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官先做人,做人德為先,做官則應以政德為要。領導干部的政德決定著黨內政治生態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水平。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對涵養政治生態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營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生態的前提條件;是解決黨內突出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迫切要求。政治生態視域下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首先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德養分;其次要抓好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三個著力點,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最后要建立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考評機制。
關鍵詞:政治生態;領導干部;政德
中圖分類號:D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9-0038-02
政德,即從政者的道德,主要表現為從政者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品行等方面。《論語》中講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做官先做人,做人德為先,做官則應以政德為要。領導干部的政德決定著黨內政治生態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水平。
一、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對涵養政治生態的重要意義
1.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是營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生態的前提條件
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忠誠、干凈、擔當三個方面。“天下志德,莫大乎忠。”“忠誠”是對領導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領導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養,關系到黨內政治生態的發展方向和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1]“干凈”是領導干部為官的底線,只有干干凈凈做人,才能坦坦蕩蕩做官。做到“干凈”就要求領導干部時刻自律自警、慎獨慎微,經常檢視自己,筑牢思想防線,厲行黨紀國法。“擔當”要求領導干部認清自己的職責,勇于擔當自己的職責。“為官避事平生恥”,領導干部深處重要崗位,要負起責任,勇挑重擔,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方能不愧于黨的重托、人民的信任。
2.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是解決黨內突出矛盾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注重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解決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初步形成了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效應,“四風”建設成效顯著,反腐敗斗爭呈現壓倒式態勢。但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路上仍然紅燈頻閃、警笛不斷,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個別領導干部做“老好人”而不是做老實人,把心思用在“關系學”“厚黑學”上,喜好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圓滑世故,碰到是非不敢亮劍,遇見困難不敢正視,面對艱難險重不敢擔當;個別人光說不練,做的不如說的,自己不思進取也見不得別人干事,冷嘲熱諷,嫉賢妒能[2]。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要解決黨內這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是根本,把思想意識和道德要求內化為領導干部自覺的意志和信念,在品格內化中夯實領導干部的道德根基,深化道德認同,再把這種道德根基和道德認同外化為政治行為。
3.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是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迫切要求
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它不僅是領導干部個人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執政能力的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領導干部高尚的道德人格始終是黨贏得民心的重要法寶,是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力量。只有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才能使領導干部的思想境界、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才能使黨的政治優勢、思想優勢、組織優勢、作風優勢、紀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確保黨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始終。我們黨擁有一大批有著高尚政德的領導干部,例如“黨的好干部”焦裕祿、“一腔熱血灑高原”孔繁森、“人民的好警官”任長霞等等,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讓人們看到了他們身上體現的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還面臨許多問題,我們要著力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二、政治生態視域下的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凈化政治生態同修復自然生態一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3]道德是立德之本,政德是立國之基。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支撐。新時期,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德養分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德行”培養方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孔子在《論語·顏淵》中說:“正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里的“正”實質上就是領導干部身正、德行正。為官重德是我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優良傳統。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十分重視官員的政德建設,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例如,《荀子》中的“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左傳》中的“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宋代呂本中的“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有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德標準概括為“廉、潔、公、善、勤、慎”幾個字。不貪不占等叫“廉”,不污不染等叫“潔”,忠誠、公正、擔當等叫“公”,仁慈、誠信、正派等叫“善”,勤勞、刻苦、敬業等叫“勤”,慎獨、慎思、慎友、慎言、慎行等叫“慎”[4]。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德養分為今天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樹立了價值標準,對于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以及黨內政治生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傳承者,加強政德建設必須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德養分,激發領導干部形成正確的政德觀,提高領導干部的政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領導干部形成積極向上、清正廉潔、勇于擔當的政德建設風氣。
2.抓好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三個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5]這為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明確了具有時代內涵的價值坐標,也是當前抓好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三個著力點。“明大德”是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層面提出的要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明大德”的根本就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名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6]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領導干部才能做到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守公德”是從職業道德層面提出的要求。它要求領導干部要永遠記住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立黨為公中彰顯為民情懷。領導干部要明確“我是誰,為了誰”這一根本性問題,做官就要心里裝著百姓,只有這樣才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常懷公仆之心,永葆公仆本色;“嚴私德”是從個人修養層面提出的要求。“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它要求領導干部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從點滴小事做起,多積尺寸之功,時時自省自律,注重家風家教,嚴格約束自己,約束家人。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三個著力點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明大德”是政德的核心,是政德建設的根本,對守公德和嚴私德具有統領作用;“守公德”是政德的具體化,是明大德和嚴私德在領導干部日常工作中的體現;“嚴私德”是政德的基礎,是個人道德操守,離開了這一基礎,明大德和守公德都無從談起[4]。
3.建立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考評機制
建立領導干部政德考評機制是新時代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的重要措施,對于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把握領導干部政德考評導向。要把忠誠、干凈、擔當作為領導干部政德考核的核心內容。“忠誠”是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對領導干部“忠誠”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對黨、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政治立場明確、政治信念堅定等方面;“干凈”是領導干部的為政之道,對領導干部“干凈”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公道正派、品行端正、清正廉潔等方面;“擔當”是領導干部的為政之要,對領導干部“擔當”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執政為民,勇挑重擔、銳意進取等方面。其次,實施多元化政德考評方法。對領導干部的政德考評應堅持日常考評與年度考評相結合,日常考評既包括本單位的日常評價,也應把群眾監督、媒體監督核實無誤的信息納入日常評價。年度考評應包含個人述職、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民意調查、實績分析等內容,這些內容中對政德的考評應占有一定比例,給領導干部一個全方位的、合理的評價。最后,充分利用政德評價結果。為確保領導干部政德考核真正發揮約束和激勵作用,應充分利用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評價的結果,要將政德考核評價結果納入領導干部的評優、晉升、待遇之中,從而形成“人人修政德、事事講政德、處處比政德”的濃厚氛圍,確保“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吳建春.共產黨員要對黨絕對忠誠[DB/OL].(2018-03-07).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307/c40531-2985336-
7.html.
[2]紅旗東方編輯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大家談[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5:163.
[3]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N].人民日報,2016-01-13.
[4]孫運德,吳冰.政德[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8:48,14.
[5]習近平: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DB/OL].(2018-03-12).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312084-759127.html#.
[6]梅榮政.大家手筆:補足理想信念之“鈣”[N].人民日報,2019-12-19(8).
收稿日期:2020-01-13
基金項目: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黨內良好黨內政治生態的生成機理與優化路徑研究》(L19BDS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關麗(1977-),女(滿族),黑龍江阿城人,副教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