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健兩次經歷了含有核輻射的爆炸,險些喪命,但他仍堅持創造了“土法煉鈾”,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這對進一步生產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具有重要意義,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
7月7日上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煉鈾之父”王明健在廣東逝世,享年87歲。
王明健曾為解放軍某部高級工程師,他自創“土法煉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提煉出了重要的鈾原料。
“特殊使命,必須完成!”
1955年,王明健即將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一天,系里突然通知他去校長辦公室。辦公室里,兩名沒有透露姓名、職務的軍人用略帶嚴肅的口吻對他說:“組織上要選派你去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你接觸的一切,不能跟任何人說,包括父母,也不能告訴他們你在哪兒。”
之后,王明健被派往北京跟隨蘇聯專家學習核工業知識。正當他學有所成的時候,隨著中蘇關系持續惡化,蘇聯單方面撤回全部在華專家。
1958年7月,王明健突然接到二機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的秘密通知,時任二機部部長的宋任窮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前爆炸,不依靠蘇聯。第一顆原子彈能否提前爆炸,當務之急便是解決原料問題。
當時,中國的核工業體系還處在初建階段,沒有正規的鈾礦和處理鈾礦石的工廠。于是,二機部決定在廣東翁源縣下莊建立水冶廠,任命王明健為廠長兼技術負責人,要求半年內建廠并制取出二氧化鈾的原料——重鈾酸銨。
為了保密起見,當時規定王明健與鄧稼先、錢三強單線聯系,信中關鍵內容用謎語和代號,所有信件或由專人來取,或通過國家保密渠道發送。
王明健跟隨蘇聯專家學習的核能知識,只適用于簡單的實驗室提純,要達到規模化量產,還需要做更多的實驗和物資支持。但王明健沒有退縮:“黨交給我的任務,是特殊使命,必須完成!”
自創“土法煉鈾”,兩次被含有核輻射的爆炸燒傷
1959年8月,王明健兩次經歷了含有核輻射的爆炸,身上多處被燒傷,但他的信念始終如一的堅定。
提取核燃料需要大量的防腐蝕材料,面對當時國內薄弱的工業基礎,王明健苦思冥想。一次,他突然靈機一動:我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給礦石“洗澡”呢?就這樣,在沒有不銹鋼和塑料的情況下,王明健創造了最簡單、最經濟的從鈾礦中提煉重鈾酸銨的方法,即簡易煉鈾法,后來也被人們稱為“土法煉鈾”,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
在王明健的帶領下,水冶廠工人們最終生產出71.3噸的重鈾酸銨,占當時全國總量的67%,王明健也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當之無愧的燃料功臣。
時任二機部部長劉杰說:“生產出了這一批重鈾酸銨,對進一步生產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具有重要意義。”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撼世界!
此后,生于6月的王明健將自己的生日改為10月16日。
“只要祖國認可我,記住我,我無上光榮!”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因為要籌建更大規模的鈾水冶煉廠,上級領導希望王明健能留下來。
王明健放棄了回京,選擇留守,還申請把家人也調來廣東韶關的深山里。他在中國南方最奇絕、最隱蔽的青山綠水間,一守就是30多年。
這期間,王明健取得了鈾礦冶煉12 項重大技術革新、70多項技術革新,實現了重鈾酸銨從不能生產、可以生產到超額生產的跨越。“我這一生,能為中國人民最需要、最輝煌的事業作出貢獻,我覺得太有意義了。”王明健說。
在1959年舉行的全國群英代表大會上,王明健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在1977年舉行的全國基建工程兵工作會議上,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進生產者”稱號;2008年,他參加中核集團鈾礦冶創建50周年紀念活動時,被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勛章。
1995年,王明健正式退休。1996年,他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隨后,他把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潛心研究一道世界未解的量子化學難題。
幾十年來,王明健對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作貢獻閉口不談。
直到2014年慶祝原子彈爆炸50周年,國家“兩彈一星”辦公室找到他,問還有什么要求時,王明健說:“我沒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國和人民認可我,記住我,我無上光榮!”
隨著檔案解封和媒體的報道,王明健逐漸為人所知,各種榮譽紛至沓來:“南漳楷模”“襄陽楷模”“中國好人”“襄陽道德模范”……人們用這樣的方式向他致以敬意。
2019年國慶前夕,王明健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今年6月,當地媒體公布了湖北省委宣傳部組織評選的“2019荊楚楷模年度人物”。授獎詞寫道:“公仆自英雄,功赫榮殊,元帥授勛彰大勇;英雄又公仆,政勤風儉,人民點贊頌高行。”
(《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