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軍 劉儒
摘 要:本文系統梳理了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脈絡經歷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快速融入全球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五個階段;闡明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具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清晰的時代性、歷史的繼承性和明確的針對性等鮮明特征;對比分析了與其演進發展階段相對應的各個時期國外主要經濟體所奉行的經濟思想發展情況,凸顯了黨的理論創新能力;總結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四個基本經驗。本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了新的理論研究領域,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形成的邏輯進路,對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演進脈絡
一、引 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啟了對個體手工業、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歷程。1956年,中國已經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在實現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一時期,世界主要經濟體均進入了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階段,形成了以蘇聯斯大林模式為代表的計劃經濟和西方國家奉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這兩種經濟思想在戰后的經濟恢復中演化出多種政府干預經濟和宏觀調控的模式,對各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放眼全球,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持續發展和創新中,長期指導經濟建設并發揮積極作用的,僅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指導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發展進入了歷史新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仡櫺轮袊?0年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經濟建設中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研究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規律,體現了“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的理論研究態度,有助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文系統梳理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脈絡,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形成的邏輯進路;深入分析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發展的特征,對比分析了與其演進發展階段相對應的各個時期國外主要經濟體所奉行的經濟思想的發展情況,凸顯了黨的理論創新能力;總結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了新的理論研究領域。
二、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脈絡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形成,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經歷了五個階段的發展和演進歷程。
(一)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階段: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49—1956年)
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是社會主義改造階段中國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后重建時,美國經濟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繁榮階段。通過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美國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影響力得到空前提升[1]。蘇聯在十月革命后,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積極實施國家電氣化和工業化,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期間,蘇聯經濟年均增速為16.1%,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已全面實現國家工業化,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1945—1955年,蘇聯經濟依然保持了年均11.6%的高速增長,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經濟強國[2]。另一方面,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消耗和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在當時“一窮二白”[3]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全新的任務,必須學習借鑒國外經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向蘇聯學習自然成為新中國的必然選擇。毛澤東指出:“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3]。
按照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指導思想,新中國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并于1956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這一時期對私人資本主義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不但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而且成功地實現了以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平改造。在完成土地改革任務的基礎上,針對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無法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矛盾,黨中央決定從1953年春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階段,全國96.3%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中國完成了農業個體經濟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1953年11月至1956年底,通過合作化道路,全國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完成了個體手工業向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轉變。至此,對農業、個體手工業和工商業改造全部完成。在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時,得到了蘇聯方面的熱情幫助,雙方簽訂了《中蘇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關于蘇聯政府援助中國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等一系列協定,支持援建了中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4]。 蘇聯在這一時期的援建項目構成了中國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核心。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奠定了中國國民經濟布局和建設的基礎,搭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工業體系,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建設[5]。然而,到1956年左右,“一五”計劃期間全面仿效蘇聯模式的消極后果開始逐漸顯現,農、輕、重產值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5%、12.9%、25.4%,比例關系嚴重失調,人民生活受到了較大影響。同時,1956年2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大對蘇聯經濟建設中的一些錯誤提出了嚴肅的批評。蘇聯的反思和中國經濟建設的教訓促使中國共產黨對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和中國經濟建設道路作出新的探索。
(二)計劃經濟體制階段:總結經驗,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1978年)
過渡時期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政策順利貫徹、國民經濟得以快速恢復,“一五”計劃成功實施,表明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指導思想符合過渡時期的實際情況,保障了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完成。與1952年相比,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分別增長128.5%和25.0%[2]。但是,面對照搬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給很多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帶來的嚴重問題,反思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中的問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偨Y中國經濟建設經驗,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民主革命的勝利已經證明,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具有決定意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只有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方可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6]。毛澤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1956年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做的《論十大關系》報告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探索產生的重要理論成果。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經濟結構方面強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按比例發展的思想。第二,經濟體制方面提出擴大企業自主權和中央與地方適度分權的思想。第三,經濟布局方面提出正確處理沿海與內地關系的思想。第四,分配關系方面提出了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面利益的思想。這些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對黨的八大及隨后經濟建設的相關決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7]。劉少奇、陳云、周恩來和鄧小平等黨內領導同志都對這一時期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探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8],對這一時期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2012年以來)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黨在新時代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面臨的問題,就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倡議和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背景下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思想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要求在堅持新發展理念基礎上抓住“七個堅持”[11]。新發展理念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捌邆€堅持”包括: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捌邆€堅持”既是這一指導思想的原則框架,也是其理論特色。
新時代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集體智慧的理論結晶,體現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創新。它將新中國70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成果提煉上升到學科高度,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闡釋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道路的經濟學原理[12],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遵循[1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以制度建設的形式鞏固和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凸顯了新時代“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時代主題[14]。
三、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鮮明特征
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鮮明特征,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演進發展的基礎和軌跡,體現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形成的歷史邏輯。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最本質的特征,也是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最根本的經驗。第一,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脈絡充分證明,黨具有理論創新的能力和品質。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必然帶來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產生新的矛盾。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正確指導經濟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第二,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無可辯駁地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不斷創新發展和貫徹執行的根本保證。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共產黨弱化對經濟建設的領導直接導致了對經濟建設領導的逐漸失控,陷入了難以駕馭的局面[15]。第三,正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強調的,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黨對經濟建設的領導,應當堅持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水平。一是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確保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得到全面貫徹,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二是要完善維護黨中央權威、有利于黨集中統一領導的相關制度,健全領導重大工作的體制,強化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職能,完善重大決策落實機制。三是要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保證黨對各種組織的領導,在推進“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兩個重大布局的過程中充分落實黨的領導。四是要健全執政為人民、執政靠人民的各項制度,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五是要以制度建設促進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提高領導干部綜合素質和能力。六是要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永葆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14]。
充分認識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前提。在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背景下,只有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成功應對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挑戰,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清晰的時代性
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發展的五個階段對應著黨領導經濟建設所經歷的時代方位,具有清晰的時代性。第一,1949—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經濟建設的時代使命,向蘇聯學習是履行使命的最好策略。第二,1956—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階段,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方位。要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使命,必須總結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的經驗,探索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第三,1979—2003年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階段,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黨領導經濟建設最重要的使命。第四,2003—2017年快速融入全球化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成熟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更高層次,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第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由于充分把握了歷史進程與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彰顯了“時代精神的精華”[16]。
全面把握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時代性才能準確把握新時代的脈搏。把握時代性是分析判斷發展階段和所處歷史方位的前提,也是研判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治國理政的基本前提。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一方面,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在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之后,邁入“強起來”的偉大時代,令今天的中國在近代以來第一次這樣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另一方面,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主義日盛,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愈演愈烈,中國發展的外部條件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內部環境也面臨著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壓力和新常態下的諸多挑戰。只有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時代特點,黨才能觀大勢、謀大局,抓住當前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三)歷史的繼承性
回顧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脈絡的五個階段與其彰顯的時代特點,從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義這個最本質的特征始終在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7]。從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來看,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創新的過程;從指導思想指引下的經濟理論和實踐創新來看,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本質特征。同時,一以貫之地繼承和堅持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后,繼承和堅持了改革開放、建設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等理論,并且堅持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推動理論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創新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1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從社會主義改造開始,至于但不止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必將繼往開來,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站在新時代回望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的繼承性,如何改造、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這些中國經濟建設中的問題,通過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和創新發展,得到了科學的解答,也凸顯了新時代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在繼承發展的前提下所實現的新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現了黨的執政方式、方略的重大創新,反映了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同時,它依然繼承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但又強調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看出,新時代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既繼承了其社會主義特性,又更具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開拓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高度。
(四)明確的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17]。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過程,就是從發現、研究、解決不同歷史方位中國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出發,推動領導經濟建設理念創新的過程。第一,在社會主義過渡階段,從如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出發,黨確定了學習蘇聯經驗,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第二,計劃經濟體制階段,著眼于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使命,才有了總結經驗,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指導思想。第三,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階段,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出發,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一指導思想。第四,進入快速融入全球化階段后,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出發,黨確立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第五,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新時代新矛盾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命題,黨中央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由此可見,發揮重要作用的指導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18]。
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的針對性體現于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解決時代性發展命題。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歷程證明了其理論的體系邏輯與實踐的問題邏輯相統一,理論的創新邏輯與時代的發展邏輯相統一。時代在發展,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在變化,倒逼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隨之創新發展。進入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不斷增加的挑戰和風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成功回應了時代課題,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統一,為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南,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
當前,面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傳統發展方式慣性大,宏觀杠桿率高;實體經濟供需結構性失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區域、城鄉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體制機制仍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這五個方面的挑戰,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度,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
四、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發展向好趨勢不明顯的形勢下,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國,渴望探究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但如鄭永年[19]所指出的,“微觀的研究無法解決宏觀的現象”。從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演進的脈絡總結其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重視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作用
具有戰略思維,重視從長遠規劃經濟發展,善于從戰略層面謀劃經濟發展藍圖,是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實施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為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發揮戰略性作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黨能夠長期執政,保證了指導思想能夠規劃較長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而西方國家受到多黨輪流執政的制約,一般只能規劃3—5年,即使做了較長期限的戰略規劃,在政黨更替后就可能被擱淺。反觀中國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規劃發揮作用的時間最長可達五六十年,甚至超過一個世紀。另一方面,黨領導經濟建設一貫重視指導思想的戰略作用,也具有超凡的戰略規劃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凡在經濟建設的重要關頭,黨都能夠把握全局、著眼長遠,推動領導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經濟思想,都是黨在重要歷史時期觀大勢、謀大局,對經濟建設思想作出的重大戰略性調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戰略性作用除了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長遠的規劃之外,還體現在對中國經濟發展指導作用的全面性和重要性方面。新發展理念的“創新”指明了解決發展動力轉換問題的要求和方法;“協調”針對的是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問題;“綠色”關注的是發展要面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開放”瞄準構建內外聯動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共享”保證了堅持公平正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原則?!捌邆€堅持”中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經濟正確發展方向的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被全面貫穿到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總攬大局、順勢而為;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經濟發展掃除了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相機抉擇、開準藥方的經濟工作方法;而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以正確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堅持穩中求進、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破解難題、厚植優勢,保證中國經濟建設在新時代行穩致遠。以新發展理念和“七個堅持”為內涵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不但彰顯出規劃的長遠性,更凸顯出其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戰略特征。
(二)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
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脈絡證明,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是推動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指導經濟建設實踐的前提。在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社會主義改造是階段性任務和目標,如果不能把握這個情勢,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就不能很好地適應過渡階段的實際情況,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就不會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黨一方面根據蘇聯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經濟建設實際問題的反思,制定了以《論十大關系》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對于全面準確把握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應該看到,由于對中國經濟發展方位的錯誤評估,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一段時期,也犯了“大躍進”的時代方位性錯誤,帶給社會主義建設慘痛的教訓。在改革開放后,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的歷史方位,就會如同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的經濟改革一樣,在新舊時代的十字路口徘徊,始終無法擺脫僵化的蘇聯經濟模式。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方位的基礎上,解決了困擾中國經濟建設的重大理論難題,把握住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推動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形勢下,黨中央審時度勢,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新的歷史方位下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
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是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定方向、選路徑、定方略的基礎,是實現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理論創新的總依據。在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發展環境和條件變化加快的形勢下,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保證了中國新時代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既切合實際,也契合經濟發展階段,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經濟建設總綱領,賦予了其指導經濟建設實踐的原則性、系統性、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看清我們的歷史方位,看清我們為之奮斗的現實目標和遠大目標”[20]。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全面洞察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機遇、挑戰、趨勢,是推動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新中國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唯有社會主義方可救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開辟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發展,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基礎。第一,確定了堅持黨對經濟建設的領導原則,保障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繼承性,明確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統一領導的原則始終沒有動搖過,公有制為主體的地位沒有動搖過,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原則也未發生改變。這既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也保證了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會發生變化。第二,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中國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物質和制度基礎。一是1978年以前近三十年的發展奠定了改革開放的物質基礎。體現在改革前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完成了大批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大量科技和國防建設方面的重大成就。二是為改革儲備了人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了億萬勞動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能,培養了一大批領導經濟建設的干部。第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計劃經濟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一方面,改革開放前積累的以《論十大關系》為代表的許多關于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訓,為改革開放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實踐經驗。
社會主義五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展示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只有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才能持續發展,國家和民族才能穩定團結。如果不能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就會停滯不前甚至頻現蕭條景象,國家和民族就會陷入動蕩和分裂。改革開放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指導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所有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獲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從單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有計劃的市場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1]的嬗變。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向全世界展示出了無可比擬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已經深入人心。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全黨全國人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
(四)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
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是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確立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成為社會主義改造的指導思想,正是著眼于快速平穩地恢復國民經濟,和平穩定地完成了社會主義過渡。在計劃經濟時期,是經濟建設成就較大的時期,也是社會穩定情況較好的時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黨也基本維持了社會總體的穩定和經濟的平穩運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9]。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就是為了保證經濟和社會持續平穩發展,也是對鄧小平這一觀點的延續。堅持穩中求進是黨的經濟工作基調,也體現了黨把握形勢、把控局勢的能力。無論是在應對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緊要關頭,還是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面前,中國經濟均保持了總體穩健的快速增長勢頭。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更加強調了其在經濟工作方法論中的重要作用,賦予其新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22]。
新時代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就是要在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加劇、金融風險增大的形勢下,準確研判經濟發展趨勢,妥善應對經濟領域潛在風險,以防范化解風險確保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最重要的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平衡好經濟增長與風險防控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正確利用貨幣政策,使經濟平穩運行于合理區間;另一方面,做好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工作,提高結構性去杠桿效率,提升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行為監管水平,強化金融監管體系建設。第一,應繼續推進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去杠桿工作,化解風險,保障合理住房需求。第二,解決好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發揮其在保就業和穩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穩妥有序推進“僵尸企業”市場出清,有效防范潛在風險隱患,確保經濟穩定發展。
五、結語與啟示
新中國70年,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脈絡清晰地反映了各個時期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時代性任務和目標,積累了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發展的基本經驗。首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經濟建設要堅決擁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建設工作的領導,在經濟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這一科學指導思想。其次,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精神要義,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完善其理論和話語體系,發揮政治經濟學對于經濟建設的引領作用。黨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演進歷程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詹知巡,許月麗.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政策調控的國際經驗[J].特區經濟,2018,(10):100-103.
[2] 張亞斌,任學麗.20世紀50年代中國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的反思及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46-150.
[3]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1481.
[4] 劉曉,沙布里夫.關于修改和補充蘇聯在技術上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改建工業企業和其他項目的中蘇協定的議定書[J].中共黨史資料,2006,(2):4-25.
[5] 唐日梅.談“156項工程”在中國工業化初創中的地位[J].理論界,2004,(1):39-40.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506.
[7]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N].人民日報,1956-04-25.
[8] 謝春濤.論十大關系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J].中直黨建,2013,(7):43-44.
[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373.
[10] 張卓元,胡家勇,萬軍.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四十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22.
[1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11-15.
[12] 夏偉東.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N].新華日報,2018-08-28.
[13] 王祖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內涵與體系框架[J].上海經濟研究,2018,(6):5-15.
[14]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22.
[15] 弗拉基米爾·莫,范春荷,宮琪譯.改革:蘇聯經濟改革的理論與政治問題(上)[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6,(7):46-49.
[16] 甄占民.把握時代性創造性系統性的鮮明特質[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11/30/c_1122022066.htm,2017-11-30.
[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9-342,229.
[1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19] 鄭永年.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199.
[20] 木生.正確把握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內涵[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7-11-08.
[21]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12-18.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