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會計信息化逐步發展成國有企業開展財務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樣,在新時代強化內部控制也是企業實現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強化會計信息化建設和加強內控均是當前國有企業經營中的主要關注對象。本文從會計信息化在國企內部控制中的重要性著手,分析了當前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國企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國企內部控制的方法與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國有企業;內部控制
當前,國有企業已經開始采用信息技術,并且在內部開展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在會計層面,運用信息化為企業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方便。在會計信息化發展背景下,伴隨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持續增加,國有企業還需深入強化內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國有企業的每項經濟活動均是依托會計信息化系統進行的,借助會計信息化系統能夠將經濟效益獲得流程加以規范化。為充分適應該環境,國有企業必須有效加強內部控制,使用科學的方法提升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借此推動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會計信息化在國企內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可以有效簡化會計核算步驟,提高內控效率。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促使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持續開拓業務,促使產品與服務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進而企業經營中的數據資料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復雜性也會較高,對國企會計核算而言有一定難度,國有企業在獲取經營數據時難以保證其精準度與有效性。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建立的會計內部管理機制與國企的需求匹配度較低,內部控制無法發揮出良好的效果。現階段,會計信息化持續發展,對國有企業會計信息數據的處理越來越高效,改變了以往的會計工作模式,逐步過渡至采用大數據展開會計數據處理,強化了國企會計核算。在會計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國企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準確的財務數據,便于擬定綜合性的內控制度,繼而得到最佳的內控效果。
可以將國企內部控制范圍擴大。國有企業運營過程中,內控范圍對企業經營有很大的影響,假設發生了不受內控的經濟活動,就會給企業帶來損失。而會計信息化把國企相關部門的數據等結合在一起,擴大了國企內部控制覆蓋面。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國企會計工作人員素質提高,進而發展成為復合型人才。會計信息化益于國有企業在會計管理上減少成本,而節省的成本能夠運用在企業內部控制人員的培養中,從而有效提高國企內部控制程度。再者,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可以改善企業財務結構,細分財務職能,確定會計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促使職工行為規范化,提升企業內控的深度與廣度。
二、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國企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對會計信息化下的內控了解不足。一些國有企業還未構建內部控制文化,對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內部控制不單單是會計與審計部門的事情,而是所有部門與人員均需要關注的事情。國企在開展會計信息化改革的過程中,對傳統內控制度進行了調整,但依舊存在部分部門分工不清晰、工作彼此推諉、一些職工將內控與規章制度等同的現象,并且還認為不違背規章制度就是做好了內部控制。這些現象與思想是錯誤的,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正常實施有一定的阻礙。
再者,部分國有企業管理層對內控制度的認識有待提升。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就是決策層,假設管理層對內控制度的發展不關注,則一套健全的內控制度就無法建立。根據當前國有企業內控發展情況,管理層的主觀意識成為內控無法正常實行的一大隱患。通過對一些國企的調研可以發現,45%的職工對內控環境不了解,20%的職工對內控環境比較了解,22%的職工對內控環境是熟悉的,還有13%的職工對內控環境非常熟悉。總體看來,企業職工對內控環境的了解情況并不容樂觀。
內部控制監督機制匱乏。當前,諸多國有企業在內控上的監督體系并不十分成熟。第一,國企內部審計不具備獨立性,監督控制力度不足。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國企在發展過程中不具備整體性與全局性,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未能構建審計模塊,一些審計人員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與企業領導者的態度等,在對企業財務的管理監督工作中并未進行科學且有效的審計核查,審計監督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第二,內部控制詳細實施情況不受管理者的把控,該種狀況造成企業管理人員擬定的制度與對策在執行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實,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與此同時,在國企審批程序中,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與控制,也沒有優質的風險預警制度,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
三、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國企內部控制的方法與對策
優化內部控制環境。職工乃國有企業的主體,其既是維護國有企業利益、創造收益的動力,也是導致國有企業產生經濟損失的不確定因子。因此,國有企業領導者應提升內部控制意識,加強內部控制理論知識學習,強化對人員的培訓,從而幫助國企職工樹立正確的內部控制管理理念,改善人才選拔機制。當前,一部分國有企業職工的學歷主要以本科為主,學歷層次還需要提升,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開展有效的企業培訓,增強職工責任感,并且幫助職工在短時間內學會必備技能。一般而言,培訓包含計劃階段、實施階段、評價反饋階段,這幾個階段工作是側重點不同,國企在分析培訓需求時需要思考企業與職工的不同需求,在確定了培訓目的與需求后,才能擬訂出合理的培訓計劃。培訓過程中需要關注對人員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對表現優異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在國有企業內部構建優質的內部控制文化,進而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加大審計監督力度。第一,要提高審計監督標準。依據國企內部審計實際,設立較高的監督標準,提出嚴格的監督要求,確保能夠對內部審計工作以高標準實現監督控制。第二,切實針對內部審計落實監督。加大審計監督力度,要讓監督工作貫穿內部審計全過程。從審計數據搜集、審計過程、審計結果這些方面切入,全部予以監督。比如:對于審計結果,要對其數據的正確性、真實性進行監督審查。第三,提出建議指導改正。對內部審計展開監督,不僅要規范審計工作的開展,也要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內部審計工作不斷優化完善。比如:發現審計流程中存在一些不合規的情況,就要及時指出并提出建議,引導審計工作按照規定流程進行。
四、結語
會計信息化的出現給國有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提升了國有企業在大數據時代的生存能力,但也給國有企業經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原來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國企發展需求,對此,在會計信息化背景下,國企必須從內部控制著手,及時發現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弊端與不足,強化對會計信息化與內部控制的全面認識,健全與優化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
參考文獻:
[1]高丹鳳.探析新時期國企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J].財會學習,2020(14):66,68.
[2]馮藝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商論,2020(10):125-126.
[3]尚艷朋.國企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思考[J].納稅,2020,14(1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