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玲 鄭惠文 李寅 李薇 朱坤
1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皮膚科,杭州310052;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病理科,杭州310052
患兒女,2 歲2 個月,因右下背部疣狀斑塊2 年余就診。患兒出生時右下背部見40 ~50 個粉紅色多發丘疹,質地中等,表面光滑。隨年齡增長,丘疹緩慢增多、變大,部分融合形成疣狀斑塊,表面粗糙伴表淺糜爛結痂,病程中無疼痛及瘙癢等自覺癥狀。局部予小范圍高頻電離子手術治療后病灶消失,約2 個月后復發,復發病灶大小、顏色和原發病灶一致。出生后體格和智力發育正常。否認外傷史及昆蟲叮咬史。家族成員無類似病史。體檢:各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右下背部見近百粒粉紅色綠豆大扁平丘疹成簇聚集,形成約6.0 cm×4.5 cm 斑塊,小部分皮損孤立,大部分融合成斑塊,質地堅實,部分皮損中心有凹陷,大部分皮損表面有淺表性糜爛結痂(圖1),擠壓時無分泌物,局部無出血,皮損無壓痛。患兒頭部、頸部及四肢無類似皮損。皮損組織病理(圖2):表皮不同程度增生,棘層肥厚,表皮向真皮內凹陷形成囊狀凹陷或囊腔,內有乳頭狀突起,囊狀凹陷或囊腔與真皮深部擴張汗腺導管相連;乳頭狀突起表面襯覆雙層細胞,近腔側內層為柱狀上皮細胞,胞質豐富,外層為立方形肌上皮細胞,乳頭間質內見纖維結締組織,內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細胞無異形性。診斷:乳頭狀汗管囊腺瘤(SCAP)。建議分批手術切除。

圖1 患兒右下背粉紅色綠豆大扁平丘疹簇聚分布,部分皮損中心有凹陷,大部分皮損表面有淺表糜爛結痂 圖2 皮損組織病理 2A(HE×200):表皮不同程度增生,棘層肥厚,表皮向真皮內凹陷形成囊狀凹陷或囊腔(紅箭頭),內有乳頭狀突起(黑箭頭),囊狀凹陷或囊腔與真皮深部擴張汗腺導管(黃箭頭)相連;乳頭狀突起表面襯覆雙層細胞,近腔側內層為柱狀上皮細胞,外層為立方形肌上皮細胞;2B(HE×200):乳頭間質內見纖維結締組織,內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黑箭頭)
討論 SCAP 通常表現為頭皮、面頸部孤立的囊腫、丘疹或結節[1],鮮有先天發生在下背部的較大面積SCAP 的報道。臨床上SCAP 需與疣狀痣、皮脂腺痣、管狀大汗腺腺瘤、傳染性軟疣、尋常疣和基底細胞癌鑒別,但SCAP 組織病理特征性表現為腫瘤囊腔的乳頭狀突起被覆兩層細胞,乳頭間質有漿細胞浸潤,可以為診斷提供可靠依據。SCAP 組織病理上主要需與乳頭狀汗腺腺瘤鑒別。乳頭狀汗腺腺瘤多發生于40 ~50 歲女性,主要位于大陰唇或會陰等部位,多為單發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的淡紅褐色結節,組織病理顯示真皮內管狀或囊狀腫瘤,可有乳頭狀突起,腔壁由單層高柱狀細胞組成,境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不開口于皮膚表面,漿細胞浸潤少。因為SCAP 包含實性和囊性區域[2],忽略被覆雙層細胞的乳頭結構可能會導致誤診和漏診。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