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重慶科學城”的背景下,科技協同創新成了完善重慶市創新設計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創新發展帶來的意義為出發點,探索出一條符合重慶市現實需求的模式及路徑,助力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戰略順利開展。
【關鍵詞】重慶? 科技協同? 創新
前言:創新是推動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源動力,近年來,重慶市在發展的路上不斷開發新路徑,竭盡所能地推動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凝結創新發展之力,深化科技領域改革,為城市穩步發展助力,讓科技協同的積極作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柱。
一、重慶市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意義
重慶市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號召,嚴格遵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建設的總體規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協同創新方案,為爭取更多的科技項目資源安置在本市,重慶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實現高新項目與基礎設施建設的聯動交流,為國家政策的落實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重慶市科技協同創新模式的開啟不僅有利于成都與重慶兩市經濟建設,還能實現自然資源、人才資源的優勢互換,在交流互動中實現了科技創新驅動城市建設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在科技創新項目的驅動下,重慶市聚集了可供利用的創新資源,通過優勢資源共享便于區域發展戰略布局的構建。
二、推進科技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做好頂層對接設計規劃,聯手實現科技協同創新
重慶市要想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就要在充分理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加強與成都地區的溝通與互動,搭建起頂層對接的交流平臺,在政策指引下,以極強的競爭力完成建設國家級成渝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讓科技協同創新方針政策在實踐中得以落到,將發展訴求與愿景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得以傳遞,讓成渝地區雙城規劃建設的基本目標得以實現。致力于聯手打造科學城市,以建設多元化城市科技整體布局為核心,利用頂層設計規劃方案推動科技協同創新的實現。重慶市科技建設管理部門應依據“清單制”的模式,將主體責任下放到基層單位和個人的肩上,以互通的形式聯動多部門的協同對接,以創新為核心,確保科技協同項目以扎實的基礎落地,形成重慶市的獨特名片,從而進一步拉動西南科技新陣地建設的核動力。
(二)立足城市核心優勢,推動核心技術研發
立足重慶市各高校的人才優勢,整合科教資源,推動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地方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優秀人才,讓更多的科研機構在重慶市設置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分所。利用“一城多園”的建設理念,暢通西南地區人才與科技交流渠道,加快重慶市科學文明城市的建設步伐,打造西南地區科技發展的中心城市。結合城市經濟建設發展規劃,請示上級建設成以重慶市為核心的創新輻射城市,疏散一定的科技研發力量,向周邊毗鄰地區擴散,從而讓重慶市的科技協同創新產業發展更具核心競爭力、無可替代性。鼓勵并支持高校實驗室積極拓展科研新領域,項目經審核后,可為項目撥付專項研發款項,在科技協同創新領域的地圖上畫上屬于重慶市最絢麗的一筆。整合以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制藥、現代化農業等為核心的新型科技項目,為基礎性研究做好布局和規劃,讓多領域的人才在科技協同創新的平臺上展開激烈的“交鋒”,讓不同的科技項目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突破不同領域的界限,開發出更具價值的科技產品,推動核心技術在產業鏈式發展中開花結果。
(三)推進科技成果應用,促進國際化合作交流
暢通科技成果審批渠道,簡化上報流程,讓科技成果的研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應用,適當延長科技成果的使用權限,設置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工程,敦促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型發展。讓高質量、高端規?;a項目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構建以先進技術為核心的平臺體系,讓技術與科技密切相連,最終讓科技成果能夠以最佳的狀態流入應用市場。建設跨領域融資模式,杜絕資金不足限制科技協同進步的現象發生,設置科技創新融資平臺。加大對外聯通互動頻率,以“一帶一路”發展為契機,讓科技信息在此平臺上發揚光大,惠及人類,讓人們共享科技協同創新帶來紅利,讓科技人文交流成為國內外聯合創建實驗室的背后動力,使重慶市成為西南地域科技合作交流的主體,統籌科技產業化管理模式,讓招商投資引進在對外宣傳中發揮效能,向有意向的企業推送適宜其發展的投資領域,為國際領域的深層次交流增強競爭實力,提供精準的科技協同創新扶持。讓先進的理念及科技研發成果能在交流互通的平臺上得以擴散,修正掉不合理的部分,讓其以更加完美的身影出現在應用領域。
(四)營建科技創新環境,建設專家人才智能庫
為更好地推動科技協同創新模式建設,重慶市可利用優惠利好的政策制度,實現區域協同建設機制,讓科技等惠民政策實現分享,讓創新成果在短時間內得以應用。組建人才和專家智能資料庫,為高學歷的知識型人才引進提供便利條件,依據人才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戶籍、人事關系等,不限制人才流轉和多平臺工作等事宜。讓科技創新人才在自由度較大的空間內,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動中去,讓其從內心更加認可重慶市人才引進的政策,利用“小”便利獲取“大”資源,暢通科技協同創新的基礎性建設路徑。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必然要以政策為保障,構建人員信息交流互動機制,讓國家及重慶市的發展政策得以分享,進一步為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融合先進思想。
三、結束語
在重慶科學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科技必然是其發展的動力,協同創新則是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推手。為了提高重慶市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我們必然從多角度出發,為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積淀起有力的競爭力,為區域科技經濟發展注入鮮活因子。
參考文獻:
[1]鄢波,杜軍,潘虹.珠三角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9,039(001):87-96.
[2]孔星,呂劍平.甘肅地域特色農業協同創新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J].農業科技管理,2019(5):25-28.
基金項目:掛科課題: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研究——以永川區為例,編號:KJQN201905401。
作者簡介:袁昌明(1979-),男,漢族,四川資陽人,現就職于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科技創新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