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蔓延的當今社會,樹立正確的物質價值取向對個人價值選擇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以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為視角,通過恩格斯對物質主義價值取向的批判,探討馬克思主義物質價值取向。并通過解構當今社會存在的物質主義現象,為樹立正確的物質價值取向,處理好物質需要與精神追求的關系提出建議。新時代的青年需要正確認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嚴格要求自我,實現全面發展;注重構建精神世界,踐行社會主義新風尚。
關鍵詞:費爾巴哈論;物質主義;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B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9-0054-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民消費水平呈現跨越式的提高,消費心態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類型的物質價值取向。物質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追溯經典,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探尋合理的物質價值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對物質價值取向的基本闡述
人的價值取向作為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是人對生存意義和生存方式的思考。人該如何處理自身的物質需要與社會關系,該如何使自己的物質選擇適應這個時代的變遷,都是物質價值取向問題研究的重要內容,物質價值取向直接影響人的行為選擇,人的價值觀的培育和精神追求的選擇對于健全人格的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費爾巴哈論》對物質主義價值取向的批判
德國《新時代》雜志編輯部邀請恩格斯對丹麥社會學家施達克所著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進行評論,恩格斯以此為契機寫作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費爾巴哈論》),對施達克的觀點進行批判。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高度概括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涵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社會歷史的發展就是在社會形態自我缺陷的矯正與變革中,最終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的滅亡以及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可以預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朝著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堅定前行,從最初的社會主義改造到如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牢記歷史,借鑒經驗,改革創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恩格斯對施達克進行的批判,主要是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標準的角度展開。恩格斯從哲學史事實、歷史實踐活動以及邏輯推論嚴密地論證施達克混淆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劃分標準,并批判了其觀點的庸俗和荒謬。他在理解唯物主義上對“庸人偏見做了不可饒恕的讓步”[1]。
施達克對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劃分的解讀,顯然僅僅只是從“心”和“物”的字意上去區別。他把唯物主義理解為塵世的一切代表墮落的事物,例如“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嗇、貪婪、牟利、投機”[1],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的愛的信仰”[1],將有理想有目的,有對美好和純潔的向往和追求的人視為唯心主義者。恩格斯批判施達克的表里不一,施達克一邊在身體上樂得沉迷于這種墮落的世俗生活,一邊卻又向別人夸耀自己對純凈美好世界的追求,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會對自己的放縱感到懊悔。
雖然施達克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標準認識錯誤,但他作為社會學家,以非常直觀的人性追求和社會心理角度去解讀“心”和“物”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觀點也是建立在他本人對實際生活感受的基礎上,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的觀點。但施達克將人的低級趣味放在支配地位,過于看重人的原始欲望,美好的品德、愛的信仰卻成為遙不可及的虛妄,是人類追求一生但終究無法達到,社會的人的一生只能在欲望里沉淪。
這種價值取向模糊了人與動物的界限,將人性的黑暗面作為社會的常態,是物質主義的體現。《費爾巴哈論》中不僅批判了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標準的混淆,也對施達克不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行了批判。這種批判對在當今世界樹立正確的物質價值取向具有積極意義。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2]物質資料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必然成就,而精神世界的豐富,價值追求的提高體現的是更高水平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并不否認人的欲望,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社會理想就是徹底實現人類的解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也只有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顯然這種解放不是以壓制人的欲望和需求為手段,反而是符合人類的正當合理欲望而不與之矛盾的。但人對欲望程度以及欲望實現方式應當形成清晰明確的把握,以免陷入被物質主義支配的境地。
三、當代物質主義價值取向
物質主義是一種將財物的獲取作為人生追求,用財物的多少定義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價值取向。全球一體化不僅有融合,也會引發文化和社會心理的沖突,對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價值觀以及價值選擇的歪曲。物質主義聚焦金錢與人性的貪婪,在人們消費行為中的表現尤為突出。
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一種以消費社會為社會基礎的價值觀也蔓延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從吃不飽穿不暖的時期到社會物質豐富與充足的階段,但物質的豐盛也帶來了潛藏的危機,人們的欲望也隨之暴漲,不僅限于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開始轉向追求物質的符號意義,極端者不考慮自身的經濟實際,盲目追求高端消費,將奢侈品作為人的價值附加。這種以符號主義、享樂主義為特點的畸形消費觀不僅會引起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社會危機,也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的表現。培育新的消費價值觀,形成新的消費風尚,是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物質價值取向氛圍的重要手段之一。消除物質主義價值取向的消極影響,即掃清以物質資料的極致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為主要特點的不良社會風氣,有利于構建清朗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四、樹立正確的物質價值取向
人的價值取向與個人早期社會經歷密切相關,未形成穩定價值觀的青年,更容易被不良的價值取向影響。這就意味著構建良好的物質價值取向刻不容緩。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精神的追求和發展對于培育正確價值觀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 砥礪奮斗,創建美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上,人的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攀比之風使得商品被附加了體現個人價值的功能,豪車、名表、華服等商品成為“身份的象征”,畸形的消費心理使得部分人忽視自身的經濟能力,選擇為品牌溢價和所謂的面子買單,卻在日常消費中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甚至背上債務。這種現象的廣泛存在與社會上蔓延的不合理的物質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從過去的電視購物到如今的網絡直播購物,變的是消費手段,不變的是廣告對消費心理的把握,熒幕上的售貨員用多種營銷策略和營銷話術,使消費者相信,擁有某件商品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但美好的生活體驗不僅是物質滿足,成就美好生活也并非等同于滿足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消費,社會公平、自由、法治、文化傳播等社會事業的健全與否是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改革,中國已然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和成就。新時代的青年,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社會中,應以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奮斗目標,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革命傳統。新時代的青年,擁有更加暢通的學習渠道,更應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培育,通過艱苦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充分體現個人價值,創造社會價值。
(二) 全面提高,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3]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只有脫離了受物質支配及社會關系支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現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素質教育通過德智體美勞等多角度多層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除了被動接受教育,主動謀求發展的自我教育是完善自我的最主要方式。在自我教育中避免物質主義的侵蝕,培養高雅的志趣,不斷靠近自由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首先要形成恰當的物質觀念,在生活中崇尚節儉,以適度為原則,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其次樹立高遠的志向,朝著設定的目標發展自我,注重精神世界的構建和完善,不斷完成自我期待,更加符合社會期待。
(三) 滋養精神,踐行社會新風尚
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需要得到極大滿足,但我國依舊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提倡勤儉節約的風尚,即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滿足物質需求,自覺抵御攀比、奢靡、享樂等不合理的物質需求傾向。新時代的青年,在道德教育中滋養精神世界,道德教育不僅使人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更是促進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的重要手段。新時代的青年,在文化傳承中豐富精神內涵,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性格和品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在孕育著一代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
人是歷史與文化的創造者,生命會消逝但精神世界永恒,合理的物質需求應該被尊重,物質條件決定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的構建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同時精神生活的發展對踐行社會新風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19-12-2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證形式的類型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17BZX017)
作者簡介:韋華(1995-),女,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