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睿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不可否認,舊城更新的項目功能對于一個城市面貌的提升以及今后的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但是與之相伴的是對歷史文化名城底蘊及文化不同程度上的損害,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城市建設以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二者之間,盡可能尋求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古城保護并存的兩全道路。本文通過對文獻整理總結發現,很多歷史文化名城自身存在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的現象,因此國家與當地人們期望對歷史文化名城做出一定的更新與修建,但在實際更新建設過程中,受前期考慮及規劃不足、規劃設計落后以及規劃主張片面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歷史文化名城在更新創建過程中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歷史文化資源的損害以及典型風貌建筑的破壞等等,這會給歷史沉淀下來的風土人文以及文化財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規劃與更新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各項因素,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更新建設方案,明確保護重點,從物質條件、人文風景以及生態環境全方位考慮,優化城市的布局,完善基礎設施與相關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利用原有的生態與人文環境依勢而改,真正做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發展與文化保護協調共進、互不沖突,最終實現從源頭上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障與保護。本文將首先論述我國現階段對歷史文化名城更新保護發展的形式與途徑著手,結合現階段的政策與相關模式,進一步探究未來我們應對歷史文化名城更新的方式與途徑,以期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提供很好的發展途徑與有關思路。
我國對舊城改建與更新的工作大約在20世紀中后期開始并興起,在1982我們國家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開始設立并確定歷史文化名城的體系。我們國家非常注重傳統與幾千年來沉淀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刻意識到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華夏兒女不斷進取的精神支撐,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整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但在實際更新過程中往往有相當一部分開發商只看重經濟利益,忽略歷史文化名城對自身產業帶來的長遠價值。目前來說,我國對于上述現象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與環境特點,探索出如下三種主要的更新改建模式。
該種模式主要優勢在于能夠最大限度保持舊城原來的歷史文化風貌,除了對古城進行必要的市政與基礎設施進行相關的升級與改造之外,盡可能保持原來舊城風貌,同時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在舊城之外開辟新城進行開發建設,這樣不僅能夠實現我們國家發展對于現代化設施與建筑的需求,緩解人口過密、交通擁擠以及居住條件差等的問題,還能夠很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圖1為蘇州舊城改造的部分城市面貌。
該種建設更新模式的意義在于不僅能夠保留舊城的原來格局與主要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對舊城內部一些落后的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改善城市與居住環境條件,另一方面還能夠以輻射式的拓展向古城四周完成新的建設與更新。該種建設模式的主要代表是我國的西安古城。我們從政府對線城市的總體規劃中能夠看到,西安的規劃模式主要是采取了對歷史文化名城總體的保護為核心,現存的古城主城區作為保護的中點與中心,形成“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布局。將原來的辦公企業單位以及居民逐漸引導外遷,舊城內主要發展旅游和商貿產業等第三產業,該種更新改建模式大多適用于面積較大且歷史文化古跡多而分散的歷史文化名城。

圖1 蘇州某城區舊城更新后面貌
這種更新改建的模式主要適用于在城市發展初期對歷史文化舊城進行改造沒有充分考慮與全面規劃,對舊城已經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與損壞。舊城大多是一個城市發展起來的基礎,其中的各類基礎應用設施比較齊備,大多是居民生活于此,但為了進一步加強城市化建設的步伐,提高人們的生活居住水平,加之前期改造缺乏經驗與系統的規劃,舊城更新工程已對舊城造成了一定影響。
因此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學者開始提倡并呼吁關注舊城更新工程,原來的“拆舊”行為才被緊急并強制制止,僅有一部分的老舊建筑和舊城面貌才能夠被保留,也就是形成了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的新舊相互并存的城市面貌。該種模式下的典型城市代表為天津,在天津的老城廂,天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非常集中的一個城市,但在21世紀初期,城市的建設與規劃破壞了原來的格局與面貌,僅將部分街道予以保留,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舊城路網與現代建筑相互摻雜并存的城市樣貌。圖2為天津老城廂局部舊城更新前后對照圖。

圖2 天津老城廂
歷史文化名城有非常巨大的商業價值,當地人們要有這種長遠的意識,深刻認識到古城中的歷史文化遺址是構成每個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能夠為城市帶來源遠流長的經濟效益,更是一個國家的形象與底蘊。當地政府要很好地挖掘歷史文化名城的這方面潛力,在好好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同時,讓其拉動當地人們的就業問題,讓當地人們形成與歷史文化名城形成呼吸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讓人們也自覺加入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行業中來。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不能僅僅是口號,還要從意識上讓每個人了解到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宣傳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讓人們逐步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們還要意識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若保護工作一成不變,那會在今后暴露更多的發展問題,因此還要結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工作評估來確保保護工作切實有效的落實。
受很多房地產開發的壓力與影響,很多歷史古城在更新過程中往往會形成“孤島式”與“碎片化”的城市格局。這種開發模式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原始整體面貌與布局能夠帶來巨大的變化,在更新過程中,人們更加注重的是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升而非古城保護。因此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要警惕并樹立整體改善意識,協調并構建動態的管理模式與體制,對歷史文化古城做好整體保護。
舊城更新工程的目的在于為古城、老城、舊城更新面貌、注入活力,使其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斷進步,不被時代發展的潮流所淘汰。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口數量的快速膨脹,越來越多的舊城急需改造與更新,但在功利意識與效率意識較強的現代社會,人們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盲目性較大,在對城市規劃的重點里通常更側重于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與需求,往往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相關保護工作缺乏基本的考慮。對于舊城的更新工作來說,雖然目前我們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與困難,但它也是城市發展帶來必然產物。而我們要向做好這兩個看似互為矛盾的工作,就要在舊城改造過程中,樹立起全局意識,在改造之前做好統籌規劃,相關負責人自身也要重視舊城保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合理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