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莉
摘 要:為了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逐漸朝著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方向發展,將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來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本文結合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指出該模式下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并針對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應對策略,以期為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問題;策略
一、前言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迎合時代進步和大學生發展需要,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角色由主導演變為引導,該教學模式自主性、靈活性較強,能夠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筆者結合多年的體育教學經驗,針對該模式下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促進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體育學習興趣
不同于傳統的強制性重復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將機會和權利交還給學生,借助多樣化的體育運動內容,充分發展大學生的智力、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實現等個性特征。
(二)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注重大學生的自主練習,教學實踐中以大學生實際水平為出發點,按層次分組教學。在活動內容及運動形式方面,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設置更加靈活的選擇機會,促使大學生的創造性及選擇性相融合。
(三)促進體育教師主導性的充分發揮
該教學模式下的體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專業能力,教學中師生作為一個相輔相成的共同體,使得體育教學成為一個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可極大滿足大學生的個性要求,為大學生搭建個性化平臺,滿足其個人興趣,使大學生終生受益。
三、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師除了要掌握必備的運動技能外,還需具備診斷經驗和能力,在實踐環節要引入思政教育,這要求體育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然而,目前個別高校的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體育俱樂部的順利開展。
(二)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不夠
俱樂部教學模式需要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撐,目前各高校尚未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尤其為體育俱樂部教學活動的服務力度亟待提升。
(三)體育項目供需結構缺乏均衡
目前俱樂部所設置的體育項目與大學生的內心需求有較大差距,由于運動場地的承受能力受限等原因,學生自主選項成為空談。
(四)師生信息溝通不暢
目前很多高校的體育課程已實現網上選課,但由于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很多大學生盲目選課選老師,致使上課過程中心里落差嚴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
(五)教師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師的專項集中于田徑、籃球、足球等項目,而像網球、羽毛球、體育舞蹈和跆拳道等受大學生喜愛項目的專項教師緊缺,難以滿足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實際所需。
四、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充分挖掘現有體育設施資源
首先,對校內現有體育場館實施科學管理,注重養護,延長體育器材的使用壽命,同時通過科學管理最大程度上提高場館的利用率,滿足同學課內外對體育場館器材的使用需求;其次,利用校際資源來緩解學校資源不足的壓力。
(二)完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體育俱樂部對學生的考核除了結果性評價之外,還應重視過程性評價。評價時除了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引入大學生的自評及互評。。
(三)優化體育教師專項結構
體育教師需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在精通專項的同時,實現一專多能,學校也應積極為體育教師提供外出學習機會。同時,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完善教師的年齡、專業及職稱結構。
(四)加強與教務等部門的協調
通過與學校各職能部門特別是教務處的溝通與協調,合理地安排體育課程時間,最大程度上減小體育場館設施緊缺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活動的不利影響。
五、結束語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適應教學改革所需,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自主學習與俱樂部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學技能,在實際運用中完善管理機制,促使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向快樂體育方向發展,著力于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
參考文獻:
[1] 江明世. 對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2,2(16).
[2] 丁海亭. 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形式及改革路徑[J]. 教學改革,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