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
帕金森病是一種好發于老年群體的疾病,屬于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發病后會出現睡眠障礙、便秘、抑郁、姿勢步態障礙、肌強直、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等臨床表現[1]。病理性變化主要為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進而減少紋狀體中腦黑質多巴胺以發病。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發病因素和氧化應激、高齡、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密切相關[2]。現階段臨床針對此種疾病常開展藥物治療,但是藥物種類較多,而治療效果、適應癥狀差異較大。因此本次選擇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7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帕金森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帕金森病應用美多芭聯合普拉克索片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了研究。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全部選自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7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入院治療先后順序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其中,實驗組男35 例,女15 例;年齡60~71 歲,平均年齡(65.7±2.7)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1.1)年;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15 例、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19 例、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16 例;Hoehn-Yahr 分級:Ⅲ級5 例、Ⅱ級16 例、Ⅰ級29 例。對照組男37 例,女13 例;年齡62~71 歲,平均年齡(65.6±2.5)歲;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1±1.0)年;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14 例、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18 例、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18 例;Hoehn-Yahr 分級:Ⅲ級6 例、Ⅱ級13 例、Ⅰ級3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經多種臨床檢查全部確診,和《帕金森病診斷指南(2006 年)》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3];患者和家屬知曉且簽訂知情同意書;研究獲得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他種類癡呆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對本次實驗所用藥物過敏患者;精神分裂癥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單獨使用多巴絲肼片(商品名:美多芭,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98)治療,3 次/d,62.5 mg/次,1 個月后增加至125 mg/次,間隔6 h 使用1 次。持續治療3 個月。
1.3.2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普拉克索片(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冊證號H20140918)治療,2 次/d,0.125 mg/次,1 個月后增加到0.25 mg/次,3 次/d。持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UPDRS 量表評分,包括并發癥,運動功能,日常活動,精神、行為、情緒4 項,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分值越低越趨向于正常[4]。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認知功能評分,包括BD、SDMT、RAVTL、MoCA、MMSE 評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趨向于正常[5,6]。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UPDRS 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并發癥,運動功能,日常活動,精神、行為、情緒評分分別為(2.83±0.59)、(21.06±1.22)、(8.41±0.87)、(2.09±0.49)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79±0.78)、(23.78±0.98)、(13.21±2.11)、(3.46±0.23)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BD、SDMT、RAVTL、MoCA、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UPDR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UPDR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為帕金森病,在臨床中還被稱為震顫麻痹,在中老年群體中發生率較高。該疾病發病十分隱匿,病程進展速度較慢,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導致帕金森病發生率不斷提升,嚴重損傷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現階段仍未明確此種疾病發病機制,導致治療方案差異也較大。而針對此種疾病常開展的有效治療方案為多巴胺替代療法,治療該疾病的標準藥物為左旋多巴,該藥物能夠有效改善功能失代償,但長時間使用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而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和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治療5~10 年內產生運動相關并發癥,導致臨床治療效果欠佳[7]。美多芭也是現階段臨床使用率較高的一種藥物,主要成分為芐絲肼和左旋多巴,機體在合成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位置為左旋多巴,能夠進入血腦屏障直達中樞,在多巴脫羧酶的作用下,以產生多巴胺激動DA 受體;芐絲肼會產生去甲腎上腺素與苯丙胺,進而起到緩解運動遲緩與肌強直等癥狀,因此多美芭也在臨床中廣泛應用[8]。
患者長時間使用左旋多巴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療效,當出現運動異動或者波動情況時需增加使用藥物劑量。中腦黑質多巴胺激動劑對受體產生直接刺激作用,進而為患者提供所缺失的中腦黑質多巴胺。非麥角類的中腦黑質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為普拉克索,不會明顯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作用時間更長。帕金森病患者發病初、中、晚期常用的添加藥物為普拉克索,治療效果顯著。帕金森病會出現動作遲緩、強直、震顫等運動障礙表現,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臨床重視程度較高。而帕金森病致殘的主要因素為較嚴重的運動并發癥,也是臨床治療的關鍵。
在本次實驗中,對照組患者單獨使用美多芭治療,基于此實驗組患者聯合普拉克索片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并發癥,運動功能,日常活動,精神、行為、情緒評分分別為(2.83±0.59)、(21.06±1.22)、(8.41±0.87)、(2.09±0.49)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79±0.78)、(23.78±0.98)、(13.21±2.11)、(3.46±0.23) 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BD、SDMT、RAVTL、MoCA、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患者使用美多芭聯合普拉克索片進行治療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療效,改善患者多種臨床癥狀。主要是應用普拉克索可提升藥物療效,有效促進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兩種藥物在機體血液中濃度穩定性較強,能夠減少藥物對患者產生的刺激,確保多巴胺受體的活性。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減少美多芭使用劑量,進而緩解神經受損情況。此外普拉克索還可以減少由于左旋多巴而分泌的酰基,對多巴胺細胞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可有效預防聯合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帕金森病應用美多芭聯合普拉克索片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美多芭單獨用藥治療,可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的提升,改善非運動和運動癥狀,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確保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