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東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金融工具準則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發現,新金融工具準則具有金融資產的分類方式更客觀、金融資產減值信息披露更及時、嵌入金融工具合同的會計處理更簡便三大制度優勢。在對準則實施細則的進一步分析后發現,新金融工具準則存在制度設計過于復雜的主要問題,這增加了公司的準則執行成本。文章認為加強準則培訓,增加會計準則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程度能夠提高公司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質量。
關鍵詞:金融工具;預期損失;確認滯后
引言
IASB于2014 年發布了有關金融工具的國際會計準則(IFRS 9)。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不斷趨同背景下,財政部于2016年9月6日發布征求意見稿,要求相關方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 IFRS 9 提出建議。2017 年 4 月 6 日,財政部發布與 IFRS 9 高度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下稱新準則)。新金融工具準則在提升金融工具披露透明度、提升企業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一方面,新舊金融工具準則在金融資產分類方式、減值計提等領域有著重大差異,但以公允價值為主的計量方式沒有變化,公允價值造成市場失靈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監管層面應當對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保持警惕。另一方面,由于新的金融工具準則的復雜性,需要更多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和會計估計,這是否進一步降低了會計信息可靠性,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文研究的出發點就是研究新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準則應用的潛在風險,以及會計人員、企業管理者、監管層如何應對新準則應用帶來的問題。
一、新金融工具準則制度優勢
(一)金融資產分類方式更嚴謹
原準則對于金融資產的分類作出如下要求:企業應當以管理者持有金融資產的意圖和目的,將金融資產劃分為四類。原準則問題之一是以管理人員持有金融資產的主觀意圖為分類標準,這造成的結果是賦予了管理人員過度裁量權,管理人員可隨意變更金融資產的分類。即使性質相同的金融資產也可能因為管理人員的持有意圖不同被劃分為不同類別,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之二是對貸款和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投資這兩項金融資產的分類不合理,以上兩項金融資產本質上都是以收取合同現金流為主要特征的金融資產,經濟實質相同,原準則中卻被分進了不同的類別。
新準則要求,企業應當以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以及合同現金流特征為基礎,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業務模式是指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方式。常見的管理方式包括收取合同現金流、出售或二者兼有。合同現金流特征是金融工具的客觀經濟屬性,反映金融資產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內在機制。準則給出了兩類合同現金流特征。合同現金流特征之一就是僅僅包括尚未收到的本金和利息;另一特征是合同現金流不僅包括本金和利息,而且包括其他現金流類別。合同現金流中本金的含義指金融資產取得時公允價值;利息含義較廣:包括貨幣的時間價值(社會資本平均收益率)、未償付本金金額相關的信用風險(變現為逾期罰息等)、其他基本借貸風險以及金融資產的成本利潤。雖然增加了很多新的概念,增加了會計準則理解難度,但是金融資產的劃分基本基于金融資產客觀經濟屬性,主觀性不強,理論上能夠降低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
新準則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三類,分類結果更明晰。債務工具一般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或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權益工具一般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或者是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二)減值準備計提更及時、風險信息披露更透明
原準則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他金融資產應按照“已實現損失法”確認減值損失。即在金融資產實際減值之后計提減值準備。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會計信息確認滯后。Barth等(2012)就使用會計信息確認的滯后性來衡量會計準則質量。發現確認的滯后性越高,會計信息質量越低。在原準則下,按照“已實現損失法”計提減值準備過于滯后,投資者無法透過會計信息分析金融資產的風險。
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應當自取得時就充分評估其減值的跡象及可能性,并在取得時就確認“預期信用損失”。初始確認時金融資產信用風險未顯著增加,按照未來12月內預期信用損失金額計提損失準備;風險顯著增加,按照金融工具整個存續期間計提損失準備。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原準則金融資產減值信息確認滯后問題,為投資者提供更為詳細的信用風險信息。
(三)嵌入工具處理更簡化
嵌入工具是指嵌入到非衍生工具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包括期貨、期權、互換條款和遠期合約。新金融工具準則對嵌入工具的表述更為簡化:當主合同為非金融資產時(大宗商品,如石油等),企業應當根據嵌入衍生工具和主合同資產的風險關聯性等特征來判斷是否進行拆分。如果拆分的,分別核算;不拆分的,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會計核算。當主合同為金融資產時(股票、債券),即使附屬合同中包含嵌入工具,也不進行拆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會計核算。這意味著當主合同為金融資產時,會計工作進一步簡化,提高了可操作性。
二、新金融工具準則應用的潛在風險
(一)復雜的減值估計方法增加準則執行成本
新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資產減值測試方法提出了更復雜的要求,金融工具準則第58條規定:企業在測算預期損失時,應當根據金融工具合同履行情況可能的結果計算金融資產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的無偏概率加權平均值,以此來作為未來現金流的估計值;在此基礎上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對未來現金流估計值進行折現,折現的結果就是減值后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
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企業在測算金融資產減值時,考慮的因素應當更為全面,準則第53條規定:逾期信息不得作為衡量信用風險的唯一標準。企業應當綜合評價所有可能導致交易對手違約的事項來評價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這包括交易對手的財務狀況信息,還包括一些市場環境信息。在評估是否發生減值時,需要考慮得更加全面。
從以上規定中可以看出,雖然新金融工具準則試圖要求企業采用更科學的方法、搜集更充分的信息來合理地預測預期信用損失的發生額,以此來降低估計誤差,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復雜的制度設計往往會增加執行成本。對金融資產減值信息做出更詳細的估計需要花費的成本如果不能夠帶來信息披露的相關收益,那么會打擊企業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反而去采用簡化方法處理,不能反映經濟實質。比如中國石化(600028)在其2018年財務報告附注中做出如下披露: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金融資產主要是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由于公司應收賬款一般不存在抵押品,因此采用新準則中預期信用損失確認的簡化方法,全部應收賬款計提信用減值損失是基于應收賬款整個存續期間各種可能存在的因素來預測計算的。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所有應收賬款預期損失的確認一次性最大化,避免估計信用風險增加的準則執行成本。
(二)預期損失計提或增加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
應用資產減值規定的企業,雖然能夠提供穩健型更強的會計信息,但是由于減值準備本身屬于一種估計值,增加了管理層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預期損失法要求在金融資產的初始入賬階段就確認預期損失,未來如果情況表明價值回升,則能夠通過損益轉回。如果企業在初始階段確認過量的預期損失,在未來期間通過技術手段大幅度轉回,就會對確認期間和轉回期間的利潤產生巨額影響。對于商業銀行這類金融機構,由于其賬面持有大量的貸款,而貸款是需要進行預期損失測算的,以上手段為銀行盈余管理創造了條件。盡管還沒有相關經驗證據表明,企業會把預期損失作為未來利潤的“蓄水池”,以此來進行盈余管理。作為監管方,一定要警惕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以及帶來的負面影響。
結語
新金融工具準則的頒布和實施,是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進一步表現,這對于降低上市公司境外融資成本,加快資本市場國際一體化進程是有幫助的。在對準則更為細致地研究之后,我們還發現新金融工具準則存在分類優勢,避免了原金融工具準則重復分類的問題;新金融工具對于信用損失的披露要求更具體、更透明,解決了信用損失確認滯后的問題。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制度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國內學者對會計準則研究主要落腳在如何保證“準則趨同”上。對于利益集團理論(Stigler,1971 Becker,1983)在會計準則研究應用卻少有關注。利益集團理論要求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當考慮各個利益集團的不同訴求。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對減值信息、信用風險信息做出更詳細的披露,是否為利益集團,即商業銀行和券商所支持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準則執行問題的理論研究方向,當然其結論需要進一步的經驗證據。本文對準則的分析中已經發現,盡管高質量的新準則可能有利于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但是復雜的準則要求可能會增加上市公司的準則執行成本,上市公司會選擇一些簡化的方法來降低其信息生產成本,這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并沒有顯著提高。因此,為保證新金融工具準則順利執行,還需要組織大量的會計人員培訓,提高會計人員對新準則的認知感。此外,應當增強會計準則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減少新準則的執行等的內部管理制度障礙。
參考文獻
[1]Gary S.Becker.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1983(3):371–400.
[2]Mary E.Barth,Wayne R.Landsman,Mark Lang,Christopher Williams.Are IFRS-based and US GAAP-based accounting amounts comparabl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2,54(1).
[3]財政部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通知[EB/0L].http://www.gov.cn/xinwen/2017-04/06/content_5183801.htm.
[4]徐宗宇,王曉晶.新金融工具準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18(0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