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俏
心力衰竭主要指的是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出現障礙,靜脈血會心量不能有效排除,進而導致的動脈系統缺血癥狀[1]。此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以及尿潴留等,對患者生命健康有較大的影響。臨床上對此病的治療一般選用利尿劑、正性肌力藥物等,雖有效果,但不顯著[2]。臨床研究發現苓桂術甘湯對心力衰竭患者有一定療效,現本文選取80 例患者進一步研究該藥在心力衰竭方面的治療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1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 22 例,女18 例;年齡40~78 歲,平均年齡(59.38±7.37)歲;病程為3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為(4.76±2.24)年;合并疾病:冠心病17 例,高血壓13 例,房顫10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1~85 歲,平均年齡(63.28±7.12)歲;病程為5 個月~11 年,平均病程為(5.08±2.02)年;合并疾病:冠心病15 例,高血壓13 例,房顫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 版《中國心力衰竭和治療指南》中有關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血管緊張素抑制劑、螺內酯(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77),氫氯噻嗪(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235)等利尿劑以及β 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苓桂術甘湯加減進行治療,藥方:甘草5 g,白術、干姜、桂枝、豬苓、車前子、桑白皮各10 g,附子15 g,茯苓30 g。如果患者屬于血淤重癥者加當歸、紅花各10 g,丹參30 g;陰虛證者加麥冬10 g、生地黃、山萸肉各15 g;痰濕者加薤白12 g、瓜蔞15 g,氣虛者人參15 g,炙黃芪30 g。諸藥連用水煎服,1副/d,分早晚服用,治療療程為2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呼吸困難、乏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呼吸困難、乏力等臨床癥狀無變化,且有加重的跡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包括LVEDd、LVEF、CI。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惡心、腹瀉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顯效20 例,有效17 例,無效3 例;對照組治療顯效18 例,有效12 例,無效10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VEDd、LVEF、CI 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EDd、LVEF、CI 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的20.00%(8/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老年性疾病,此病主要是因為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炎性因子增多,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損傷,進而引發疾病[3,4]。此病致殘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對患者身心健康有較大影響。所以臨床上應重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疾病康復。但是,過去僅僅使用傳統西藥治療此類疾病,治愈難度比較大,必須要另辟蹊徑找到新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疾病更好的康復[5]。近幾年,隨著祖國中醫學的發展,臨床上逐漸從中醫的角度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取得一定成就。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醫上屬:“心悸”、“咳喘”、“水腫”范疇,中醫認為心力衰竭的發病因素與外邪侵入機體、飲食不節、年老衰弱、五志損傷等因素有關[6]。疾病長久不治而影響心臟進而導致患者心臟正氣衰弱,陽氣不足、血液暢行受阻,血液不行則變化水。痰與水結合傷心陽,阻塞心氣進而發生心衰癥。此病因雖然在心臟,但是牽及五臟,比如腎火衰而氣化不利,導致心體失氧,水氣凌心[7];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日久氣衰,脈道不利;五臟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心衰雖然病情比較復雜,但是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陽氣虧虛,淤血水停。中醫認為在治療方面必須以溫補陽氣為主,而苓桂術甘湯方屬于溫陽化水方可以用于中陽不足、脾不運化,水濕內停之癥[8]。
苓桂術甘湯出自《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本方以茯苓為君,健脾利濕;桂枝為臣,溫陽以化飲,化氣利水:白術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臨床再伍以澤蘭活血利水,葶藶子瀉肺利水,消痰平喘,則療效更佳。全方可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使陽氣得振,痰飲水濕自去,再隨證加減易獲良效。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證實:苓桂術甘湯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苓桂術甘湯中茯苓入心脾經,具有利水健脾的功效;桂枝入心肺膀胱經,具有下氣利水的作用;白術入脾胃經,具有較好的健脾利水功效;桂枝與白術聯合具有很好的溫陽健脾功效。白術和茯苓相配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水功效;另外桂枝與甘草相配具有通陽作用;澤瀉入腎經,具有利水解熱的功效;附子味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附子與澤瀉一陰一陽相互作用,起到很好的溫陽利水作用。干姜入脾胃腎心經,具有溫里散寒的作用;干姜、附子與人參配伍,具有很好的益氣溫陽作用。甘草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增加藥物療效。該藥方見效快,療效確切,藥性平和,對患者產生的毒副作用比較小,能顯著減少西藥利尿劑的使用,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如β 受體阻滯劑起效慢,應用早期比較容易加重心力衰竭,患者不易接受;另外在加上利尿劑的降壓、電解質紊亂,強心藥的毒性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從這些方面來看,苓桂術甘湯的治療效果確實比較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苓桂術甘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效果顯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EDd、LVEF、CI 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苓桂術甘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能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苓桂術甘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應,提高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苓桂術甘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組,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而且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整體治療效果的提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