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取和團結全國各種工人團體,迎接全國性的罷工高潮,總結黨領導工運的經驗,擴大工人運動的陣地,中國共產黨決定,由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起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
1922年5月1日至6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正式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173名,他們分別來自12個城市,110個工會,代表著34萬會員。大會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案》《罷工援助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等10項決議案。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提高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威信,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各黨各派的工人組織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開始走向全國工人階級的團結與統一。
3年后的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革命形勢、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等問題,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和論述。大會通過了關于職工運動等多項決議案,分析了全國工運所處的形勢,詳細制訂了進一步開展工人運動的計劃。

1925年5月1日,由中華海員工業聯合會、漢冶萍總工會、全國鐵路總工會和廣州工人代表會發起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開幕
中共四大結束后,全國革命和工人運動的形勢迅速發展。為了指導和推動全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實現全國工人運動的統一和團結,擴展并鞏固工人階級的力量,同時為了粉碎國民黨右派網羅的各種工賊、流氓竊取工運領導權,分裂、破壞各地工運的企圖,中國共產黨決定在廣州領導召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1925年5月1日,由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漢冶萍總工會、全國鐵路總工會和廣州工人代表會4個團體發起,在廣州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到會代表281人,代表166個工會,54萬名會員。
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等30多個決議案,明確規定了中國工會在民主革命中的方針、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工人階級與政治斗爭的決議案》中,再次強調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指出:“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非得工業無產階級參加,并取得領導地位……是不能成功的。”在《工農聯合的決議案》中,強調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指出,工人階級要領導革命推翻現存制度,“倘若不聯合農民,革命便難成功”“農民要得到自身的解放,也只有與工人聯絡,才有可能”。在《組織問題的決議案》中論述了工會的階級性和組織形式的靈活性,指出:“工會組織的性質是階級的,工會工作的內容是階級的,工會教育同樣也是階級的。”這些主要決議案對于指導和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組織上的碩果,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按照會議通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的規定,選舉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由25人組成執行委員會。5月7日,全體執行委員召開第一次會議,推選林偉民為委員長,劉少奇、鄧培、鄭繹生為副委員長,林偉民兼干事局總干事,李森為組織部主任,戴卓民為秘書部主任,鄧中夏為宣傳部主任,孫云鵬為經濟部主任。辦公處設于廣州。共產黨在全國總工會內設立黨團,鄧中夏任書記。大會還決定中華全國總工會加入赤色職工國際。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誕生,標志著全國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4年來的英勇斗爭和流血犧牲,正式實現了全國工會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團結與統一,揭開了中國工人運動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