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俊
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為常見且多發的疾病,是慢性非特異炎癥性疾病的一種,現階段對于該病的發病原因并不確定,但20 歲左右的人群患病率較高。潰瘍性結腸炎在直腸和乙狀結腸處發病率很高,特點為反復發作、病程長,以便血、腹痛、血性腹瀉等為主要臨床癥狀。該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出現中毒性巨結腸、穿孔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威脅生命安全[1]。因此,潰瘍性結腸炎需積極治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痛苦,提升生活質量。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常見藥物如美沙拉嗪、柳氮磺嘧啶等,效果均良好。本研究以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美沙拉嗪輔助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20 例;年齡31~72 歲,平均年齡(53.36±7.46)歲;病程5 個月~6 年,平均病程(2.16±1.68)年。對照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32~73 歲,平均年齡(54.02±7.34)歲;病程6 個月~7 年,平均病程(2.36±1.5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經結腸鏡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期者;哺乳期者;肝腎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血液疾病者;認知存在障礙者;內分泌系統疾病者;腸梗阻者;不配合研究者;腫瘤疾病者;參與其他研究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保證充足睡眠且臥床休息,進行簡單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讓患者對于疾病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減輕負面情緒,使其保持愉快心情,盡可能食用易消化、少渣、營養豐富食物,不食用牛奶乳制品等。對照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療,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450),3 次/d,1 g/d 口服。觀察組采用柳氮磺吡啶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柳氮磺吡啶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急性期患者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廘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1 g/次,4 次/d 口服;慢性期患者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0.5 g/次,3 次/d 口服。兩組均治療56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大便、生命體征全部正常,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結腸鏡檢查未看到結腸黏膜病變;有效:大便和生命體征基本正常,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結腸鏡發現結腸黏膜存在充血和糜爛;無效:結腸鏡、大便、臨床癥狀、生命體征未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癥狀緩解時間。癥狀狀包括腹痛、便血。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胃部不適、惡心嘔吐、發熱頭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4.87%,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癥狀緩解時間 觀察組便血緩解時間(3.86±1.41)d、腹痛緩解時間(3.36±1.58)d 均短于對照組的(6.26±1.67)、(5.17±1.4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3 年正式命名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此病為一種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成年群體中20 左右歲發病率較高,該病以大腸發生非特異性炎癥和淺表性病變為主要特征,也會損傷末端回腸、直腸、乙狀結腸,病變以黏膜和黏膜下層為主要病變位置,主要表現為潰瘍、糜爛、充血、水腫、出血,潰瘍程度隨著病情加重而直至基層,炎癥嚴重,出現擴張結腸的情況,也會導致穿孔[3]。同時近幾年,此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并且臨床上對于此病的發病原因并無明確結論,可能與腸道環境、精神、免疫、遺傳、感染等原因存在關系。發病患者腸黏膜會發生分泌異常,導致黏液糖蛋白分泌發生改變,對黏膜的完整性造成影響。有研究指出[4],若黏液糖蛋白出現病理性分泌時,正常腸黏膜食物和共生菌群會進入腸黏膜中,導致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產生巨大殺傷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上述細胞釋放的轉化因子-β、干擾素、白細胞介素既會導致炎癥病變,也會使患者正常組織破壞掉。
臨床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很多,但是此病反復發作,同時導致并發癥出現,所以,需高度重視該病的治療過程。美沙拉嗪又稱5-氨基水楊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有效抑制腸壁炎的藥物。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會合成前列腺素、形成炎性介質白三烯,同時此藥物是組成柳氮磺吡啶中的生物活性一部分,可對合成前列腺素有效抑制,進而使人體結腸黏膜中前列腺素(E2)的釋放量減少,從而改善結腸黏膜炎癥程度[5]。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4.87%,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便血緩解時間(3.86±1.41)d、腹痛緩解時間(3.36±1.58)d 均短于對照組的(6.26±1.67)、(5.17±1.4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美沙拉嗪可直接作用于病變的結腸黏膜上,并且可使炎性介質活性降低,對結腸黏膜血小板激活、脂肪酸氧化進行抑制,同時也可抑制中性粒細胞氧自由基、吞噬、脫粒、遷移等,也可使修復腸壁的效果提升,進而快速改善臨床癥狀,提升療效[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美沙拉嗪輔助治療可有效降低常規治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總之,美沙拉嗪輔助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可使藥物不良反應降低,同時減少臨床癥狀改善的時間,提升療效,較常規藥物治療安全性更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