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從p2p到p2s、p2p網絡借貸服務是一項個人對個人的網絡貸款服務,伴隨著我國p2p消費平臺和金融平臺的完善、民間借貸的逐漸放開,社會閑散資金逐漸匯聚到p2p金融服務平臺,進行二次增值,借用p2p平臺完成資金增值以及消費刺激,但由于缺乏法律規制以及行業約束,p2p網絡借貸行為對象逐漸轉移到了沒有收入來源以及還款能力的大學生群體上,面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借貸行為也滋生出了不同于一般社會網絡借貸行為的特點。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借貸 消費特點 心理特點
一、 當代大學生消費特點
大學生群體是基于參加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試進入到高等院校的學生群體的統稱,在社會當中扮演著智慧和道德的社會角色,并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年齡結構均在16-25歲之間,表現出高度自我認可,對于自我受到的社會評價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展現出了高度道德感、自我期待以及社會積極評價等多種特征,而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心理活動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主要由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方面構成 。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文化內容更傾向于交替也在大學生各項項行為中有所表露,對于不能獲得勞動報酬的大學生群體,在日常消費中也呈現了不同的特征,而大學生網絡貸款則是在國家放寬民間借貸服務之后,在大學生群體當中所衍生出的一種新型特殊的貸款類型,據騰訊公司對大學生網絡借貸服務做過一項調查,近78%的大學生聽說過網絡借貸服務,僅29.5 %的大學生表示不愿意嘗試網絡借貸服務,這一項調查結果令人吃驚。 大學生網絡借貸服務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了大學生群體當中,對此所引發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構建在大學校園當中的網絡借貸服務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正義,大學生的消費方式也直接影響著網絡借貸服務的內容和特征。
(一)、自主性增強,消費結構呈現出個體差異
大學生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在于自我對于生活條件的滿足和改善,主要表現在對于自己的食品選擇、衣物品牌以及其他方面,更強調自我意識的展現以及社會評價自我的豐滿,根據傳媒學家庫力所闡釋的“鏡中我”的理論,社會所期待的人就像是鏡中我一樣,而自我的行為特征就是根據鏡中我和自我的交流所產生。在大學生消費過程中,個體差異也呈現出了越來越大的趨勢,自我表達的方式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從以往的口頭表達轉移到了服裝以及食品等其他消費內容上;其次,由于網絡購物的普及與發展,可選擇內容的豐富以及定制化需求的產生,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新思想的弄潮兒,對于自我的表達也開始在自我定制需求上產生的越來越大的差異。
(二)、接受性高,適應各種消費模式
據調查,大學生群體在面對不同的消費模式上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但是總的來說,大學生群體對于不同消費模式都表現出了高度的可接受性。目前使用大學生使用的不同消費方式主要由以下幾種:現實直接消費、現實間接消費、網絡直接消費、網絡間接消費。現實直接消費主要是用現金進行實體產品的購買和費用的繳納;現實間接消費即是通過記賬或者賒賬,信用卡的方式進行消費;網絡直接消費即是通過網絡進行日常服務、產品的購買以及個人費用等繳納;網絡間接消費即是通過網絡信用服務進行的個人產品購買和費用交納。大學生群體對于各種消費模式有著高于任何一個年齡時期人群的適應能力,對于新的消費模式充滿好奇和盲目信心。
(三)、易受到群體對商品價值的判斷
大學生群體對于自我消費產品以及服務都存在群體認同感,即是對于目前當下所流行的在未進行接觸和了解都報以期待和信心,對于商品價值的判斷過程同時也在了解群體對價值的認可程度以及自我接受方式,例如對新的技術以及新的科技產品,大學生群體習慣性以群體是否需要來衡量自己對于產品的需要程度,在對于產品的使用方式上,更依賴于群體對于產品的使用內容,例如群體評價下形成對對于某一個新產品、新品牌會突然在大學生群體中呈現一個節點呈現出高峰,除此之外,新生的媒體對于消費產品的塑造和評價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群體對于消費產品的認可和拒絕。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性的行為產生時猶豫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決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大學生雖然接受的是先進的科技知識,具有理性的思維,但是,有的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差、自信心較弱,虛榮心與攀比心使得他們在消費時很容易發生從眾行為。
(四)、自我消費認知存在不足
大學生群體在進行消費過程當中,由于存在著群體認識定位盲目樂觀,對于高額消費的認識理解不夠完善,經濟收入完全依靠父母給予的生活費等單純的收入構成易造成大學生群體在進行消費的過程中對于自我消費認知盲目樂觀、過高評價,對于高消費,過度消費,不合理消費不能正確理智辨認,容易造成自我理財觀念(即財商)紊亂,并造成實際的資金損失;除此之外,消費水平和質量易無法控制,傾向于高等消費、豪華型消費,并呈現了部分懸空消費,對于自我無法負擔的消費行為呈現了不可等待、不可猶豫的特征,以及情緒化消費。目前大學生群體對于自我消費無法正確認識金錢以及金錢規律以及運用金錢規律仍舊處于低認知。
(五)、消費結構多元化,并逐漸出現跨層次消費
廣義上來說,大學生消費的結構是指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各項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比重,狹義來說就是指大學生不同性質的消費構成狀態以及相互關系。根據馬斯洛的五階層需求層次理論,大學生群體對于日常生活(即安全感)的需求依賴于父母給予生活費進行滿足,但在消費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大學生消費高額奢侈品、以及高額娛樂消費等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出現了跨層次的心理滿足模式,對于個人的消費結構而言,既出現了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食品衣物的消費,也包含了社交情感消費的請客吃飯、戀愛等,同時也包含了小部分對于高額奢侈產品的消費以及自我完善的健身、培訓、旅行等多種內容的消費結構,跨層次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越來越豐富。當然也有學者指出,大學生消費結構可以按照消費預期和消費心理進行劃分飛基礎消費(生活需要)、關系消費(結交朋友)、偏好消費(滿足個人愛好)、表現消費(虛榮心消費)。根據馬爾庫塞的觀點,人的需要刻意分為真實需要喝虛假需要。真實需要即是哪些對于人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需要內容,而虛假需要則是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從外強加于個人的需要內容。換句話說,虛假需要是個體在群體中的自我認知后產生的需要內容,而并非無條件刺激下的需要內容。
二、 網絡借貸行為特點
貸款,是指行為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在自身資金不夠完全支付的條件下,而采用的一種資金借貸行為。而網絡借貸行為是源于p2p貸款,即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小額度信用借貸教育,一般需要借助電子商務專業網絡平臺幫助借貸雙方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了相關交易手續。
(一)借貸程序簡單、對于借款對象的還款能力的考察不足
網絡借貸平臺的貸款程序簡單,現在使用的網絡借貸平臺程序只需要個人身份證和以及個人常用聯系方式,常住家庭住址或單位地址,首次貸款還需要提供個人信用征信良好證明,對于個人的還款能力并不經過擔保、證明、申訴等方式,僅通過對還款對象的人際關系信息收集作為還款的主要催收方式,這也衍生出了暴力催收多多種違規違法問題,現目前我國的網絡借貸服務程序過于簡單,貸款門檻過低。很多網貸平臺為了搶占市場提高營業額,紛紛降低門檻,推出簡單的貸款程序,多數分歧平臺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辦理。
(二)、行業道德匱乏
1、消費引導借貸行為的產生
現在的網絡貸款對于不同的資金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貸款方式和貸款利率,尤其特殊的則是以消費引導借貸行為的方式引導借貸行為的產生,例如構建分期購買、返利返現、打折促銷的銷售模式引導對于高消費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引導貸款行為的產生,簡單來說既是通過引導貸款人對于更高的消費水平的向往,將原來的可能獲得性變成更容易獲得性,利用提前低消費換回高情感匯報的同時弱化貸款帶來的后果,讓借貸人認為可以承擔,足以應對在貸款行為產生后引發的還款行為。所提供的消費產品主要以電子產品、奢侈品、高消費娛樂行為為主,通過消費型APP、購物網站等多種變相引導方式引導消費產生。
2、合法以及違規地推式宣傳結合
網絡借貸服務開始以來,網絡借貸服務一直依賴著各種平臺滲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網絡信息傳播,是借貸廣告信息傳播的主要推廣方式,通過在學校、醫院、公共廁所、電線桿等各種各樣的公共場所張貼借貸信息,由借貸經理進行借貸服務專項咨詢,幫助完善借貸資料,進行個人征信查詢,最后通過網絡上傳借貸憑證,但是由于對部分網絡借貸公司的資金來源紊亂,吸納民間資金進行整合放貸款,在宣傳模式上沒有正規網絡借貸服務公司明目張膽,更多的是利用人際傳播當中的口口相傳以及小廣告張貼的地推式方式進行推廣宣傳。
3、暴力催收問題嚴重
網絡借貸服務在還款過程中的暴力催收問題是目前當下網絡借貸環境中最突出的問題,首先,對于小型網絡借貸公司,資金來源簡單,對于資金的流通程度要求更高,普通的司法程序動輒幾個月,面對高昂的時間成本,不少網絡借貸服務選擇通過向借貸人發送恐嚇短信,騷擾接待人的正常生活,通過對借貸人的正常生活進行騷擾讓逼迫借貸人正常還款,防止壞賬,除此之外,對于網絡借貸服務當中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逾越法律規制的行為,例如:非法竊取借貸人通話以及公民個人信息、上門追討、提前散布不實信息等。借貸人在過程中面對著逾越法律規制的問題,由于存在自我欠款行為,暴力催收問題也并沒有引起借貸人的高度重視,認為僅僅是欠債還錢,只需要按時還款了事即可,對于在催收問題過程中所逾越法律規制的問題始終認定為僅僅是因為欠債還錢的人事問題。
4、過高利率、還款方式存在違法性
目前我國規定基準利率六個月以內(含6個月)4.35 %,六個月至一年(含1年)貸款貸利率4.35%,一至三年(含3年)貸款貸利率4.75%,三至五年(含5年)貸款貸利率4.75 %,五年以上貸款貸利率4.90%。國家對高利貸認定的標準為,借款利息超過基準利率四倍,即為高利貸,超出4倍的部分,國家不予保護。通常來說,網絡借貸公司因為存在資金上的不穩定性,資金快速增值回報收入成為了決定網絡借貸服務是否能夠正常開展下去的重要因素,通過變相增加消費利息,片面宣傳月利息,約定超過合法利息的部分等多種違法手段牟取暴利,比如:以一年貸款為主片面宣傳月利率僅僅1.5%,實際上,年利率已經高達18%,已經超出了國家規定基準利率的四倍,超過部分已經屬于違法貸款范圍。但由于在事前已經約定簽署貸款服務合同,不少缺乏法律法規常識的借貸人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已經在事前達成約定,就必須按照規定還款。除此之外,對于還款過程,現在目前主要方式既是通過第三方APP還款,app使用方式無專業監管機構進行監管,在還款過程中,對于還款過程一直存在著“資金流通黑箱子”,借貸人無法查看后臺,借貸方可以使用類似于中斷通信,讓借貸人被迫違期。
5、法律監管出現真空
在整個網絡借貸服務中,對于日常網絡借貸服務沒有穩定唯一的責任監督部門,首先是基于網絡借貸公司的成立屬性所造成的,網絡借貸服務公司屬于資金借貸服務,同時又屬于網絡服務,在原有的資金管理方式上,借貸服務本身屬于中央銀監會管理管轄,但是在注冊方式上卻在工商部門以服務行業為注冊方式,但是業務范圍上,兼具服務行業和資金流轉服務。在論及管理部門時,工信部、銀監會都出現無法管理的可能,導致網絡借貸服務一直游走在法律管制的邊緣。真空的管理狀態也為網絡借貸服務中存在的各種不合理現象提供了孳生的溫床。
三、 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特點
近些年,大學生對于自我生活品質的提升有了更高的意識和覺醒,如何將自己的生活過的更有品質和想法成為了大學生在學業之外的另外一種追求,通過發展自我的特長,接受相應的培訓以及改善自我人際關系,消費更高額的產品都注定讓大學生對資金的需求呈現了更高的趨勢。
(一)借貸目的多樣化
大學生借貸的目的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對于借貸資金使用方式根據自我的需求各有不同,首先是真對于自我培養式的消費,將網貸資金用于自我報考培訓課程、自我創業等多種自我培養,其次是屬于完善自我式的消費,將網貸資金用于自我人際關系維持、整容、購買衣物等,再者是炫耀自我式消費,將網貸資金用于購買超越實際消費能力的奢侈品用以滿足自我對于高消費產品的追求渴望。大學生網絡借貸的目的呈現出多樣化特點,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大學生網絡借貸都是在進行自我社會行為的完善,他們渴望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自我的狀態,成為獲得更高社會評價的人。
(二)借貸過程隱蔽性強
大學生借貸的第二個特點呈現出了隱蔽性強,大學生網絡借貸服務通常來說比眾多正常的借貸服務成為更為簡單,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自己老師、父母、親人、朋友的電話即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拿到錢。但由于資金流動迅速導致網絡借貸服務平臺對于資金的調度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企業為了保障有充足的資金必須提高貸款利率,有時甚至遠超國家規定法定利率,這種非法的借貸服務一旦產生,對于大學生來說,在享受當下的觀念的沖突下,決定向家人、老師隱瞞網絡貸款事件真相,對于自己的主要消費方式也保持著隱瞞的狀態。
(三)借貸行為包含更多違法情節
大學生借貸的另外一個特點即是在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包含了更多的違法情節,例如大學生網貸通常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詐騙,學生所拿到手的資金和實際貸款金額出現了除開合同約定的其他費用,例如手續費、材料費、服務費等多種巧設眉目的費用。其次,在還款過程中,網絡借貸服務也會通過介紹大學生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進行還款,從而提前收款。在催收過程中,通過向網貸大學生的學校、家庭、朋友發送恐嚇短信、騷擾言論等多種方式進行生活騷擾,而大學生還處于學生時代,認可學業為上的思想,通常來說不會通過報案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網絡借貸平臺更會乘虛而入通過施加輿論壓力,保證網貸大學生正常還款。
(四)還款能力不足引發巨大心理壓力
大學生網貸的最顯著的特點即是由于網絡借貸引發的心理壓力問題,大學生網絡借貸由于存在隱蔽性,導致在真正的還款過程中的網貸學生是無法及時償還貸款金額,必須要通過兼職或者其他方式獲得其他收入來源,引發巨大的還款壓力;除此之外,由于未能按時還款,網絡借貸平臺的恐嚇也引發了網貸大學生的巨大心理壓力,在借貸過程中,網絡借貸服務公司并未對該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信息的真實性,網絡貸款用途進行進一步考察,并且與學生所簽訂的知識服務管理合同,并非借貸合同,用以后期否認其借貸行為導致大學生在借貸服務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引發焦慮。
四、如何理解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
(一)、個人財商以及責任倫理的成長
首先,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服務的方式獲得自我發展、消費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大學生對自我理財以及自我財商的培養,通過合理的社會資源取得,完善自我對于資金安排以及自我的成長,在資金的分配過程中強化自己對于自己個人發展的選擇,對于大學生來說本身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合理的安排、規劃,如何在不影響自己大學生活的前提下,進行個人消費欲望的滿足,保障及時還款,這就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理財乖年。做到對自己的資金心中有數、合理分配。 其次,對于大學生在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存在的責任倫理問題也是大學生在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必須要考慮,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相對應,最早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概念,他認為責任倫理即是行為者關注行為的后果價值和意義,強調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理性而審慎地行動,在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應當在行為之前就要預見到行為完成之后可能產生的結果,并努力克服其中的負面東西,換句話說,責任倫理更強調前瞻性和預防功能。大學生懂得培養自己的責任倫理意識對于自我在個性發展上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二)、社會閑散資金流通的新彌補方式
其次,通過社會閑散資金的整合,將資金的投資從原有的實體投資轉向人才投資,并補充了在社會資金集中方面當中的空缺和界限。流通當中的資金以消費或者服務的形式在社會中流通,補充了因為銀根縮緊所帶來的缺乏消費活力。
(三)、缺乏個人自我評估易導致家庭悲劇
最后,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本身存在著高風險性,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處于思維活躍并且渴望改變自我的時期,但由于個人社會經驗的缺乏導致大學生群體在對于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違法行為以及所需要承擔的后果沒有清醒的認識,除此之外,由于個人欲望的極速膨脹,對于金錢的渴求也導致了結果的忽略,但自我抗挫折能力以及辨識能力有限導致輕視自己的名譽,甚至出現了大學生裸貸等不良社會行為,重者因為無法接受社會輿論壓力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大學生在自我成長中選擇通過社會資源進行自我完善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社會資源攜帶的內容因素存在著大量的不合法因素,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引發個人以及家庭悲劇。
(四)、網絡借貸服務公司的法律擦邊球
對于網絡借貸公司來說,和大學生簽訂網路借貸服務是一件風險小且高收益的行為,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雖然在年齡標準上已經成年,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且不存在精神疾病,便歸屬于完全行為能力人。但是這個標準倍受深層的理論基礎是:判斷能力的有無及大小。 這樣的傳統行為能力的認定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責任能力對行為能力的影響,甚至有學者直接表示:“沒有民事責任能力的主題人格是不完整的。” 針對于這樣的服務對象,首先,在法律監管部門上需要對于服務內容和對象進行進一步限定,例如對于大學生貸款總額要有明確的低于市場貸款利率的規定。其次,對于大學生能夠順利網貸也需要設置
更多合乎規范的考核方式,例如征得監護人同意等。
對于高校、法律、行業等不同領域,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是在民間借貸服務放開后產生的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如何多方聯合,完善金融借貸行業工作,加強法律監督,高校聯動,讓社會資源可以流入高校的同時也促進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燕釗,李大容,劉磊,齊萌.不良校園貸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08):47-48+51.
[2]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05):97-100.
[3]趙富才.論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及其社會心理特點[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104-108.
[4]景宇哲.大學生網貸與p2p[J].商業經濟,2016(08):28-29+32.
[5]謝留枝.如何解決大學生網貸出現的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6(19):73-74.[7
[6]薄宏悅,馬波濤,袁慧軍.大學生網貸消費利弊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23):308.
[7]李永軍:《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版,72頁。
[8]孫毅:《處于多重語境中的民事責任能力》,載《北方法學》,2007年第一期。
作者簡介:吳垟成,男,(1992-),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網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