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龍 高國棟 張曉英
摘? 要:標準體系運行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體系性弱化”問題,會使原標準體系功能和作用發揮受到一定影響。本文的標準體系優化評估指標是針對解決某專業領域標準體系“體系性弱化”問題提出的,主要論述了標準體系優化的現實意義,闡述了標準體系出現“體系性弱化”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基于標準項目立項體系優化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該指標體系的應用,為科學合理的設立標準項目提供支撐。
關鍵詞:標準,標準體系,評估指標,優化
在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上,將2019年定為“標準體系建設年”,會議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要以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為中心,深化標準化改革,建設更加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標準水平,建設更加先進適用的的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化基礎能力水平,建設更加保障有力的標準體系[1]。
1 優化標準體系的現實意義
標準是標準化的產物,也是標準體系的組成部分,更是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結晶[2]。標準體系是由相互聯系、協調配套的一系列標準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標準體系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本專業領域的發展提供指導和保障。標準體系在構建完成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始終進行動態調整完善,對標準體系進行優化,能夠使其更好的描繪標準化工作的全貌,能夠更好的指導和服務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建設,能夠始終保持引領和規范作用,能夠有效約束和規范其工作和活動。標準體系的優化建設工作開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本專業領域建設發展的質量,決定正常的運行秩序是否順暢,因此,需要對標準體系進行優化。
2出現“體系性弱化”問題的原因
標準體系是標準建設發展的藍圖,是標準關系系統性的表現,其應體現標準組成的集合性、協調的動態性、定位的前瞻性、內容的適用性等。因此,使標準體系保持“常調常新”是標準體系發揮其全部作用的保證。
任何一個標準體系在建立后,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就會產生體系性問題,主要是標準體系的架構出現老化、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部分標準標齡過長導致的不適用、部分標準復審周期長導致標準無法保持先進適用性、標準間存在規范統一的內容要求重復、交叉、甚至于出現標準之間“打架”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初始的標準體系是基于當時的認識水平、規劃目標、建設環境、構建方法和技術水平設計構建的,經過一定時間的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不能適應當今發展水平的情況。因此,需要根據新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對標準體系進行體系性優化,解決標準體系的作用“體系性弱化”問題[3]。本文通過對標準體系中具體標準項目的設立進行評估,進而實現對標準體系的優化。
3標準立項的評估指標體系
3.1評估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
選取恰當適用的評估指標是建立標準立項評估模型的前提,指標選取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此我們在選取評估指標時要遵守以下原則:
3.1.1體系性原則? 標準項目的確立與標準體系的完整性息息相關,所以需要綜合、全面的選取評估指標,利用系統工程的思想來建立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
3.1.2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指評估指標體系中指標需要的實際數據和 “第一手”信息要便于容易獲取,易于收集和整理,而且能夠量化分析,從而能夠利用該評價體系進行有效的評價,也使得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公正。
3.1.3必要性原則? 評估指標應該與標準項目確立的中心因素有聯系,選擇對標準體系優化完善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性指標,去除對整個體系影響較小的指標。
3.1.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中,定性指標強調對象的主觀意向性,定量指標表達事實的客觀存在性,在選取評估指標時,要充分考慮評估內容,然后綜合選擇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
3.2評估指標體系結構分析
因為標準項目評估是多屬性、多目標類型的評估,為了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我們選擇多目標評估類型,在分析影響標準立項因素的基礎上,遵循構建評估體系的目的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利用AHP法來確定各級指標,以此來實現對標準項目的立項評估。
3.2.1基礎指標群
1.與本專業領域發展戰略的符合性及一致性:是指我國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本專業領域發展戰略、規劃計劃等文件的符合一致程度,申請設立的標準應符合這些戰略性文件的要求。
2.對本專業領域建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通過該標準的設立,可以規范該領域建設活動,解決當前存在問題,為該領域建設發展提供指引。
3.有一定的研究基礎:由于標準是各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并要經公認機構批準,所以需要嚴格控制標準質量,一定的研究基礎是控制標準質量的前提。
4.符合標準體系表:新標準是從屬于標準體系的,將來會納入到標準體系表中,故應符合標準體系表,避免該標準的加入引起標準體系表的混亂。
5.標準的時效性:標準制定的時機需要有準確的把握,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
6.滿足標準項目申請的形式:標準項目的設立申請應按照規范書寫,詳細闡述標準的主要內容、作用范圍,并對標準的作用進行重點分析。
3.2.2必要性分析指標群
標準以獲得最佳秩序為目的,是規范該專業領域活動的工具,新設立的標準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對其進行設立必要性檢驗。
1.國外發展趨勢一致性:新標準是否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引領和帶動該領域的發展,同時是否符合本領域國際發展趨勢,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
2.國家發展戰略契合度:新標準是否符合國家或本地區發展戰略以及能夠促進發展戰略的實現。
3.該專業領域相關度:新標準與本專業領域是否相關。
4.技術先進性:新標準內容技術要求的技術領先性。
5.社會效益:新標準能夠帶來的社會效益大小。
6.安全(軍事)效益:新標準是否符合國家安全利益和軍事利益。
3.2.3可行性分析指標群
新標準應當充分考慮該專業領域建設發展現狀,以保障標準制定及頒布后能夠有效的實施,達到獲得最佳秩序的目的,因此,為避免標準制定后無法有效實施的情況,需要進行實施可行性分析。
1.技術可行性:新標準中相關技術要求是否具備實施的條件,具體包括實施的客觀環境及實施人員的主觀能力。
2.標準文本的通俗易懂性:新標準應易于執行人員的理解,降低該標準宣傳貫徹的難度。
3.社會認可度:新標準應得到大多數標準實施主體的認可,此評估指標要求評估前進行相應的調查研究。
4.科研基金發展支持度:新標準是否有充分的科研項目基金給予支持。
5.經費成本:新標準研究費用和類似標準制定時研究費用平均值的比例。
3.2.4體系整合性指標群
由于新標準也是標準體系的一部分,故對申請設立標準的評估不應僅僅局限于標準本身,還應考慮該標準在標準體系中的融入程度以及與其他標準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標準體系健康有序運行。
1.體系吻合性:新標準在標準體系中能否找到合適的位置,解決體系中標準的缺失問題。
2.標準間的協調性:新標準應保持與其他已頒布或制(修)定中標準的統一,避免出現重復或矛盾的情況。
4結語
基于標準立項評估的標準體系優化問題,除了構建評估指標體系,還需要選取合適的評估方法,建立標準項目評估模型,并進行實例分析,以驗證指標、方法、模型的真實有效性,本文構建的評估指標體系也不一定涵蓋了所有的指標,亟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子軍,張佩玉,楊敬麗.標準體系建設年-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為2019年定調[N].中國標準化,2019,2: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4
[3]麥綠波.標準體系優化的方法[J],學術研討,2018,4:58-61
[4]王睿.我國村鎮建設標準體系的構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