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東
9月20日晚,新任日本首相菅義偉的首通電話打給了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此舉引發政策界關注,其背后體現了菅義偉外交布局的什么深意呢?
通話中,雙方就新冠疫情后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繁榮穩定而加深合作達成“共識”,并一致同意進一步加強日澳雙邊關系,表明深化兩國“特殊戰略伙伴關系”的意愿。筆者認為,菅義偉此舉是有意提升與澳大利亞的“準同盟關系”,在堅持安倍倡導的“印太構想”基礎上,在周邊外交中尋找更多“著力點”,以此作為“菅式外交”的新意和路徑。
首先,這意味著日澳的防務合作關系會朝著更加緊密且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過往日澳首腦會談主要涉及防務安全合作事宜,雙方“考慮到朝鮮核與導彈開發以及中國海洋活動活躍”,突出強化日本自衛隊與澳軍實施聯合演習及圍繞防衛裝備強化合作等事宜。此次菅義偉強調希望日澳在新冠疫情后“就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而加深合作”的倡議,重點在于強調日澳對于構建包括美國及印度在內的四國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增強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的對華針對性。早在安倍時期就成為日澳首腦共識的《訪問部隊地位協定》(VFA)簽署進程可能會加快。《訪問部隊地位協定》(VFA)是兩國之間圍繞軍事合作提升所做出的特殊安排,主要為兩國的軍事人員和裝備到合作國進行活動提供法律地位。若成功簽署,兩國因聯合訓練而在對方國家停留時,能順利攜帶裝備和彈藥等物資入境,有望強化雙方防衛合作的深度。
其次,這表明菅義偉力求構建美日澳“鐵三角”關系,提升日本的亞太地緣戰略控制力。近年來,日本以維護“亞太及世界和平與經濟繁榮共同目標”的名義,積極構建基于共同價值觀的“民主國家”政治及安全機制。在亞太地區海洋安全合作方面,日本加強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合作,遏制中國的海洋維權活動。日本、美國和澳大利亞三國防長定期舉行亞太海洋安全會談,就“南海問題”制定三國“共享信息和通過聯合訓練加強警戒監視”的防務合作行動計劃,充當所謂“航行自由”“遵守國際規范”的捍衛者。日本著手構建與澳大利亞的“特殊戰略伙伴關系”,通過外長防長磋商(2+2)機制與澳大利亞強化安全合作,都有提升安倍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考慮。
再次,在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要求美國的盟友要自主防衛和分擔責任的背景下,日澳接近有很強的動力。日本想借助澳大利亞落實戰略構想以及在特定領域對抗中國,而澳大利亞想在西太平洋北部地區找到戰略支點。隨著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相對下降,日澳需要對亞太地區美國角色的重要性進行再確認,聯手防止與美國的同盟關系“空洞化”。雙方計劃以日美、美澳同盟為基軸,促使三國意見溝通更加活躍。日澳兩國認為應替美分擔亞太“地區安全責任”,作為美國“戰略性國際防衛合作”的重要盟友,要加快構建“準同盟”步伐。可以預見,被定位為“準同盟國”的日澳兩國關系,未來將進一步深化“特別戰略伙伴關系”。▲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