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吳新曉
摘要:景觀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應用,生態規劃理念在景觀設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將生態規劃理念與景觀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工作項目。在景觀設計的方向上開辟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生態景觀研究和探索的當務之急。然而,我國的景觀生態設計理念還不夠成熟,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景觀設計中加入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細節的完善,不斷實現理論創新。
關鍵詞: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理念;探索
前言
為了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景觀設計中引入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使整個景觀設計能夠體現良好的生態平衡,更好地促進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園林生態設計理念表現形式
1.1節約型設計
在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加劇的今天,各國都在研究節能環保技術以緩解資源短缺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2006年,我國提出了節約型園林綠化,它被譽為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理念創新的里程碑。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其規劃設計中應用了節約型生態設計理念,借助雨洪回收利用系統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和灌溉水都使用了再生水,三年來新增中水灌溉面積達到600公頃,為以往北京市使用中水灌溉綠地面積的2.3倍。
1.2鄉土化設計
鄉土化設計興起于美國南北戰爭后的中西部。19世紀末以詹遜為代表的中西部景觀設計師們提出“設計不是重復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是要適合當地環境、氣候、土壤、勞動力狀況及其他條件。”他們提倡應用鄉土植物體現地方景觀特色,因為成本低并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得以延續。哈普林于1962年設計的舊金山海濱牧場時,他先用兩年的時間調查基地的自然情況,并繪制了該地的生態記譜圖,把陽光、風、雨、動物、植物、地貌等自然因素納入景觀設計考慮,最終形成簇狀排列的住宅,自然與建筑空間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情況下,留出更多的空間,不僅保護了原有的自然地貌,而且使新的設計成為當地長期自然變化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俞孔堅于2004年規劃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景觀中應用了大量水稻和莊稼,并通過舊材料的再利用,試圖對莊稼、野草和校園做一個重新認識。
1.3恢復性設計
恢復性設計的出現是由于一些環境藝術家參與到景觀設計之中,他們提倡對環境的關懷。史密森于1970年在因石油鉆探而遭污染的大鹽湖水面營造了一個超尺度的“螺旋形防波堤”。他借助水流攔截來回收油污,并依此來提醒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陳貌仁和美國農業部專家查尼于1990年合作,進行了名為“再生之地”的實驗。他們在進行了簡單的藝術設計的區域內栽植了可以吸收土壤中有毒重金屬的特定植物,想以此引起人們對污染問題的關注并了解科學的解決方法;2003年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浙江黃巖永寧公園,其用最經濟的途徑,使其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2.1遵守自然條件原則
在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對各種氣象要素進行考慮,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設計。在園林設計當中還要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設施給予必要的尊重,必要時還要對原有的自然地形特點和廢棄設施進行利用,重造新的園林景觀,這樣的園林景觀設計既能保留原有基地的歷史文化,又能滿足了人們新的需求。在建設園林城市中,需要保持場地的自然風情與原始面貌,是建設園林城市的前提與基礎。
2.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人文關懷
作為其最根本的設計目的:是在設計中要始終體現社會化、人性化的要求 ,還要千方百計滿足人們活動、交流、休憩等需求。設計者為了實現其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功能 ,在設計時必須遵循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人們的行為的規律。
2.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
成功的園林景觀設計,通常離不開地域文化這一根基。一個好的生態設計,以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為主導,首先要充分考慮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當地的材料植物和建材要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可以使景觀設計獲得少費人工并同時得到公眾的認同的效果。
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研究途徑與方法
3.1以景觀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以景觀分類原則作為指導,并參照相關標準,將基地周圍的城市用地進行細劃分,通常劃分為綠化用地、休閑用地、居住區用地、教育用地、市政用地、商業用地、還有水域、特殊用地、以及道路用地等幾種類型。通過對基地周邊的環境分析、風向分析、以及景觀視線分析,將基地劃分為四種不同功能區:生態防護區、生態保育區,還有生態休閑區、觀光娛樂休閑區。從而來具體確定功能區內存在的斑塊、廊道的位置和形狀。
3.2以植物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考慮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對苗木樹種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把生態效益高的作為首選,并對各類植物栽種的比例進行合理安排。從空間、時間、還有視覺、意境等多角度,思考對植物景觀如何合理布置。園林景觀最主要的作用是體現在其觀賞性,還要創造出美感和幸福感,還體現為人們提供休息、活動、交流的文化生活的環境;其次還要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下,來調節小氣候、對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和物質進行有利吸收、還可增加富氧含量、改善周圍環境;通過種植植物,可以起到防風防塵、衰減噪音的作用。最后園林景觀設計要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要具備合理的時間、空間還有營養結構,并且跟周圍環境融合為一體組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4總結
未來的園林應該是集“功能—文化—藝術—科技—生態”為一體,而生態設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贏,就必須立足當下,結合本土文化,借助現代科技,并為當下人的生活服務,才能使中國園林在世界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葉德敏.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理論探討[M].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4):170-173.
[2]俞孔堅.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3:70-93.
(作者單位:北京中環世紀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遼寧分公司1
沈陽容壹地產有限責任公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