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俄羅斯國家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少不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杰出貢獻。俄國兼并西伯利亞以前,那里并沒有斯拉夫人。當時有幾十個民族在那里勞動生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相應的對于一些少數民族的成分與起源問題都成為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之間相互討論的焦點,其中雅庫特民族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梳理清楚雅庫特民族的起源問題,對于探索這一民族的發展和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盛衰興亡,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雅庫特人;民族語言;骨利干人
中圖分類號:K5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9-0083-02
中俄邊界地區的跨界民族是中俄邊界形成過程中的產物,中俄兩國存在一些跨界民族。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民族對自己的定義也存在模棱兩可的心態。雅庫特民族也面臨相同的文化心理。有關自己本民族源頭的界定對雅庫特民族自身的發展也有很重要意義。
一、雅庫特人的概況
雅庫特人是蘇聯時期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基本居民,也是西伯利亞地區人數較多的民族之一。雅庫特語屬于突厥語族阿爾泰語系。據1979年人口統計,總數為38.2萬人[1]。在1631年俄國人到來之前,大部分雅庫特人聚居地區是勒拿河中游和以東直至阿姆加河的廣大地區;另一部分雅庫特人居住在維柳伊河口地區;還有部分雅庫特人居住在亞納河中游流域[2]87。
13—15世紀,是雅庫特人逐漸形成共同心理意識、共同語言、共同認知的時期,即雅庫特民族的形成時期。雅庫特民族在其發展史上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17世紀上半葉雅庫特民族才處在氏族社會瓦解階段。部落酋長在雅庫特語中稱為“托伊昂”[3],是部落的軍事和政治首領。俄國人來之前雅庫特民族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并且沒有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只是以大中小規模形式的部落存在。雅庫特人的經濟生產模式主要有三種:畜牧業、漁業和捕獵業。其中從事畜牧業的人在部落中屬于富有者。相對而言,漁業和捕獵業是無畜貧民的主要生活來源。雅庫特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則是在19世紀50年代,在俄國人的影響下該民族從事農業。他們引進俄國人的農作物、農具和耕作方法以及種植技術。除了以上存在的經濟形式之外,還存在較為原始的制陶業和煉鐵業。在宗教信仰方面,雅庫特民族主要信奉薩滿教。與歷史上氏族社會發展狀況不同的是,雅庫特人的“托伊昂”不是部落的宗教領袖,專門掌管宗教的人叫薩滿。薩滿也是宗教職業的代名詞,其施行親屬繼承制。老薩滿死后的第三年產生新薩滿,一般由其兄弟姐妹或是自己的兒女來繼承這一職業。薩滿的職能是給人和牲畜治病和消除災難。雖然,在俄國人征服該地區之后,大多數雅庫特人被迫接受東正教的洗禮。但那只是形式上接受了東正教,至今薩滿教在雅庫特人中仍有信仰。
二、有關雅庫特人起源的探究
關于雅庫特人的起源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就已經有了爭論,其中最有說服力的就屬西伯利亞史學家伊杰斯、斯特拉連別爾格等人提出了雅庫特人“源于南方”的觀點。有關雅庫特人源于南方的這種說法太過于絕對化,對于源于南方的幾種說法本身存在著很多沒有說服性的依據。本文主要是通過有關雅庫特人起源于南方的幾個主要依據來展開論述的。
1.雅庫特人的傳說
雅庫特人的祖先曾居住在貝加爾地區,由于布里亞特人的排擠沿勒拿河向北遷徙,起初居住在勒拿河中游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逐漸散居到廣袤的雅庫特地區。在雅庫特人祖先的傳說故事中提到了兩個重要的人:奧英戈伊、埃爾萊[4]。奧英戈伊原來居住在遙遠的南方:布里亞特人的故居。他本人是力大無窮、性格倔強、好斗,經常和相鄰氏族發生沖突。對此,相鄰氏族非常氣憤,商討要聯合起來攻打奧英戈伊。他本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決定遠走他鄉。從上文中提到的奧英戈伊的性格來說,他本人是一個性格好斗、倔強的人,然而在到有人要上門挑戰的時候,他卻退縮了。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沒有很強的說服力。
2.雅庫特人的民族語言
19世紀初,一位參加過北方大考察的雅庫特人非常肯定地說:“雅庫特人曾住在離此地很遠的南方”。他認為:在古代民族的詩詞和傳說中會經常提到黃金、寶石、獅子、虎和豹等動物名稱,而現代雅庫特人都完全沒有看見過這些事物。他認為,以上的動物在雅庫特地區是沒有的。但在雅庫特語的詞匯中,卻出現了這些動物的名稱,如獅、虎、豹等。相應的這些動物生活在南方。依據雅庫特人語言里的這些詞匯,他認為現在雅庫特人居住的地方根本沒有以上動物,只能說明雅庫特人的祖先在南方時見過這些動物,或者聽說過這些動物的名稱。以上原因說明雅庫特人起源于南方。然而,有關雅庫特人語言中出現的動物名稱和資源名稱,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
從歷史上氣候變遷的過程來看,現如今全球分布的氣壓、溫度等氣候特征是不穩定的并時刻變化著的。動植物的生長主要依據氣候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全球動植物的分布,也是有其歷史變遷發展史的。在中國歷史上[5],從春秋戰國到秦、西漢時期,這是一個長達800年的溫暖期。竹子、梅樹等亞熱帶植物在黃河流域廣泛生存,一些地方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表明有充足的熱量可供植物生長,一年中適宜植物生長的時間比現在長。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歷史上亞洲象生存的地域范圍最北可達到北緯40度,今北京、河北陽原一帶,而現在亞洲象的生存地域范圍縮小到了北緯24.6度的滇西南地區。
依據以上歷史事實,渭川地區的竹子和梅樹、北京河北地區的亞洲象,這與雅庫特人的語言中出現南方動物名稱的現象是一樣的。竹子、梅樹和亞洲象主要是氣候的變化使得這些動植物不再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而改變。有關渭川地區的竹子、梅樹和北京、河北地區的亞洲象還是雅庫特民族語言中的寶石、黃金、獅子、老虎和豹子等,它們存在或生存地區的縮小或者說是消失,不僅僅是因為客觀條件下的氣候變化的因素所造成的,人為的主觀因素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關寶石、黃金等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人為的無止境的開采,這些資源最終會面臨枯竭,以致最后消失。也可以這樣認為,雅庫特人的祖先早已把這些寶貴的黃金和寶石開采枯竭,或者是這些資源的深層次開采受到技術的限制。而對于動物的消失則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第一,氣候的變化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一時期全球氣溫進入“冰冷”時期,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本身生存的大環境的變化,迫使他們南遷或者消失。第二,有關在向西伯利亞擴張過程中對毛皮的瘋狂剝奪,從根本上也造成了像老虎、豹子和獅子等動物的減少以至最后的消失。有關西伯利亞史的記載中就充分說明對西伯利亞的殖民擴張最大的動力就是——對烏拉爾山以東的豐富的毛皮資源的熱愛[2]。第三,有關人與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搶占”生存環境的競爭,在這場較量中人占了上風。以上有關在雅庫特人口中沒有聽說過像寶石、老虎、豹子以及獅子等民族語言中的詞語,就可以說得通。
3.南方骨利干人是雅庫特人的祖先
雅庫特人與周圍其他民族在習俗和生存方式上明顯不同,而與屬于南方的骨利干人相似。如拿捕獵來說,與南方骨利干人相同的就是打獵方式。其原因是他們都以誘捕的方式來捕獵。具體來說就是:雅庫特人以牛來誘捕而骨利干人則是用家鹿來誘捕。然而,這二者之間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在以捕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數民族是最常見的情況,如果硬要強加聯系這也未免太牽強。在一些有關骨利干人是雅庫特人祖先的書籍和文章中這樣寫道:相關的考古現場資料已經證明了雅庫特人和骨利干人在相關的陶器工藝制作方面以及煉鐵方面很相似,而在雅庫特民族周圍的少數民族中沒有發現這一現象。就這一事實說明南方的骨利干人是北方雅庫特人的祖先,筆者對此持懷疑的態度。
1912年至1914年,在今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庫魯木琴旗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批古文物。后來稱這些古代文物,為“庫魯木琴文化古跡”。奧克拉德尼科夫把4世紀至9世紀貝加爾湖沿岸的文獻資料同庫魯木琴文化古跡相比較,得出結論:骨利干是庫魯木琴文化的代表者。庫魯木琴文化古跡的分布地區,大致相當于骨利干和近親部落的分布地區。骨利干人并不是貝加爾湖附近的唯一古代居民。在貝加爾湖東岸今巴爾古津地區居住有拔野古部落。《新唐書》關于拔野古有以下記載:“地有薦草,產良馬、精鐵。”由此看來拔野古和骨利干人一樣有著煉鐵業、畜牧業(主要養馬),他們也從事農業和狩獵業。公元7世紀中葉,骨利干隸屬中國。公元662年,建余吾州,隸屬瀚海(貝加爾湖)都督府。《文獻通考》和《新唐書》也有同樣的記載,骨利干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當時相當高,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11世紀,蒙古游牧民族從貝加爾東部地區來到勒拿河和安加拉河流域,由于受到蒙古游牧民族的排擠,一部分骨利干人沿勒拿河向北遷到雅庫特人居住的地區,成為雅庫特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骨利干人對雅庫特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而非祖先。
三、結語
雅庫特民族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復雜的歷史過程。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有各種民族的群體參加了這一形成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當然是骨利干人。他們遷到勒拿河中游以后,排擠走一部分當地土著居民,同時征服并同化了一部分土著居民。但是也必須看到,骨利干人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一部分土著居民的文化成分和語言成分,補充和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雅庫特民族。也就是說,在雅庫特民族的形成過程中,當地的古亞細亞人、通古斯人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侯育成.西伯利亞民族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87.
[2]徐景學.西伯利亞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3][俄]符·阿·庫德里亞夫采夫,格·恩·魯緬采夫.布里亞特蒙古史[M].高德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4]侯育成.論雅庫特民族的起源[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7(3).
[5]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收稿日期:2020-01-08
作者簡介:馬佩云(1993-),女,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俄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