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富順縣人民政府
四川省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轄20個鎮鄉、街道,轄區面積1342平方公里,總人口10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7.16萬人,是全省百萬人口丘陵農業大縣、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民對土地依賴性日趨下降,導致耕地撂荒現象日益突出。結合中央和省市關于穩定糧食生產要求,通過村組實地走訪、交流座談等形式開展調研,為破解耕地撂荒難題穩定糧食生產、盤活撂荒土地資源提供參考。
農村耕地資源現狀
富順縣常年糧食作物播栽面積13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50萬噸以上,連續十一年獲得糧食生產豐收杯,“富順再生稻”被確定為地理標志產品,“富順高粱”入選全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近年來,富順縣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到戶放活土地經營權,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有效穩定了糧食總產量。
富順縣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地形以丘陵為主,占總面積90%以上,丘陵多呈饅頭狀,多為頁巖和泥巖組成,相對高度20-60米,土地利用結構以農林為主。現有耕地面積108萬畝,耕地絕對量和相對數較大,但人均耕地少,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同時,伴隨城鎮化率提升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耕地撂荒現象有逐年擴大趨勢。初步統計全縣20個鎮鄉(街道),耕地撂荒面積達2.24萬畝,其中田1.56萬畝、土0.68萬畝,耕地資源存在較大浪費,影響糧食穩定增長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整治土地撂荒問題刻不容緩。
盤活撂荒地對策建議
富順縣按照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原則,既支持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又使有限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健康持續發展。
——分類推進荒地復耕。一是優先鼓勵農戶自耕。對有意愿耕種的農戶,積極協調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支持農戶自耕或自行委托代耕。二是引導農戶委托村集體復耕。建立完善撂荒地治理指導方案,對無勞動力或舉家外出農戶,宣傳引導農戶委托村集體復耕。對成片撂荒地招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參與積極性較高的市場主體參與流轉,新增撂荒地流轉5000畝以上;對分散撂荒地鼓勵有勞動力農戶就近就地復耕;對山高地瘦、產出效率低分散撂荒地種植經濟作物防止撂荒。三是約束性推進荒地復耕。探索完善村規民約,對撂荒1年、2年以上農戶分別予以黃牌、紅牌提醒,撂荒2年以上的取消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并由村集體組織復耕,地力補貼和復耕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盤活農業產業效益。一是突出產業帶動。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引領,整合有效土地資源進入流轉,引進企業開發利用撂荒地,穩定農戶收入并帶動就業。同時,采取“大園區小業主”方式,通過特色產業技術指導,提高周邊農戶復耕積極性。二是突出村集體帶動。選配年富力強、思路開闊人才壯大村級干部隊伍,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推進土地撂荒地復耕,比如整合閑置耕地由村集體經營,通過“先經營、后流轉或出租”等形式吸引業主“拎包入住”。三是突出品牌效益帶動。圍繞打造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再生稻、高粱、柑橘、生豬主導產業,建設全省標準釀酒專用糧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長灘鎮年產基酒5萬-10萬噸的白酒產業園等特色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提高農戶種植經濟農作物積極性。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一是提升基礎設施“硬件”。完善配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合項目資金推進農村道路、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和病險水庫整治等項目,強化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力爭到2025年,新增村組道路300公里,灌溉面達到95%。二是優化人居環境“軟件”。扎實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莊清潔、糞污利用“五大行動”,以人居環境改善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養生養老、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吸引農民就近就業創業,為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支撐。三是推進現代農田建設。加強“三網”配套建設,力爭“三網”覆蓋過半;加強耕地整理,針對性實施田形調整、渠網配套、路網建設等,改造中低產農田,形成優質、高產穩產、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力爭到2025年,改善灌溉面積4萬余畝,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45%以上。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一是引導勞動力回流。建立駐外人才(農民工)聯系服務機制,鼓勵外出農民返鄉創業;健全職業農民和職業經理人培養制度,落實“百千萬”實用人才培訓計劃,力爭每年培養農技骨干能手、職業農民和致富帶頭人600人,新型專業農民隊伍覆蓋面達80%以上。二是加強農業技術服務。建立農戶技能需求信息庫,開展專家服務團、對口支援、科技特派員等技術指導,利用農民夜校、送技術入戶等方式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力爭每年提供大型農業技術指導100場以上,技術需求農戶培訓率100%。三是提高機械化水平。發揮農機生產優勢作用,大力宣傳農機化惠農政策,推廣小型旋耕機、稻麥收割機等丘陵山區適用新機具新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力爭每年推廣耕種收先進適用農業機械1000臺以上,農機化水平提升0.5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