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歲是侗族地區宗教信仰中普遍崇拜的女性神,是侗族的英雄,也是侗寨地位最高的保護神。

“薩”是遠古時期侗族村寨抗擊欺凌和壓迫、保境安民的女性英雄和護佑神。
千百年來,侗族村寨一直保存著古樸的母系氏族社會遺風。時至今日,在貴州榕江、黎平、從江,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區,我們依然可以窺見一點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其中,最顯著的表現便是侗族人對女神“薩”的崇拜。
“薩”即“薩歲”“薩瑪”,在侗語中意思為“老祖母”“始祖母”。薩歲是侗族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是侗族的英雄,也是侗寨地位最高的保護神。侗族人認為她神通廣大,能克敵制勝,能操控風雨雷電,能鎮宅驅鬼、護佑村寨,無所不能。
女英雄薩歲的故事在侗鄉廣為傳頌。

相傳,古時候,侗族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杏妮。在一次歌會上,財主李董順看中了她,想納為小妾。杏妮拒絕李董順后與戀人石道結為夫妻,并一起逃往螺螄寨。螺螄寨人多水少,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杏妮夫婦和鄉親們一起把寨前的一口龍井擴建成了池塘,用來蓄水。在挖掘過程中,他們從井底挖出了兩把寶劍,上面刻著“九龍寶劍” 四字。于是,大家就把新池塘命名為“九龍塘”。解決了水源短缺問題,螺螄寨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九龍塘里的魚蝦又肥又大,引得寨外的人也來捕捉,螺螄寨一時名揚侗鄉。
這事很快傳到李董順的耳朵里。一天,他帶著幾十個家丁來到螺螄寨滋事,聲稱鄉親們把龍井改成了池塘,斷了他們家的龍脈,要求大家把龍井復原,把寶劍交給他,另外還要一年交給他一千擔谷和一萬斤魚!鄉親們聽后氣憤難忍,紛紛沖出來與李家家丁展開搏斗,李董順見狀慌忙逃跑。
不久,李董順向官府謊報“峒蠻”造反,并伙同官兵圍剿螺螄寨。為了保衛寨子和鄉親,杏妮身佩九龍寶劍,舉起義旗,率眾鄉親奮勇抗敵。經過幾天幾夜的血戰,他們退入地勢險要的“弄堂概”深山懸崖(今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鄉馬尾灘“三龍搶寶”境內)堅守。但終因寡不敵眾,杏妮跳下懸崖,壯烈殉難。她死后成為侗寨女神,繼續帶領侗鄉人民戰斗,終于擊敗了官兵,迎來了勝利。從此,杏妮就成了侗鄉遠近聞名的英雄和護佑女神,人們尊稱她為“薩歲”“薩瑪”。
為紀念和頌揚薩歲精神,幾乎每個侗族村寨都會修建薩壇,每年還會慶祝薩瑪節,舉行盛大的“祭薩”活動。薩瑪節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2006年,薩瑪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在上海文化產業年會上,薩瑪節又獲得“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
為紀念和感恩薩歲,侗族村寨會修建薩壇來護佑侗寨。薩壇與吊腳樓、鼓樓、寨門、風雨橋、歌坪、戲臺同在,與侗族同胞同在,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村寨民居建筑群。
“未建房屋,先建鼓樓;未建寨門,先設薩壇”“有侗寨必有薩壇”已經成為侗族建村設寨的慣例。侗族村寨選址很講究,一般選在依山傍水的向陽山坡上或平地上。選址后,要先祭土神、山神和薩歲之后方可落基建寨。
侗族村寨的村口多有參天古樹、古井,也多有河水繞寨而過。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除了寨門、鼓樓、吊腳樓、風雨橋之外,必有薩壇。這些標志性建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侗族村寨民居建筑群。
薩壇是侗族女神薩歲居住的地方。薩壇的樣式因地而異,有的只建露天的圓丘,有的還會加蓋木屋或磚瓦房,甚至四面修砌圍墻,建成薩堂。薩壇的丘臺多是用鵝卵石砌成的一個直徑約3米、高1米至3米的圓丘土包,少數的丘臺會建成四邊形。平日里,薩壇不許閑雜人員隨便出入。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高步村的薩壇佇立在一個四周用高墻圍合而成的小院落內。薩壇為高約1米、直徑約3米的圓丘土包。圓丘頂種有一棵常青樹,周邊種著幾棵野葡萄樹。薩壇的前方設有擺放香爐和祭祀用品的石桌。石桌前是空曠的祭祀場地。
高步村的薩壇歷史悠久,建成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聽寨中德高望重的寨佬說,侗族的祖先來到高步村建寨時是先建薩壇后安寨的。他們當時專門到薩歲的故鄉“弄堂概”(薩歲英勇就義的深山懸崖)接“薩”,把“薩”請到高步村安住,以護佑村寨和子民安康。

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村村民在薩壇前高歌,祭薩歲。

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村薩壇

通道侗族自治縣高步村薩堂位于寨子的中心。

通道侗族自治縣高團村祭薩活動。
通道侗族自治縣高步村薩堂位于寨子的中心。
通道侗族自治縣高團村祭薩活動。
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除了寨門、鼓樓、吊腳樓、風雨橋之外,必有薩壇。這些標志性建筑構成一個完整的侗族村寨民居建筑群。

寨子里的老人圍在火塘邊講述關于薩歲的故事。

村民們滿面笑容迎接薩歲歸來。
薩壇是侗族女神薩歲居住的地方。薩壇的樣式因地而異,有的只建露天的圓丘,有的還會加蓋木屋或磚瓦房,甚至四面修砌圍墻,建成薩堂。
薩壇的圓丘里究竟埋著什么?只有寨子里年長的老人才知道其中的秘密。據說修建薩壇時,會在土包內安放一口新的大鐵鍋,并在鍋內放置一把蒲扇、三雙草鞋,以及碗、碟、杯、銀首飾和紡織工具等物品。這些都是供薩歲使用的。然后,再用一口比下面的鐵鍋稍大的新鐵鍋倒扣在上邊,以泥土覆蓋堆成圓丘。最后,在丘頂上栽桂花樹、千年矮等樹木和花草,并插上一把半開的紙傘。這一說法后來在通道侗族自治縣的縣志資料里得到驗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道侗族自治縣為了修路、造田,曾在征得當地侗族群眾同意后,先后遷移薩堂。他們在薩堂內挖出兩口大鐵鍋、銀質模型生活用具,還有鐵架、鼎罐、小鐵鍋、火鉗、瓦壺、壇、紡紗織布模型等婦女勞作時用的工具。這些出土文物驗證了侗寨老人的說法。
薩歲是保佑侗族村寨平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靈驗女神。但據侗族老人說,薩歲女神有時也會離開薩堂,這時村寨便會遭災。傳說,有一年侗寨高步村出現大人發病、小孩生瘡、谷物失收的異狀,就是因為當地官府欺負婦女,惹得薩歲離開了寨子。危急關頭,全寨人商議后,選擇吉日,舉行迎薩儀式,從山沖里迎接薩歲回堂,求其繼續保佑村寨平安。此后,風波才得以平息。
薩壇的前世今生、一景一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只可惜,由于諸多原因,有些侗寨的薩壇已經不復存在了。

每逢新春佳節和其他節慶活動時,侗寨都會舉行“祭薩”儀式,以追憶祖先遷徙和創業的艱辛,祈禱薩歲繼續護佑她的子民,祝福侗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對薩歲的崇拜深深根植在每位侗族人的心里。每逢寨子里舉辦重大節日慶典以及鼓樓、戲臺、風雨橋等建筑開工修建或落成時,都要舉辦一場“祭薩”活動。
祭薩活動分為接薩、游寨、安薩、祭薩、講款、跳多耶舞、吃合攏宴等多個環節。接薩隊伍的人選很有講究,要選擇幾位德高望重、兒女雙全的阿公、阿婆加入,祭師則由寨子里有聲望、懂法術的長者擔任。
去年正月初二,我有幸參加了通道縣高步村的祭薩活動。當天早上,寨子的操坪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大家都興奮地等待接薩儀式開始。時間一到,祭師開始搖動手里的法器。在“叮叮當當”的響聲中,整支接薩隊伍在祭師的帶領下慢慢朝著寨后的山沖走去。祭師走在隊伍最前面,后面緊跟著幾位阿公、阿婆,再后面便是由幾位青年男子抬著的供薩歲乘坐的轎子。

手持法器的祭師走在接薩隊伍最前面。

接薩的隊伍從山沖里回來。

寨子里拉起“薩歲保佑” 的橫幅迎接薩歲女神歸來。

長長的游寨隊伍望不到頭。

上山前,整支隊伍要先祭拜各路神仙。祭拜完畢后,隊伍便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走了一段路,我們便被告知不能再跟隨了,因為快到接薩的地方了。我們只好在路邊等待,目送接薩隊伍漸漸遠去。
對薩歲的崇拜深深根植在每位侗族人的心里。每逢寨子里舉辦重大節日慶典以及鼓樓、戲臺、風雨橋等開工修建或落成時,都要舉辦一場﹃祭薩﹄活動。
大約半個小時后,山沖里傳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在祭師的引領下,接薩的隊伍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好奇地看向隊伍里的轎子,但誰也不敢妄動,生怕驚動了女神,一路跟隨接薩隊伍又回到寨子的操坪上。
此時操坪上已是人山人海。在操坪中央,早放好一頭供祭祀用的大紅豬。薩歲乘坐的轎子被輕輕放到操坪中央、大紅豬的旁邊。頓時,操坪上鞭炮齊鳴,歡樂的蘆笙曲響徹云霄,大家都顯得十分激動。
接薩后,緊接著便是盛大的游寨活動。接薩的隊伍走在最前面,后面緊跟著身著民族盛裝的蘆笙隊、腰鼓隊,再后邊是薩歲女神的子民—村民們,長長的游寨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抬著薩歲女神的轎子在隊伍中格外顯眼,眾人滿臉歡喜地陪薩歲女神一起參觀寨子。
熱鬧的游寨隊伍走過吊腳樓、鼓樓、寨門、風雨橋,路過風水樹、古井、田園、魚塘、小溪,穿梭在巷道里、田坎上,灑下一路笙歌、一路歡笑、一路鞭炮聲。
最終,隊伍行至寨內的薩堂前停下。薩堂的院門大開,準備迎接薩歲女神的歸來。這里是薩歲在寨內居住的地方。接薩的轎子和祭祀用的大紅豬依次被抬進去,安放在薩壇前方。祭師把豬頭、豬肉、腌魚、糖果、酒水等祭品擺放到薩壇前的石桌上,然后點燃高香,焚燒紙錢。他口中念念有詞,懇請神靈降臨護壇。隨后,他轉身走向轎子請薩歲女神入堂。祭師輕輕掀開轎子門簾,雙手捧出一塊白巖石。原來,這塊神秘的石頭就是從山沖里接回來的薩歲女神的化身。祭師小心翼翼地把白巖石安放到薩壇上,然后站到薩壇正前方,率眾人邊念祭詞邊磕頭,懇請薩歲女神安心居住在薩堂里,護佑村寨。

祭薩活動分為接薩、游寨、安 薩、祭 薩、講款、跳多耶舞、吃合攏宴等多個環節。
在薩堂外的空坪上,幾位年輕人將一頭代表“敵人”的黑豬頭朝下按進水桶里。一會兒工夫,黑豬就失去了掙扎,一動不動了。這個儀式代表大家已將最可惡的敵人“沉塘”,以此向薩歲謝罪。黑豬的內臟隨后被烹熟,放在三個大碗中,被供奉在祭臺上。其中,中間的一碗在祭祀完成后歸祭師享用,左右的兩碗會分給全寨的小孩吃。黑豬其余部位的肉則煮熟后分給全寨人和賓客們吃。
這時,薩堂內的火塘里已經點燃火焰。寨子內各家的戶主陸續從火塘內取火種回家,點燃自家火塘,這寓意著薩歲的煙火在各家延續不斷。此時,侗寨上空升起的不僅僅是裊裊炊煙,更是歡樂和祥和,勝利與希望。
時間到了正午,操坪上愈加熱鬧起來。跳多耶舞、賽蘆笙、彈琵琶……大家手牽手、肩并肩,圍成一個大圓圈,用優美的舞姿、動人的歌喉傳頌薩歲的功德,祈愿薩歲繼續護佑寨子,未來的生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喜樂。
隨后,由寨子里的長老“講款”,宣講家規祖訓、村規民約。講款完畢后,眾人開始歡跳“多耶”。這時,操坪上開始擺起長長的合攏宴,村民們紛紛把自家準備好的飯菜擺在桌子上。腌魚、腌肉、時令蔬菜、糯米、糍粑、陳年米酒等,飯菜種類繁多,香氣逼人。大家落座,開懷暢飲,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敬酒歌聲和吆喝聲,整個侗寨一片歡騰,一片喜慶祥和。
千百年來,薩歲文化就這樣深深地根植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歲女神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侗族兒女,鼓舞他們團結奮進,開創幸福美好的生活。

鄰村的腰鼓隊前來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