)]

表2 兩組患者的抗病毒效果對比 [,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慢性乙肝是臨床中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關于慢性乙肝病癥產生機制,至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但臨床普遍認為是乙肝病毒持續性的復制促進病情進展[2]。乙肝病毒復制機制特殊,很難在短時間內治愈。但是病毒持續性的復制會促進病情進展,對患者肝功能產生損害,由此也會發展成為肝硬化與肝癌,而這也是引起慢性乙肝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慢性乙肝感染率非常高,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死亡。如缺乏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毒繼續復制,就會損傷肝臟組織,引起肝功能進入失代償期[3]。失代償期病情進展的速度會更快,并發癥發生率也會明顯增加,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直接性威脅。基于這種疾病產生的危害性與嚴重性,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非常重要。當前臨床治療主要通過抗病毒、抑制乙肝病毒持續性復制[4]。從研究報道中可了解到,通過抑制乙肝病毒就能夠控制病毒的復制,以控制肝硬化病情進展,同時還能夠降低肝硬化的發病率。患者治療中有多種可參考的方案,但基于病毒復制的特殊性與長時間用藥可能產生耐藥性,單一用藥可能會引起病情進展,臨床多聯合用藥展開治療[5]。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均低于對照組,白蛋白高于對照組,HBV-DNA、HBeA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BeAg 轉陰率、HBV-DNA 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恩替卡韋與阿德福韋酯聯合治療效果顯著。恩替卡韋有著非常高的耐藥屏障,可應用于長時間抗病毒治療中。該種藥物能夠參與到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的競爭機制中,有效抑制轉錄酶發揮作用,阻斷HBV-DNA 正鏈的合成,發揮出抗病毒的效果[6]。阿德福韋酯與拉米夫定均是常見的核苷類藥物。患者通過口服后就可快速產生效果,用藥方便,不良反應相對較少。阿德福韋酯進入體內后,就可轉變為誘惑性的代謝性產物,產生間接性抗病毒的效果,以此抑制HBV-DNA,長期使用能夠抑制HBV。但是阿福德韋抗病毒活性比較低,見效比較緩慢[7]。如患者單獨使用該種藥物治療,轉陰率會明顯降低。且患者長時間用藥,會顯著增加耐藥性,降低藥物敏感性,甚至還可能出現病毒反彈復制。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會加劇肝臟惡變,發展成為肝功能衰竭[8]。因此,臨床治療中可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以提高臨床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韋進行治療,對改善患者肝功能有顯著效果,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抑制,控制患者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