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要不斷地苦學技術,把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讓中國制造業走上世界舞臺的最前排。”這是王海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手持焊槍,32年如一日地努力前行。
這是兩年前的一個難忘時刻,至今銘記在每一位職工的心中。
2018年9月26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國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齊車”)。
正在這里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靠我們的經濟競爭力。經濟競爭力,我們還是要抓實體經濟。”他這樣叮嚀在場的職工,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優勢,乘勢而為,做強做優做大。
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中,中國中車資深技能操作專家王海格外激動。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并且扎根在生產一線,他從總書記的親切勉勵中深深汲取著力量。“我們就是要不斷地苦學技術,把一切不可能都變成可能,讓中國制造業走上世界舞臺的最前排。”
讓中國制造走到世界舞臺的最前排。這是王海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手持焊槍,32年如一日地努力前行。
1987年,王海上班了。當時,今天的中車齊車還叫齊齊哈爾車輛廠 。
和那些技校畢業后進入工廠的工人不同,王海是接了姥爺的班得到這份工作的。
然而,第一次拿起焊槍跟著師傅學手藝,王海就遭遇了“開門黑”。其實,師傅教的是最簡單的平角焊,這是焊工的基本功,也是所有焊接技術中最簡單的一項,類似于數學中的加減法。這么簡單的操作,王海卻覺得難上加難。他從來都沒有摸過焊槍,就連把焊條打著火都不知從何下手。
同樣一把焊槍,到了師傅手里就非常聽話,到了王海手中就紋絲不動。“拿個板兒自己去練吧。”生氣的師傅遞給王海一塊鐵板,揮揮手,讓他自己去琢磨。
著急,緊張,害怕。帶著復雜的心情,王海拿著鐵板蹲在地上自己練了起來。情急之下,他甚至忘記佩戴防護眼鏡,任憑電焊的弧光在眼前火花四濺。結果,他的眼淚整夜流個不停,第二天早上雙眼又紅又腫,只能瞇成一條縫,把頭向后仰著,透過狹窄的縫隙往外看。
挨批評,沒學會,眼睛難受,王海一肚子委屈,跟家人大吐苦水。沒想到,平時最心疼他的姥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這叫什么辛苦啊,我們當年連廠房都沒有,都是在室外工作,不比你們辛苦多了!”姥爺還叮囑王海,一定要好好干活,“干一行,愛一行”。
家里人的“不心疼”讓王海沒了退路,他覺得只有把工作干好,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從此,王海的業余時間就剩下“學習”兩個字,要么在夜校學習電焊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要么就是自己悶頭看書。白天上班,晚上學習,每天累到筋疲力盡,卻都無法阻擋王海鉆研業務的決心。
“有病吧?都上班了誰還看書學習啊?”面對別人的不解和諷刺,王海不作解釋。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趕得上。
短短3個月,當別人還在繼續跟著師傅學徒的時候,王海已經開始獨立頂崗。30年后的今天,他更是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
“到了現在,王海還是每晚睡覺前都拿著手機用軟件背單詞,不讓他背都不行。”妻子艾麗說。

王海到大連中車集裝箱公司進行不銹鋼焊接培訓

王海(中)與工作室成員一起研究鋁合金焊接問題
原來,企業現在經常與外國公司合作,王海和外方人員的交流還需要通過翻譯,他希望能夠自己自如地進行交流。
15年前,近千人參加了這場焊工競賽,最終進入決賽的只有40 多人,過關斬將,王海成了唯一的狀元。人們看到的是王海領獎時的神采奕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爆發” 背后是實力的積攢。
在中車齊車的大院里,坐落著一個獨棟小樓。樓門口掛著一個牌子——王海金藍領勞模創新工作室。
走上三樓,工作室門前有一張大幅海報,上面寫著“齊車有海”四個大字。今天,王海是中車齊車的一張名片,更是一塊金字招牌。
看,習總書記視察中車齊車時,歡迎的隊伍中——有他;
看,黑龍江省春節團拜會上,被安排坐在省委主要領導身旁接受新春祝福的——有他;
看,黑龍江省總工會舉辦的各種勞模宣講活動中,上臺與大家分享成長、成功、成才經驗的典型代表中——有他。
在這個金藍領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堆放了王海大量的獲獎證書和獎牌。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在眾多證書之中,王海更看重的是一個已經有些破損、卷邊的老證書。
這是2002年2月,王海獲得的“2001年度公司技術比武CO2 焊工工種狀元稱號”的榮譽證書。
15年前,近千人參加了這場焊工競賽,最終進入決賽的只有40多人,過關斬將,王海成了唯一的狀元。人們看到的是王海領獎時的神采奕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爆發”背后是實力的積攢。
電焊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理論只是最基礎的,更多的要到實踐中去學習和鞏固。
電光、弧光考驗著眼睛,焊條與金屬燃燒后發出的刺激性氣體考驗著鼻子,持續不斷的刺刺啦啦聲考驗著耳朵,長時間保持單一不變的站跪蹲躺等姿勢考驗著體力。所有這些,都在考驗著毅力。
在那場爭奪狀元的比賽中,王海要完成的是一個仰焊項目,即需要仰面焊接。電光火石之間,懸在上方的鐵水滴答下流,先淌到拿著焊槍的右手上,又沿袖口涌到胸口上。不論鐵水多燙,王海連哆嗦一下都沒有,依舊穩穩地拿著焊槍。
熟悉的人知道,不是王海不知道疼,而是他習慣了這種疼。
15年里,王海早已經受了千錘百煉。哪怕是聽到手上的皮膚被焊花燙得吱吱有聲,他也依舊不慌不忙地穩穩地握住焊槍。他深知,唯此,才能保證焊接沒有缺陷;唯此,才能求得一道完美的焊縫。
觸摸王海的手,很容易會發現一些疙疙瘩瘩的地方,這都是電焊過程中,鐵水融化后噴濺、滴落到手上留下的疤痕。
“第一次手被燙傷的時候,還挺當回事兒。把水泡挑開,然后抹上燙傷藥膏。后來,燙的次數多了,也就不在乎了。”在王海看來,這些疤痕并不難看,反而是一名電焊工成長成才的功勛章。
隨著中車齊車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各種新產品訂單紛至沓來,讓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這家老牌國企煥發出活力。
1998年,中車齊車第一次生產出口澳大利亞的糧食漏斗車。這個訂單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中車齊車的海外訂單量,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爭議產生了——這種車型的支撐梁與側梁焊縫,到底是用傳統的電弧焊?還是用當時普及率不高的氣體保護焊?前者容易出現夾渣、咬邊等焊接缺陷,后者則會出現成型不良的焊接缺陷。
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合格,澳大利亞方面特派了一名“監造”到中車齊車。按照雙方的商務合同約定,一旦產品質量處理不當,中車齊車不僅會失去訂單,還有可能面臨巨額的罰款。
艱難時刻,王海不聲不響地悄悄做起了試驗。多年的學習和積累,他早已掌握了電弧焊和氣體保護焊兩種方法。結合長期實踐經驗,他大膽地提出了與其他人不同的電流處理方法。

王海(右)對職工進行現場培訓指導
“不是增大電流強度,而是降低電流強度。”通過在180安培到280安培之間以10安培為一個單位進行調整,王海最終找到了220安培是最合適的電流。
使用這種電流焊接出來的產品,最終得到了澳方監造的認可。“我們用實力證明,選購中國制造的商品不僅可以有價格上的實惠,更有產品質量上的保證。”王海說。
這一次的優異表現,又一次讓王海證明了自己。
2004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外部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企業科研公關能力,王海所在的車間成立了“試制組”,為所有新產品探索技術路徑。既然是試制,自然就要經常面對無樣板可參考、無規律可遵循、無現成方法可解決問題的“三無”狀態。
困難面前,又是王海站了出來。他摸索出了一套破解難題的“MAG活性氣體保護焊‘四部’操作法”,把“穩”“準”“悟”“勤”與焊接工作緊密相連,加速了現場操作工人的技能提升。
如今,奔馳在澳大利亞境內的貨運車輛,100%都是中國制造,其中的60%來自中車齊車。這就意味著,大約有1.1萬輛來自中車齊車的鐵路貨車馳騁在澳大利亞鐵路上。
如此大比重的市場占有率,當然不是一蹴而就便可以取得的。
2006年,一批以前出口到澳大利亞的列車已經進入了檢修期。按照雙方約定,王海一行前去為列車進行檢修。
到達澳大利亞后,王海和工友檢查發現,由于澳方鐵軌質量和使用的原因,不少連接貨車車體和走行部分的芯盤出現了損壞。
列車的芯盤是整個列車所有部件中焊接要求最高的,一旦出現崩裂則會造成列車顛覆的情況發生。經過慎重研究,王海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不過,這種修復需要在芯盤深度50毫米、寬度50毫米的坡口上進行焊接,而且是難度較大的“仰焊+橫焊”的多層多道焊。
澳方人員的心里顯然是滿滿的懷疑,面孔嚴肅地拿來照相機、錄像機。中國工人的手碰到哪里,他們的拍攝就跟到哪里。
所有檢修完成,所有探傷無誤!直到這時,澳方工作人員的臉上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贊賞中國工人水平高。最后,中車齊車還被授予“最佳供應商”的稱號。
相比于在海外解決問題的考驗,2010年在國內為澳大利亞生產FMG不銹鋼礦石車的經歷顯得更加驚險。
FMG礦石車的競標過程中,盡管多家富有實力的德國公司參與,中車齊車還是成功地拿下這份大單。
這是世界鐵路貨運載重量最大的貨車,光是軸重就有40噸。何況,生產過程還被提出了多個非常苛刻的條件——焊接間隙都要控制在2毫米、不同材質的鋼鐵要焊接在一起。
最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澳方聘請的監造竟是來自競標失敗的德國企業。他們第一次“執法”的時候,就拿著白粉筆把全車從前到后畫了個遍。弧坑、氣孔、局部咬邊、成型不良等焊接技術中正常出現的問題,都被當作“重大問題”挑了出來。
按照中國的生產標準,以車體咬邊為例,小于0.5毫米的咬邊且咬邊長度不超過100毫米,都在標準范圍內。按照德國人在本國遵從的“歐標”,標準則會更加寬泛。
沒想到的是,這位競爭對手化身的監造,竟然既不按照“歐標”也不按照“國標”進行“執法”。
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很好地破解難題,整個生產將會毀于一旦。
這一次,王海再次沖在了最前面。
“為什么不按標準來?標準就是法律,不能你說不行就不行!”一方面,他通過翻譯與德國監造據理力爭。另一方面,他也鼓勵、安慰同事們,要在對方的苛刻條件中提高技能,增長本領。
接下來,外方監造提出焊接熔透率要達到80%。然而,王海和同事們把熔透率達到了100%。這位之前拿著粉筆到處畫圈的德國監造佩服地說:“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有些你們已經做到了我們的前面。你們對質量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們非常欣賞!”
最終,中車齊車圓滿完成了生產任務,王海也被稱為FMG產品的功臣,中車齊車的海外訂單源源不斷。
王海在一次次重大任務中的出色表現,帶動了更多工人學技術、增本領。
2012年,王海焊接金藍領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發揮磁場效應、共振效應和蓄水效應,解決生產難題,為企業奉獻良策,培養人才。
截至目前,王海焊接金藍領工作室共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解決技術難題65項,獲得創新成果130項,在焊接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2篇,培訓人員累計2500人次。工作室先后被命名為黑龍江省王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國家級王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首批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稱號。

采訪手記
眾說王海
“我都認識他20多年了,他的認真勁兒一點兒都沒有變。”談到王海,王海金藍領工作室的核心成員胡永明有說不完的故事。
王海和胡永明在一個試制車焊接現場,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內部空間比較奇特。王海去了二話不說,采用跪立的姿勢焊了兩個多小時。“晚上干到半夜,早上8點起來繼續上班,這都是常事兒。”胡永明說,王海現在看起來光環加身,背后的艱辛卻只有自己知道。
“師傅總能發現和糾正我手上的‘微微’動作。”6年前,荀少寶被王海選為徒弟。在同伴羨慕和嫉妒的目光中,荀少寶接受著師傅的高要求訓練,一些細微的差錯都不會被王海放過。
王海對徒弟的要求是錙銖必較,但對徒弟的技術也會贊美有加:“現在,荀少寶在鋁合金焊接方面有自己的絕活,比我強多了。”在王海的理念中,徒弟必須超過師傅,超過越遠,師傅的成就感就越高。
不僅對自己的徒弟,王海對任何人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技術。工作室骨干成員、試制組副組長楊志剛說,工作室在現場設立了一個“技能加油站”,所有職工都可以掃描掛在墻上的王海微信二維碼提出問題,王海都會在第一時間為大家解決難題。
“王海這孩子,我第一眼就看中了。”說話的人是王海的岳母曹國珍。談到為什么會同意自己的女兒嫁給王海,老人反復說了一句話:“他說話不飄,實實在在,有啥說啥,我覺得他靠譜,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