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堅



銀行跨境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跨境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機遇
全球貿易呈現數字化發展趨勢。隨著世界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全球貿易正在邁向數字化貿易階段。數字貿易源自于跨境電子商務,依托于數字經濟發展,隨著其外延的不斷擴展,現已成為全球貿易發展的新動能。自2012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規模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由原來的11.5%上升到2018年的37.6%,雖然近兩年我國總體進出口總額呈下降趨勢,但跨境電商卻呈增長態勢,跨境電商行業生機勃勃。從總體規???,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用戶規模達到1.54億人,同比增長52.5%,交易規模預計將增長到10.8萬億元。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19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的進出口額達到1862.1億元,增長了38.3%。據此前阿里的數據測算,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將達到12萬億元,3年復合增長率為16.44%,滲透率達37.6%。未來跨境電商發展市場空間巨大。
科技發展為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撐。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漸發達,商業銀行為了拓寬銷售和服務渠道,紛紛構建本行的國際業務網上銀行系統。在初期,由于多數業務仍需審核相關單證,在網銀上實現的金融交易屈指可數,多數仍為查詢類的非金融交易。傳統的紙質單據處理模式具有容易遺失、處理時效性差等問題。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外匯管理局大力推進貿易便利化,銀行積極探索電子單證方式,紛紛在網上銀行加入了電子單證功能,真正將線下處理方式線上化,優化貿易單據處理流程,從而實現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國際業務。
境內外監管對跨境金融數字化發展提供支持。一是境內監管部門支持跨境金融數字化發展。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外匯管理局持續推進貿易便利化。近年來,外匯管理局努力貫徹“互聯網+政務服務”要求,加快電子化管理步伐。允許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辦理貨物貿易外匯收支時審核電子單證,進一步促進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滿足銀行和企業辦理外匯業務電子化的需求;適應通關無紙化改革,協調海關向銀行開放進口報關電子信息,便利銀行運用大數據進行貿易付匯真實性審核(張鐵成,2019)。二是跨境金融數字化已得到全球范圍內的支持。2017年底,WTO成員共同公布《電子商務聯合聲明》,重申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及其為包容性貿易和發展所創造的機會。近年來,ICC(國際商會)等也推出或修訂EUCP(信用證電子交單規則)、EURC(跟單托收電子交單規則)等國際規則,進一步規范了跨境金融數字化交易(郭薇,2019)。
跨境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挑戰
當前外貿面臨比較復雜的形勢。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快速蔓延態勢,將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帶來一定的壓力。短期看,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產業鏈的影響不可避免,全球經貿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中國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和新訂單的獲取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從我國2020年前兩個月的進出口來看,新冠疫情以及春節假期延長的因素對于我國外貿的進口和出口兩端均影響明顯,相比而言,出口端的影響更為顯著。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0年前兩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5919.9億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進口下降4%。從分項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受到停工停產以及復工難度相對較大的原因,前兩個月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滑相對較為明顯,前兩個月,以美元計價,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為1720.56億美元,下降16.2%。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服裝出口為160.62億美元,下降20%;紡織品出口為137.73億美元,下降19.9%;塑料制品出口81.57億美元,下降16%;家具出口為63.49億美元,下降22.8%。
跨境金融合規政策復雜。全球反洗錢合規要求趨嚴,特別是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國家、區域的管轄,適用規則較為復雜,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等要求持續加強。近年來部分金融機構因反洗錢措施不當,被美國、歐盟等監管機構處罰的案例時有發生。
跨境金融面臨的風控形勢復雜。數字化時代,業務線上化和技術深度融合,金融風險更加隱蔽、波動性更大,對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曾剛,2020)。一是傳統的展業規則需要完善。目前的跨境交易展業主要依靠大量紙質單據線下核查,尚未建立有效的數字化監測模型,與未來數字化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線上融資風險控制難度較大。企業以信息流、數據流在線辦理貿易融資業務,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難度加大,線上業務風險還具有突發性、傳染性等特點,需要具備更強的風險預警和監測能力。
銀行跨境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加強頂層設計。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戰略性工作,需要從總行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具體轉型規劃,明確方向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在跨境金融領域,一是要加強線上化制度設計,圍繞數字貿易、跨境物流、跨境支付、電子認證、數據傳輸、在線交易、信用體系、風險管控等關鍵環節,結合跨境貿易、跨境交易的特點和跨境客戶需求,以線上化理念設計跨境金融產品框架、流程、風控,為跨境金融產品科技賦能。二是要開展線上化場景設計,與口岸辦公室、外匯管理局、出口信保公司、跨境電商等主體合作,整合打造契合跨境金融場景的生態圈,實現跨境貿易數據的“全聯接”,為企業提供報關、繳稅、保險、物流、結算、交易、融資等全鏈條的綜合跨境金融服務。
著力小微普惠跨境金融服務?!叭谫Y難、融資貴、流程長、跑斷腿”始終是小微企業其發展的瓶頸。截至2018年底,全國近三千萬家小微企業,能夠拿到銀行企業貸款的還不到總數的2%;而民營小微企業作為國家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承載創新、就業、保障民生及稅收貢獻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體經濟中的小微企業群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根源在于其資金需求普遍具有“短小頻急”的真實特點,與銀行發展小微業務所遇到的風險成本、運營成本、服務成本“三高”問題形成了供需兩側矛盾。互聯網金融的根本在于金融普惠意義,而互聯網金融憑借互聯網作為渠道,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降低原有金融服務的成本,提升了服務效率,從而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使人人都能夠獲得價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渠贊,2019)。所以,傳統銀行業在模仿、跟進互聯網企業的同時,應轉變思路,著力于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在中小微企業的結算融資業務上爭取主動權,使自身客戶結構更完整、更合理,避免將長尾市場拱手相讓。
“全聯接”創新模式探索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商業銀行合作創新?!蛾P于完善外貿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搭建并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渠道深入了解小微外貿企業金融需求和生產經營信息,開展特色產品服務?!蔽覈哂斜姸嗟某隹谛∥⑵髽I。以廣東省為例,根據廣東外管局及中國出口信用公司統計數據,廣東省出口收匯量低于1000萬美元的企業超4萬家,全省投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企業超1.2萬家。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流程長、跑斷腿”始終是其發展的瓶頸。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商業銀行+出口信保的系統對接,小微企業在投保中國信?!靶∥⑿疟R住北魏?,即可在“單一窗口”線上申請出口融資,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實現三方聯網提供在線保單融資的創新模式。企業完成報關出口后,在“單一窗口”根據報關單據金額即可支用貸款??梢杂行Ь徑庑∥⑵髽I面臨的上述困境(見圖1)。
跨境電商平臺+商業銀行合作創新?!蛾P于完善外貿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銀行保險機構應持續加大對服務貿易、跨境電子商務……新業態、新領域的服務力度”“鼓勵銀行在審慎評估應收賬款真實性和穩定性、有效把控營收賬款常態余額水平的前提下,開展外貿應收賬款融資及相關業務創新,實現授信、放款、還款的靈活安排,適應外貿單多量小、周轉較快的特點”。近年,跨境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以廣東省為例,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19年廣東省通過海關跨境電商平臺統計的進出口總值為1107.9億元(不包括海外倉、郵快件進出口渠道),同比增長45.8%。出口跨境電商企業具有以下特點:全維數據鏈,豐富的多元經營數據,反映其生產經營的全貌,且經過三單對碰或政府部門認證,可信度高;成長速度快,賣家具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發展迅速,具有強烈的融資需求;輕資產運營,固定資產比例極小,存貨等流動資產占據了大量的現金流。以快消品、3C等產品為主,存貨周轉率基本為3個月;平臺效應明顯,賣家集中于幾個大平臺,集中度高(王宇凝,2019)。
針對出口跨境電商企業的特性,商業銀行可以開發面向亞馬遜等大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商戶,基于其在跨境電商平臺、跨境支付機構上的歷史交易記錄和支付結算數據核定授信金額,結合其跨境電商平臺的應收賬款額核定最高用信額度。商戶出讓電商平臺交易所形成的應收賬款池,在該應收賬款池余額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以應收賬款回款作為銀行向客戶提供融資的還款保障,為客戶提供短期融資。同時,通過與跨境電商平臺、商戶簽訂資金監管協議,可實現資金閉環控制(見圖2)。
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商業銀行合作創新。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是指以整合各類環節服務為基礎,然后統一投放給中小外貿企業,主要的服務包括通關、退稅、融資以及物流、保險等外貿必須環節。目前,阿里巴巴一達通、敦煌網等大型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都有眾多的外貿中小企業(見圖3)。
在一般貨物貿易出口業務場景下,銀行與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系統對接,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銀行提供報關、退稅、賬戶收入、發票等數據,銀行將上述數據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數據進行交叉核驗。中信保每年為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及外貿公司承保,承保在名單內海外買家能夠付款。商業銀行憑借相關核驗的信息及保單,為外貿公司發放專項貸款定向支付給外貿工廠。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在收到境外貨款、退稅款或中信保賠款后,要在銀行凍結或質押。
網絡銀行+商業銀行合作創新。網絡銀行在大數據處理和應用方面相比傳統商業銀行有優勢,而商業銀行則在網點、服務人員、結算服務等方面具有優勢,兩者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見圖4)。
在跨境金融領域,網絡銀行可以利用其大數據處理優勢,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出口信保公司、地方稅局、商業銀行進行系統對接,對外貿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時空數據、工商數據和交易數據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精準地刻畫客戶風險,提升貸款準確度。商業銀行利用其網點、服務人員和結算服務優勢,與網絡銀行合作,對出口企業提供出口貨款的結算、資金交易等服務,協助網絡銀行對企業的資金進行監控。
數據共享,防范業務風險。銀行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并不會因為互聯網金融業務與產品的創新而消失,更應借助互聯網創新、提升風險防控方法與手段,實施風險管理。銀行對客戶的傳統評價方式多側重其靜態財務報表分析,而互聯網金融由于僅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故更側重于對客戶的社交行為、交易行為進行分析。銀行應采用數據分析技術實現風險精細化管理,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客戶靜態財務數據以及動態行為進行分析,動靜態數據互補,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客戶經營狀況,量化用戶違約可能性,既有助于對用戶實施精準融資定價決策,又能有效地進行風險預警。例如,銀行為降低金融風險,對客戶要求在亞馬遜、天貓國際、京東和蘇寧等平臺上從事一定年限的商業活動,積累其企業商務商事、現金結算支付、生產流通銷售庫存等整個生產過程全部交易中的大數據,通過對客戶在線上積累的100天大數據分析得出其信用狀況。銀行在過往的經營中,也同樣積累了相應的交易大數據,應研究學習互聯網銀行運用大數據進行風險管理的創新手段,利用客戶過往的交易行為、經營情況、財務數據、行業環境等,對客戶的信用風險進行評估和預判,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廣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