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力
老家在農村,麥稈算是隨處可見了。
小時候,每年五月,打麥場上最熱鬧。金黃的小麥一擔擔地被農人們挑回家,那是村里最動人的景象。用麥稈燒火做飯,是再平常不過的。也有細心的人家,把麥稈挽成一把把的,整整齊齊地擺在屋檐下。“每根麥稈上,都曾結過麥子,亂扔了可惜。”這是奶奶經常說的話。我們常常捆麥稈燒,這是很自然的事了。
印象中,用麥稈燒火做飯有好多年了。參加工作后,老家的條件漸漸改善了,家家用上了沼氣灶,柴火灶也逐漸退出了農家生活。再也沒人把麥稈拉回家當柴火燒了。于是,一地的麥稈堆放在田地里,一把火燒了當肥料。每年麥收時,到處濃煙滾滾,空氣里彌漫著煙塵。時間一長,人們也都習慣了。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增強,把麥稈燒了當肥料的人少了許多,但年年還是有一些。直到老家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后,才徹底沒有人燒荒了。一時間,如何處置堆積如山的麥稈,成了讓人頭痛的話題。但好在老家相繼建起了一些工廠,如紅薯加工廠、草帽廠、飼料廠等。昔日一燒了之的麥稈,現在成了“寶貝疙瘩”,既可以做草帽,也可以當飼料,有多少要多少,簡直供不應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跟農產品有關的產業越來越多,一些“廢物”立馬變成了寶貝,如紅薯藤和花生秧,都是上好的飼料;麥稈和玉米稈,紛紛成了“搶手貨”。
老家的第一個農業生態園建成了,麥稈再次被派上了大用場,稻草垛、打麥場樣樣都有。人們坐在麥稈搭成的草棚里,帶著麥稈編成的草帽,用麥稈編制各種藝術品,成為村里最靚麗的風景。麥稈光滑柔韌,適合編織。在老家,鄉親們用粗糙的大手,靈巧地編織著各種圖案,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很快,各種麥稈編織品被掛在網上銷售。習慣了在田間地頭勞作的父輩們,紛紛轉型開始學起了編織。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新農村幸福的生活。父親知道我喜歡釣魚,特意為我編了一頂麥稈斗笠,又大又輕,戴著去釣魚特別舒服。
老家麥稈的“變形”,見證著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