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關系與網絡權力生成的本土化研究

2020-09-22 00:52:13張麗然高良謀
財經問題研究 2020年7期
關鍵詞:本土化

張麗然 高良謀

摘 要:關系是網絡組織中權力研究的核心要素,它影響網絡組織各結點企業權力的生產范式及實踐效果。在中國社會,受中國式關系的影響,本土網絡組織往往表現為一種具有長期導向性的關系交換,這種特殊的關系與權力、交換與權力之間存在不可化簡的聯結,基于回報、欠等基礎上的關系運作構成了網絡權力最現實的來源。因此,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將行動領域的分散性及權力固有的文化權變性考慮在內的分析,是實現網絡權力基礎情境嵌入的一種積極嘗試。本文將中國式關系嵌入到組織間交換過程中對網絡權力基礎進行的系統研究,為理解網絡權力的運行過程和互動關系提供了更為合適的切入點,對于深化本土網絡權力的研究和改善網絡組織的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網絡組織;中國式關系;網絡權力;關系交換;本土化

一、引 言

組織間的依賴關系和治理模式是目前網絡組織研究的重要議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網絡組織的治理模式絕非簡單基于契約、聲譽及信任基礎上的“自主治理”[1],西方主流組織理論已經遠遠超出交易成本、契約和產權理論的局限,強調組織間關系背后隱藏的是一種相互依賴和制衡的權力關系,這種權力關系反映了一種組織間有關決策、資源或行為的相互影響力,它決定著網絡組織的運行和治理效果[2]。在網絡組織中,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是始終圍繞在權力依賴關系之中進行的,權力代表了一個企業對其它企業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他企業的決策和行為,甚至組織和控制整個網絡的發展。網絡環境下,權力關系是網絡組織運行的驅動性因素,它對企業成員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有重要的引導和影響作用,是網絡組織治理的深層次來源。而且,權力作為具體的實在,它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不可規避的機制,是企業能夠成功調控交換行為必不可少的中介。有學者甚至主張將權力關系作為分析和探索網絡組織治理的基本工具[3],這種對組織間關系認知的改變及更深層次的剖析,是網絡組織在新的世界觀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的新一輪組織變革中實現理想治理效果的關鍵。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基于理論探索還是企業實踐,都應突破傳統網絡組織治理范式中對組織間關系的狹隘界定,在更深層次和實質內容的復雜互動基礎上探究雙方之間的策略性行動與權力關系。

在網絡組織中,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是始終圍繞在權力與依賴關系之中的,權力代表了一個企業對其他企業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他企業的決策和行為,甚至組織和控制整個網絡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本土網絡組織的發展,學者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本土情境因素對網絡組織治理的重要影響。與西方組織更多憑借結構洞和異質性資源來獲取信息和控制權,從而造成組織間地位上的不平等和權力依附不同,中國社會更傾向于雙方在交換過程中通過強聯系,建立以人倫關系為基礎、具有封閉性質的網絡交換結構,由此推衍到以人情、欠、回報的運作來節約交易成本和獲取權力。西方網絡權力的分析范式往往服從于理性的估計或計算邏輯,強調組織效益最大化并以此運用大量的數學模型和技術手段來推導和建構權力,使權力控制與網絡組織治理具有等值傾向,這種權力效果通過對其他企業類似于科層結構中自上而下的結構優勢和資源控制來實現。遵循人情法則、關系、回報等運作規范期待的是互惠的最優化而不是狹隘的自我效益最大化,這一囊括了在中國既定情景中所有能動用和控制的要素為網絡權力的本土化建構提供了契機和空間。但是,在分析組織間治理的權力基礎時,卻鮮有學者區分網絡權力產生的社會情境因素以及中西方網絡權力在來源、運作及其影響的不同,即忽略了網絡權力產生的情境性問題。那么,中國網絡權力的產生是否受特殊因素影響?這種要素如何決定網絡權力的產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權力建構過程和權力的特殊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這些問題無疑對深化網絡權力理論研究和改善網絡治理實踐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是一個講關系的社會,關系充當了個體同時也是組織間合作和諸種交換的紐帶,其所涉及的人情、回報、欠是個體同時也是組織在穩定及結構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權力以換取資源或政治庇護的一種社會機制,這是情理社會延續千年的社會現實。與西方網絡組織往往依靠正式契約、規則及合同等建立不同,受中國傳統關系倫理的影響,中國本土網絡組織的發展更多呈現出一種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主而建構的自組織性質的網絡組織形態,網絡封閉是其主要特征。關系資源的廣泛嵌入構成了網絡組織內權力再構建與再分配的基礎,關系的延長或潛在的回報價值能夠輕易實現對制度和權力的再建構,使得交換結構中的個體或組織得到原本無法得到的支配權和影響力。因此,本文以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關系為切入點,試圖探尋本土網絡組織的交換機理,進而分析關系及所涵蓋的人情、回報等如何通過這一交換模式影響和置換權力。本文嘗試從中國既定的情境中探究網絡權力的現實根源及背后的生成邏輯,以期發展更具實踐相關性和本土契合性的本土網絡權力理論,推動中國本土網絡權力的情境化研究和提高網絡組織的治理水平。

二、網絡權力的研究評述

(一)網絡權力綜述

自科斯提出的科層企業和市場兩分法被網絡組織、市場和企業三分法所替代以來,新制度經濟學學者在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等假設的基礎上,把相應企業主體之間相互依賴所形成的契約關系、權力關系也納入了分析視野[1]。隨著組織間關系研究的興起,企業權力從傳統的社會學古典理論拓展到現代的網絡交換理論,但由于組織間權力的多學科性質和宏觀屬性,不同領域的學者在不同話語體系下對其有不同的認知,從而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解讀。

基于目前的研究文獻,學者們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持依賴觀的學者往往從企業主體出發,認為企業權力是通過自身資源、核心能力而建構的,以資源基礎觀、資源依賴理論及企業能力理論等為代表的資源觀的核心要義是在以組織理性選擇為前提的基礎上,基于企業自身擁有的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復制的異質性資源和能力,造成企業間因資源勢差而形成高度依賴關系,從而建立組織的持續競爭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組織在網絡中的權力關系級差。也就是說,資源的稀缺性和異質性決定了企業權力的大小和依賴性的本質和范圍。在這里,組織被視為一個政治性行動者,與其組織價值期待聯系在一起的權力依賴是其行動的重要動力機制,其采取的策略行動與其所擁有的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緊密相關[2]。Gereffi[3]就以資源依賴觀為視角,將一般的權力理論導入網絡組織內,得出企業獨特的或無法復制的價值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權力位勢是企業網絡演化過程中重要的驅動力量。在企業能力理論方面,Prahalad和Hamel[4]則從組織積累的學識、核心技術及產品創新角度界定企業的核心能力和影響力??梢钥闯?,資源觀和能力理論普遍從企業主體層面來闡釋權力的來源,認為權力作為企業的一種屬性與企業自身擁有的資源、能力及技術等密不可分。

第二,持位置觀的學者提出,網絡中任何一個企業的權力并不僅僅依靠其所擁有的資源,還取決于從其他企業處獲得該資源的可能性[5-6]。Emerson[7]認為,權力并非是行動者主體自身固有的性質,而是一種在網絡中不同位置的屬性,它滲透在一個關系系統中,Parsons[8]對其做了深層次的研究,認為權力不僅僅是權力主體的性質,而且也是一種網絡系統中相互作用與聯系的屬性。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一步從位置關系的角度出發來界定權力,其將組織彼此間的社會關系看做是一種可視化的網絡,通過軟件分析、數學模型等量化方法對組織間權力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得出權力與定位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勢(Centralization)密切相關[7]。在這里,中心性是針對整個網絡圍繞一個中心的程度而言的,中心勢則描述了網絡的整體整合度或一致性,行動者所處位置接近中心度越高,其影響力也就越大[9],它與博特的結構洞理論所揭示的觀點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認為結構洞的存在為占據中心位置的網絡結點提供了一種能夠獲取信息和控制資源的競爭優勢[10]。

第三,還有一些學者提出,網絡權力是由眾多因素共同決定的。隨著組織環境的日益復雜,學者對網絡權力來源的考察更多地由單一因素決定觀向復雜的、多重因素主導的思維轉變。孫國強等[11]研究發現,在網絡組織中,中心性越高、自賴性越強、認知性越難、不可替代性越顯著的結點企業權力越大,充當結構洞“橋”角色結點企業的權力較大。王琴[12]通過跨案例研究分析得出,企業間權力是由企業資源、結構位勢和制度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劉文彬和唐杰[13]提出知識和特殊位置可以給結點企業帶來更高的話語權,這兩種因素對權力的來源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網絡權力評述

從目前有關網絡權力的研究中可以發現,雖然已有研究基于資源觀、能力論及結構位勢等視角對網絡權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前提假設大都是基于組織是決策的理性代理,組織往往被設定為通過博弈、機制設計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動場域,缺乏將組織納入到特定社會關系和結構中進行整體把握。

筆者認為,在這一框架內對網絡權力進行理解和分析的研究,顯然缺乏對本土文化在網絡權力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探索,造成對網絡權力的分析逐漸趨同于西方,掩蓋了網絡權力在中國情境下形成的獨特性基礎:

第一,著眼于從企業對有價值資源的控制、企業能力及精確的位置關系方面來探究權力的理性經濟學視角,學者總能給出一套看似合理的解釋,認為組織往往以自身擁有的資源、信息、知識及能力等為權力基礎而進行場域間的博弈和機制設計,吉登斯[14]把這種借助資源來影響處于支配地位的行動主體的方式,稱為社會系統里控制的辯證法。換言之,單純基于獨特性資源、企業能力及精確位置計算等視角建構的對其他企業的控制權,往往是對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規范以及更大的社會結構影響力進行過濾,是一種在嚴格的功利性計算進行多重限制的前提下進行的簡化分析,致使權力的探索和建構缺乏相應的合法性基礎。

第二,從微觀的組織行為學領域來看,行動者為了獲取某些特定的資源、信息等目標,其心理場必然會包含各種不同的成分,這些成分組成了某種形態的意圖結構。從行動者所要展開的組織活動來講,心理場中的位置,絕非能夠用簡單的尺寸、定位之類的物理概念來衡量,而是必須將其嵌入到角色和關系的整體架構中加以理解[15],它可以說是各個位置之間存在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

第三,學者以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為基本前提來分析行為人的經濟活動,往往將行動者從經濟體中抽離出來,強調交易主體是匿名的——即經濟交易在陌生人之間進行,交易關系是一種獨立于人倫關系及交往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系之外的一種關系模式,它將交易僅僅限定在基于“成本—效益邏輯”和交換雙方的認知能力、政治權力及經濟實力之上。這一研究忽略了中國社會傳統的“家族主義”文化、關系理念及道德要素等將本土網絡組織塑造成以人倫關系為基底而搭建的封閉式網絡形態,關系的親疏、距離的遠近也影響他們作出不同的社會實踐。

(三) 權力固有的權變性

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結構中,權力始終是權變性(contingent)的,它的產生、特質及運行規范等是隨特定情境而變化的。從具體的意義上說,組織間關系研究的行動領域隸屬于更宏大的社會結構,將行動領域的分散性及行動者本身固有的權變性考慮在內的基礎上,網絡權力的分析必然要置于具體行動環境之中。社會結構固有的規則、觀念、制度和價值等社會因素構成了網絡權力的結構性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權力關系的建構基礎和制約力量。通過將行動領域的文化權變性納入分析的范疇,可以發現權力往往是通過一系列持久的交換關系來建構和重新建構的,費埃德伯格[16]將權力定義為行動的諸種可能性的不均衡交換,并強調了權力的關系本質與不及物本質、權力與依賴關系的聯結及權力的多重屬性。圍繞諸種問題及解決方案,組織基于各自掌握的或多或少的自由余地、不確定性領域,在對特定環境認知和對另一方可能決策進行權衡的基礎上建構權力。從組織嵌入的社會情境出發,學者們發現并強調了權力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本身從屬于某一社會情境下特殊的規則系統,社會關系的嵌入恰恰為權力的整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但這并不意味著權力不具備實體觀和特殊位置的特質,資源與地位屬性等權力的來源基礎不可能消除。這也表明,權力不是一個獨立于社會情境和文化以外的孤立研究領域,它是所有社會生活的核心,未來的網絡組織權力研究必須嵌入到具體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分析,科學而恰當的研究需要將網絡權力本質、屬性與情境因素綜合起來,進行整體的整合性研究。

因此,本土網絡權力的研究,要立足于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以整體性和開放性的視角探討本土網絡權力在產生和形成路徑上與西方存在的差異。中國社會是以“社會人”假設為基礎,參與者行為絕非單純受狹隘的自我效益最大化或理性計算邏輯所控制,他們處在包含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環境之中,而作為形成制度的一系列的程序規則、道德倫理規范、社會習俗、觀念制度、文化期待及意識形態等,都對企業的經濟動因和行為決策有重要的影響。在這種邏輯或趨勢發生作用的情況下,無論是多方組織間交換還是雙方組織間交換,它們的交換模式更傾向于處于一種居中的狀態,并且產生出人們所說的“制度的熵”。斯密其《道德情操論》中就曾提出:企業的經濟動因是高度復雜的,并且植根于更加廣泛的社會習慣等因素中[17]。

三、 中國網絡組織的關系特質及其交換機理

(一)中國式關系在本土網絡組織中的延展

對于網絡組織的結點成員來說,它不只嵌入在網絡組織這個封閉的整體結構中,從更大的層面上來說,它還處于一個特定的情境限制中,這種情境限制也被稱為社會結構或關系網絡。這里的關系并非像西方學者齊美爾或米德提出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互動原理,而是一種基于擴大的親緣、血緣及地緣等社會關系為紐帶,包含了人情、道義、回報等社會性法則和倫理規范在內的特殊性關系——中國式關系。費孝通最先將中國這種關系特征描述為“差序格局”,就如同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以己為中心向外延伸并按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這是一種特殊主義取向的人際關系。陳介玄[18]在研究了中國臺灣企業的經營關系模式之后得出,華人社會的人際互動原則是由特定性情感與普遍性利益相結合而形成的加權關系,它是一種在人際間產生的直接的特殊聯系。綜上可以發現,中國的人際關系帶有明顯的差序性和情感取向。這種關系的差序性會造成人們以不同的準則來對待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

中國本土網絡組織的形成路徑深受關系的影響,這一嵌入性因素使其避免了依靠一系列正式制度、契約及合同等措施建立的“捆綁式團結”及通過路徑依賴來建構網絡關系。關系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企業運作和組織行為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華人商業圈的形成與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家私人的關系網絡,這從古代商幫、諸侯經濟到今天的現代企業集群(如中國港臺的中小企業及中國大陸傳統的民營企業,其中包括像義烏小商品、寧波服裝業及浙江海寧的皮件業等企業群體)等商業網絡的興起與繁盛就可見一斑。費孝通說:“中國鄉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這種特殊關系是中國商人尋找合作伙伴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中國網絡組織形成封閉性、高凝聚力網絡的重要原因。例如,鄭伯勛和劉怡君[19]在研究了臺灣地區的網絡組織發展歷程后得出,在初始階段,組織往往依靠人脈關系突破進入的藩籬;在穩定階段,更要依靠泛家族式的交情來鞏固已建立的交易基礎,以發展長期關系。胡國棟[20]將這種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差序信任看做是形成本土網絡組織的橋介和必然因素。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廣布人脈”就成為中國商人經營事業成功的關鍵,這里的人脈實質上就是在情感、血緣及地緣為基礎向外開放而衍生出來的熟人關系或朋友關系。

關系被認為是組織獲取社會資源最為重要的機制之一。中國式關系作為一種隱形的“抽屜”協議是組織間交往的行為準則,組織通過遵循正式規則和制度并沒有通過這些人情、關系運作而獲得的資源多[21]。金楊華和呂福新[22]認為,在高權利距離與集體主義取向的中國社會,關系代表了一種社會依存和社會交往規范,它的存在和運作能夠使組織很輕易地獲得其他組織的幫助,從而得到組織需要的社會資源。黃光國[23]提出,中國式關系可以算作是一種權力,私人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資源的支配權,使資源支配者將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做有利于請托者的分配,這是一種關系置換權力的過程?;陉P系主義及價值共享基礎上的組織間交易與美國經濟學者麥克尼爾的關系式交易理論(relational exchange theory)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關系皆被看做是一種用以維持、提高并穩固企業間交易并獲得資源或渠道的重要力量[24]。

(二)關系交換:本土網絡組織的交換機理

基于關系嵌入形成的中國網絡組織,其組織間的交換結構與交換方式必然受到關系特征的影響。在深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的華人社會,傳統的本土企業在結成商業合作伙伴時,交換雙方并非完全在正式契約、合同、規則等約束下進行合作,那么在沒有正式契約、合同規則約束和保障的情況下,本土網絡組織在交易過程中又是以何種交換范式進行運作?組織間的交換結構又是如何得以長期延續的呢?筆者認為,中國網絡組織中企業間的交換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具有長期導向性的關系交換,這一網絡交換結構以及交換方式的產生,根源于中國傳統的關系,黃光國[23]也將這種交換稱作是儒家關系主義。

正是中國傳統關系在組織交換過程中的不斷嵌入,使其具有了與西方學者提出的社會交換、市場交換相比的獨特性,如表1所示。

在西方社會的市場交換中,企業主體間交換強調的是等價原則及交換過程和結果的公平,這是一種基于理性計算基礎上自利的交換行為,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交換結構往往是一種短期交易關系或間斷性交易關系。布勞將社會交換與市場交換做了整體比較,并對社會資源交換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之后,提出社會交換本質上是一種“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回報互動行為”[25]。在他看來,社會交換與市場交換最本質和關鍵的區別在于,社會交換并不規定精確具體的義務,它類似于馬林諾夫斯基所討論過的庫拉所采取的制度化形式[26],而且關系一旦建立之后,雙方互相依賴的聯合行動,會使其產生諸如信任和承諾等滋生性質,導致雙方不再期盼短期的回報或立即的補償,而是致力于追求關系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學者對社會交換的構想和分析,仍然是建立在理性人或經濟人的模式之上,在分析小團體的形成、權力與地位的分化、團體規范的運作,以及更高層次的群體行為時,都同樣假設:人們總是遵循著理性、互惠、公正及邊際效用原則而進行交換。

在本土網絡組織形成與擴張的過程中,人倫關系充當了組織間交換發生的橋介,關系要素的嵌入與儒家文化倡導的誠信、回報、道義等相結合形成了穩定的交換結構,使中國網絡組織的交換表現出其獨特特征,可將其概括為:

第一,強聯系構成了組織間交換關系形成的媒介和前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交換關系是一種相互性或義務性的互助關系。相較于西方社會將經濟交易建立在“匿名”的交易主體之間,本土企業間的交易往往是通過人倫關系實現的,這一關系為交易主體提供了一種身份認同,企業憑借對交易對手的了解及自身所處的關系網進入某一行業中。在企業間的交易歷程中,鄭伯勛和劉怡君[19]在研究了臺灣組織間網絡關系后提出,經濟與社會因素的考量是相互交錯的,網絡成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兼及利益和人情。換言之,驅動組織進行交易的動機之一不僅僅是獲得利益的最大化,雙方在交換過程中獲得收益的同時也有獲得友誼、認同和情感等精神需要。當封閉的網絡交換結構形成之后,各結點企業總是竭力維持關系,不但能相互信任、信息共享、互通有無,而且能夠兼相愛、交互利。

第二,中國網絡組織主要通過施與報所建構的短期不對等交換來維持網絡結構的穩定。當交換雙方擁有相互依賴的強聯結時,組織之間的所有交換是以互助、信任、回報等交換規則和規范這一圖式為基礎。雖然等價交換同樣具有穩定網絡交換結構的功能,但這種功能僅僅體現在公平原則使得企業主體更樂于重復彼此間的交換行為,但網絡結構想要得以長期延續和穩定,必須依靠各結點企業間的信任和依賴性關系。網絡成員這種短期的不對等交換關系強化了彼此的依賴程度,使雙方在不停的互欠和回報交易模式中實現長期導向的關系交換。這一交換是一種兼具情感與利益的對未來回報的期待,持續性的收益是基于雙方對回報或互惠原則的遵守。這一點在“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中就有反映,楊聯陞[27]也將其歸結為“報”,認為它構成了中國社會關系的基礎。

第三,在關系的維持和運作下,組織間形成的往往是一種具有長期導向性的交換結構。鄭伯勛和劉怡君[19]將組織間形成長期交易關系的形成分為交易角色取得、交易角色構建、交易角色強化和交易角色慣化四個階段,他們認為,本土組織間長期關系的維系不只是建立在經濟往來上,而且還包括人情、面子等社會資源,情感因素在這種交換關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組織間交易長期順利進行下去的重要紐帶。因此,一旦交易雙方能夠在經濟條件和社會關系上彼此信任,他們更傾向于關注長期義務的履行及長期目標的實現,而不是短期交易的結果。而長期交換關系的形成又對提高雙方的組織承諾、減少交易風險及降低交易成本等起到重要作用,由此滋長出互惠、互利、互助的組織間網絡文化。

可以看出,本土網絡組織通過精細復雜的關系倫理要素進行自我維系,是一種始終處于非均衡狀態的交換結構,或者說是,一群個體或集體行動者之間行為的可能性的不均衡交換。在這樣一個始終被建構的行動領域,行動者利用交換諸種關系和制約力量使對自己有利的條款發生作用,并圍繞諸種不均衡交換而進行的討價還價的關系,費埃德伯格[16]將其稱為權力關系。這一界定使我們回到網絡權力的諸種動力基礎之上,費埃德伯格[16]提出,權力并非是一種屬性,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樣被占有;它是存在于諸種資源的不對稱之中的一種實踐,它的產生絕非簡單基于獨特的預先假設和研究視角的功能主義研究,這些獨特之處本身就存在爭議。因此,從社會情境因素和歷史實踐的角度看,對大多數中國網絡組織的形成和運作來說,關系在促進組織間合作和組織間交換及由此內生出權力方面的作用不可被忽視。

四、中國式關系與網絡權力的再生產

網絡組織的權力治理模式使我們對網絡權力的認識回歸到它的本源上,即形成網絡權力的基礎。對于組織成員間的權力,資源基礎論、資源依賴理論以及企業能力理論更多地強調從主體視角來分析,而忽視了基于關系網絡而獲得權力的可能性。Parsons[8]以及Yamagishi等[6]學者雖然發現并強調了權力的結構屬性,并將其推衍到組織網絡中的關系、權力及路徑等進行探究和測量。但社會網絡分析的具體化、定量化原則及其承載的科學主義分析范式隱含著權力是某種先驗理性和外在形式結構的直接產物,結果導致本土網絡權力的探索和分析始終圍繞在西方網絡組織理論的框架下修補和完善,網絡權力的科學化測量及精確化定位在組織間被不斷強化,而與權力在同一范疇運作的組織間關系一直未能納入分析的領域。

(一)中國式關系:權力生成的基本動力

在中國社會中,關系和權力表面上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實際上卻在一個范疇中運作。關系是中國本土網絡組織權力再生產的一種初始的、內源性的能動要素。再生產一詞最早由布爾迪厄在其《再生產》著作中提出,原指社會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及其權威形成了文化、社會和教育系統自身的再生產,而本文權力的再生產意指在組織間的關系交換中,因人情、回報、欠的運作而產生,它是一種超越正式制度的生產范式,權力并不促進其他方面的生產,其本身是再生產的對象。這一闡述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

第一,在中國網絡組織中,關系即意味著權力。中國作為一個關系取向的社會,血緣、地緣及親緣等社會關系和農業文明構成了中國傳統最基本的社會底色,在這一底色中,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私人關系滲透到公共關系領域并孕育出一種關系政治,這種關系政治本質上是由特殊關系而獲得的特殊權力。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權力內生于各種社會關系中”。就本土網絡組織而言,人倫關系和地緣關系的嵌入,使得組織間關系呈現出明顯的情感取向和差序結構,而本身與那些具有影響力和支配力的企業保持親密關系或者通過關系運作與他們搞好關系的企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獲得特定的資源、信息或知識等,從而能夠占有居于這一企業之上的影響力和支配權,實現權力的再建構,關系本身就構成了企業再建構權力的來源。筆者也將這種通過關系而建構的權力稱作是“關系權”,在這里,關系本身即構成了一種權力資源。

第二,權力存在于關系中,它在人情和回報的“形式投資”中生長,是組織一方通過人情投資、交互報償等關系交換而獲得另一方權力的轉讓。與憑借諸種資源或結構優勢建立影響其他行動者的壟斷性控制權相比,中國人更善于運用人情交換來影響別人,它是一種符合中國社會自身構成及運作背景的關系政治,即通過某種特殊性和個人化的人情交換而獲得的支配權和影響力。其交換模式與西方具有等值傾向的交換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情交換是一種非正式的、不對等的交換方式。組織間關系通過不停的欠對方的人情或賬得以維系,所謂“欠”,翟學偉[28]將其定義為交換主體有意在交換過程中制造有價值剩余物,從而形成對方的債務感。但由于交換主體都有意維持和強化彼此之間的交往關系,因而雙方并不會關注暫時的虧欠或個別交易問題,清算、等價及公平等交換行為在中國人看來反而是不近人情的,算不清、欠不完的人情才是雙方關系曠日持久維持下去的根本。在這一交換過程中,受惠一方總是按照報大于施的原則去回報對方,造成對方反欠人情,這就又使施惠方以更大的份量去歸還。

(二)中國網絡權力的再生產

筆者認為,中國式關系是導致本土網絡權力關系再生產的社會文化因素,即組織依托和權威者的特殊關系及交換行為再生產權力的過程(如圖1所示),造就了組織間關系由關系向“關系權/話語權”的轉換。

中國式關系的特征構成了本土網絡權力再生產的動力基礎。關系意味著權力和利益的連帶性,組織只有憑借其占有的特殊位置抑或通過關系交換才會獲得特殊的影響力和支配力,持續性的交互報償使這種內生權力趨于穩定狀態。 中國式關系的內容和性質為這種再生產提供了發生條件,組織依靠差序性關系或建立某種不平等交換,使權力在“關系投資”的陰影中生長。網絡權力的再生產過程如下:

擴大的血緣、地緣及親緣等社會紐帶關系構成了中國特殊的組織網絡,關系是網絡權力產生的始端。在這里,關系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權力資源,它是行動可能性的實際效力。中國式關系是一種難以用正式的、剛性的制度和規則加以界定的特殊關系,它的特殊性體現在,“可以憑借與權威者的交換關系而獲得其身上的價值的至上性”[29]。只有處于權威者關系網絡內的個人或群體才會擁有這種特殊關系。而正因為如此,那些并不占據某種位置或者說是并不直接擁有權力的行動者,就可以借助雙方的特殊關系而獲得較高的地位和威望,從而在這一網絡中擁有高于常人的話語權。因此,拉關系、找關系等中國商業活動中常見的行為,實質上就可以理解為行動者采取策略性行動,利用人情投資以建構特殊關系,從而利用差序性關系再生產出權力。

組織間通過交換(經濟資源和關系等社會資源)所達成的一致性為權力的再生產提供了條件。這一交換過程是組織間利用交換諸種機遇和制約力量,從而獲得有利條款和需求的社會資源的重要路徑。行動者通過有形和無形資源的不平等交換,進而使得關系的存續或潛在的回報價值更大,很容易使權力擁有者所掌控的權力向占據特殊位置的一方傾斜,報、欠等過程即是人情對制度和權力實現的再建構,它使與擁有權力者關系親密的參與者獲得高于他人的影響力和支配權,這是交換的結果。

持續性的交互報償是調節組織間互動以及促使權力關系形成的必要中介。交換關系的建構涉及對另一方義務的投入,因為社會交換要求參與者必須學會報答,而中國文化中“報之規范”的道德律恰恰構成了本土交換結構獨特的互惠模式。中國人在對他人有所付出時,并不會必然得到收益性的回報,即使有,也是補償性的或解釋性的。當組織間的封閉結構形成之后,普通強調以公平和理性為原則的等價交換能夠使交換者重復交換行為,但想要使交換結構得以長期穩定和延續,交換者往往以對社會有價值資源的絕對控制為突破口,這就造成人們或企業地位上的不平等或權力依附的關系,它通常是一種權威者將意志力強加到他人身上的威懾力。而中國社會中網絡結點間的交換行為,是圍繞報的運作而再生產出的互欠性機制將交換雙方牢固牽引住,這是一種在封閉系統中更加溫和、穩定的人情關系投資。權力正是在這種關系的“形式投資”陰影中生長,巧妙地使用諸種不適度性和歧義模糊性,通過將它們用于兩者人情上的投資,賦予他們情感意義,從而使權威者的影響力極大地偏向一方;而一旦投入者遭遇困難或需要資源支持時,資源支配者或權威者就有義務向投入者提供特別的幫助,它是一種由難以清晰厘定的互惠關系而導致的權威者的介入。所以,從人情投資上來看,“投之以桃,報之以禮”“禮尚往來”等這樣的權力連接就成為眾多組織或個人獲得“關系權”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作為分析工具的“關系權”是一個動態的再建構過程,展現一種交換的行為規則。這種規則可能是制度,可能是習慣,還可能是利益,它體現著一個社會潛在的規則。

“關系權”的置換方式之所以被組織所共享,主要是因為其起源是社會性的,它的運作方式與關系社會具有本土的契合性。植根于中國傳統儒家倫理價值體系的“關系權”是一種具有情感屬性和非正式性的權力類型。當封閉的網絡組織形成之后,中國組織間的交換方式表面上看是禮尚往來,但其形成的法則是一種具有潛在置換權力的功能。費埃德伯格[16]將這種能力抽象為行動可能性的實際效力,即每個行動者都會積極采取措施來解決或至少控制和應對那些會妨礙其實現目標和愿望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在組織間交換過程中,關系是網絡權力形成和獲取的基本途徑和內在動因,報、欠則是這一結構得以延續和穩固的動力基礎,其中,報算作是一種基于情感邏輯的隱形規范和集體監督手段,這種規約力量在山岸俊男和山岸美登里看來,是東方人在交易過程中的一種特殊“保證關系”[30]。

基于關系交換而產生的權力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中性的,它的存在使參與者獲得支配權的同時,同樣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關系交換模式下的權力再生產拓展了企業憑借異質性資源、核心能力或結構位勢等形式而演繹出來剛性權力范式,基于情感紐帶和責任意識的“關系權”取代了西方網絡結構中理性計算邏輯下壟斷性控制權、甚至是剝削的權力,它有效彌補了由此造成的自上而下的統治和依賴的缺陷。關系影響下產生的權力使本土網絡組織因其對外部環境的調適性而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優化網絡組織中資源配置的同時,還能夠大大降低組織間用于協調溝通的交易成本。從權力關系產生伊始,它就始終包含一種共謀的維度,在這一維度里,每個參與者都試圖與權威者建立一種依賴性關系,為的是提高自己在交易中的地位和威望,其行為自覺地、有意識地為權力關系的產生和穩定起著積極作用。雖然本土組織可以依靠關系網實現權力的再生產,但由此產生的“關系權”的消極影響也十分明顯,運用不當容易滋生“拉交情”“搞特權”“攀關系”等投機行為,造成“關系權”淪為一種攫取資源的生產要素,使得未在關系網內的組織產生不公平感和排擠感;“關系權”的過度使用也不利于網絡組織內正常的資源交換和資源配置,甚至加劇組織間的權力斗爭程度和網絡結構的斷裂;過度的人情投資在導致權力在網絡組織中合法性喪失的同時,還進一步擾亂組織之間的交換秩序,不利于大型網絡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五、 結論與啟示

本文超越了現有網絡權力理論,從中國式關系入手,將網絡組織內部關系嵌入到整個社會關系和結構之中進行分析,探討了中國網絡組織中關系置換權力的過程和機理。研究發現,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網絡組織的交換模式是以人倫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長期關系交換,其所形成的回報、責任、道義、欠等價值規范維持著網絡結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在這一關系網絡中,本土網絡組織權力絕非是單純建立在資源、企業能力及特定位置上的產物,其深層的權力基礎更現實地源于行動者關系運作的過程,組織圍繞關系建立、人情投資及交互報償等所達成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權力的再生產。網絡結點成員基于各自對交換方關系親密程度的判斷,以及自身能力與異質性資源控制的權衡,在網絡中建構起了一種策略性的“關系—權力”游戲。通過這種“關系—權力”游戲,使基于利益的理性計算和基于情感價值的依賴關系有機地嵌入在一起,最終實現網絡權力的資源、能力及結構位勢基礎在關系交換過程中得以協調整合。如同沙澤爾業已說明的一樣,權力的關系觀能夠很容易地將權力的實體觀整合到一起,這一前提方法僅僅是將資源的不對稱性考慮進來[16]。由此建構的權力關系大大降低了交換雙方相互利用,甚至剝削的余地,它是一種不平等交換中的均衡,而且,這種均衡構成了一種布局,一種能夠在中國社會情境中所接受的、長期的、有條件的和解,這為初始的權力結構的重新調整和再生產留下了空間,以使組織間合作成為可能。

需要強調的是,對中國本土網絡組織而言,組織雙方的交換行為生產出了諸種規則和習俗慣例,社會化過程又使參與者將這一套規范和價值內在化,這一行動領域的游戲規則及完成的多少是顯在的結構抑或組織,我們皆不能視其為交換過程的工具理性。由此可知,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匿名假設”的交易觀點,即認定在交換雙方毫無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各種資源交換,以及由此運用大量科學和技術手段而建構的網絡權力,在中國存在嚴重的情境悖論和合法性基礎。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國式關系在組織間交換過程中對權力獲取的影響,為探討中國情境下網絡權力的獲取途徑和動態建構提供思路:其一,本土網絡組織交換模式深受中國傳統主義關系的影響,它本質上是一種關系交換。在這種交換結構中,權力與依賴關系、權力與交換存在不可化簡的聯結。其二,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交換者之間的關系范式、人情投資及互惠原則不斷固化網絡各結點成員的行為模式,它構成了網絡權力產生的重要力量,這些權力關系維系著一個網絡組織中集體行動的建構。

本文主要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對網絡權力問題進行規范化分析,加之研究問題頗為宏大,存有較多不足之處。例如,本研究雖然對網絡權力的再生產進行了詳盡的探討,但僅僅局限于探索性分析,提出的邏輯關系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權力的關系屬性與實體屬性并未深入澄清,關系的類別、親疏和權力獲得的程度無法度量,以及關系、文化對網絡權力和資源配置的影響尚需進一步驗證等。但本文是一種探索性研究,文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為后續研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圍繞網絡組織的關系交換與權力再生產的方式與邏輯關系,網絡權力的關系觀與實體觀如何整合,網絡成員過度利用關系造成的“權力尋租”“搞特權”等現象,以及由此導致的權力分配和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景秀艷.網絡權力及其影響下的企業空間行為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Giulio,P.Economic Power and the Firm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wo Conflicting Problem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00, 34(3):573-601.

[2] Emerson, R.M.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2, 27(1):31-41.

[3] Silvia,S., Roger,S.The Governance of Networks and Economic Power:The Nature and Impact of Subcontracting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3, 17(5):669-691.

[2] 杰弗里·菲佛, 杰勒爾德·R·薩蘭基克.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M].閆蕊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6.

[3] Gereffi, G.Beyond the Producer-Driven/Buyer-Driven Dichotomy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Internet Era[J].IDS Bulletin, 2001, 32(3):30-40.

[4] Prahalad, C.,Hamel,K.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 (3):12-35.

[5] Wasserman, S., Galaskiewicz,J.,Easton,G.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 1994.

[6] Yamagishi, T., Gillmore, M.R., Cook,K.S.Network Connec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Exchange Network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3(4):833-851.

[7] Emerson, R.M.Exchange Theory:A Psychological Basic for Sociological Exchange[M].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72.

[8] Parsons, M.D.Power and Powerlessness in Industry: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J].Labor Studies Journal, 1988, 13(3):65-66.

[9] Freeman, L.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J].Social Networks, 1979, 1(3):215-239.

[10] Burt,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cienc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65-103.

[11] 孫國強, 吉迎東, 張寶建,等.網絡結構、網絡權力與合作行為——基于世界旅游小姐大賽支持網絡的微觀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 2016, (1):43-53.

[12] 王琴.網絡治理的權力基礎:一個跨案例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 2012, (3):91-100.

[13] 劉文彬, 唐杰.網絡組織內權力的來源與變遷初探[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5):9-12.

[14]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15] Orum, A.M.Social Constraints in the Political Arena:A Theoretical Inquiry in Their Form and Manner[J].Political Behavior, 1979,1(1):31-52.

[16] 埃哈爾·費埃德伯格.權力與規則——組織行動的動力[M].張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7]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郭華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18] 陳介玄.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4.

[19] 鄭伯勛, 劉怡君.義利之辯與企業間的交易歷程:臺灣組織間網絡的個案分析[J].組織心理行為,1995,( 4):2-41.

[20] 胡國棟.中國本土組織的家庭隱喻及網絡治理機制——基于泛家族主義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 2014, (10):97-109.

[21] 蔡雙立, 高陽, 劉平.有規矩就能成方圓嗎?——中國式關系規范對關系質量影響的本土化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9,(3):87-98.

[22] 金楊華, 呂福新.關系取向與企業家倫理決策——基于“浙商”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 2008,(8):100-106.

[23] 黃光國.儒家關系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M].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9.

[24] 耿新, 張體勤.企業家社會資本對組織動態能力的影響——以組織寬裕為調節變量[J].管理世界, 2010,(6):109-121.

[25] Blau, P.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York:Wiley, 1964.

[26] 彼德·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8.

[27] 楊聯陞.中國文化“報”、“保”、“包”之意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

[28]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29] 徐勇.“關系權”:關系與權力的雙重視角——源于實證調查的政治社會學分析[J].探索與爭鳴, 2017, (7):30-35.

[30] Yli-Rwnko, H., Autio, E.,Sapienza, H.J.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587-613.

(責任編輯:于振榮)

猜你喜歡
本土化
論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
樂府新聲(2021年3期)2021-11-04 09:21:56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美國立法授權理論及其演變的本土化思考
海外大學慕課的現狀與本土化策略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論法律賦能診所教育的本土化
東南法學(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本土化敘事
深化本土化戰略亞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長區
汽車零部件(2014年8期)2014-12-28 02:02: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九九香蕉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无码丝袜人妻| 色婷婷丁香|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欧美精品高清| 成人在线综合| 欧美日韩福利|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9精品福利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日韩中文欧美|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国产精品污视频|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天天色天天综合| 在线免费看片a|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婷婷亚洲天堂|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www亚洲天堂|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综合二区| 伊人欧美在线|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18|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免费毛片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纯内无码H|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