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究學術期刊新媒體發展道路,筆者就國內的學術期刊做了簡單的調研分析,針對10 種國內主流的科技類學術期刊做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主流學術期刊受疫情影響,陸續開展網絡直播活動。以線上會議、直播課堂等為主要內容,以減少線下會議交流活動無法進行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對JME學院新冠役情后開展的網絡直播活動進行了總結。從網絡直播平臺選擇、內容設計、宣傳渠道等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同行能有所啟迪。全媒體發展是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選擇,網絡直播不僅是線上專屬活動,待疫情過后,與線下活動、會議等相互配合,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學術期刊;網絡直播;平臺選擇;宣傳渠道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media development path of academic journals, a simp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tial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is presented,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10 domestic mainstrea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ademic journals is given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fected by the epidemic situation, most of the mainstream academic journals have carried out live network activities. Online meeting and live classroom are the main content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offline meeting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t summarizes the network live broadcast activities of JME college since coronavirus outbreak . The network live broadcast platform selection, content design, publicity channels and other aspects are elaborated, and it is hoped to be enlightened to peers. The development of all medi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Webcast is not only an online exclusive event, it can also cooperate with offline activities after the epidemic is overcome, and it will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0? 引言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役情,如同“黑天鵝”一般,打亂了各行各業和所有人的生活和生產節奏,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創。疫情初期,本應熱鬧喧囂的城市,如同冰封一般,人們在家里通過網絡開展學習、工作。因此激發了線上活動的快速發展,視頻會議、線上教學、直播帶貨等進行的如火如荼[1]。
JME學院是《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在2018年5月創建的青年學者交流平臺,以團結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為宗旨,在科研道路上陪伴青年學者共同成長。先后與多個團隊簽署了戰略合作。近兩年來一直在探索開展學術活動的直播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遠程辦公期間,JME學院開展組織了20余場以共同抗“疫”、傳播知識為主題的網絡直播課。
本文首先針對國內主流學術期刊進行調研分析,同時總結了JME學院組織網絡直播課程的經驗,對直播內容、途徑、形式等進行簡要敘述。
1? 國內學術期刊進行網絡直播的情況
目前很多期刊都開展了網絡直播課程,云會議,線上論壇等內容。為探究國內學術期的多媒體營銷現狀,筆者就國內影響力較大的10種學術期刊進行了調研工作[2],見表1。
以上調研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進行網絡直播活動,使用平臺大部份先以免費為主。像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自今年4月開始做直播,主要開展線上論壇,專業課講述等。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除部分期刊開始嘗試網絡直播課程以外,很多學會也加入直播的隊伍,像汽車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技術分會、智能制造分會、等。筆者認為因為網絡直播需要人員、設備、資金等支持,主流學術學會、協會等組織經常開展線下的會議、論壇等,在這些方面擁有較強的實力和經驗,所以相較期刊更容易轉型,開展線上直播活動。
2? 網絡直播平臺的選擇
近年來,隨著網絡課程的大力發展,直播的渠道有很多,很多大平臺都有自已的網絡課程平臺,其中最耳熟能詳的就荔枝微課,可以免費使用基礎功能,進行直播。騰訊課堂、網易課堂、cctalk等都可以進行網絡課程的錄制、上傳、直播等[3]。
其中還有一些專業機構做的平臺,像小鵝通、短書、微吼等,這些是需要付費使用的,但是功能比較完善,技術支持也到位。單課,系列課,直播課,錄播課基本都能實現。但是這些平臺自帶流量不多,課程推廣主要依靠自我宣傳。
JME學院先后與微吼、短書都有過合作,微吼以直播為主打,帶動微課的使用。短書平臺,主要針對微課也有直播的功能,各有所長,選擇哪個平臺,需要考慮自身需求。目前JME學院使用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九州云播平臺進行直播。可以進行聊天互動,設置直播內容簡介等。直播平臺的設置大同小異,基本都會有使用說明文檔和技術支持。
3? 網絡直播內容的設計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整場直播活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內容的設計,有好的內容做支撐,才能建立口碑,增加收看量,得到老師和觀眾的認可。因此,內容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JME學院依托《機械工程學報》的學術資源,圍繞2020年重點刊登方向,與學科編輯共同深挖可直播的領域,并邀請專家策劃直播課程的講授內容[4]。
JME學院網絡公開課設計了適合大眾的單節課程, 例如“如何提高高校專利申請質量和專利轉化水平”課程,“現代空戰對航空武器發展的影響”等課程,這些課程對聽眾的要求不高,適合所有喜歡和想聽的人。針對專業細分領域,設計了切削仿真、汽車、機器人方向等系列課程。同時邀請行業內資深專家講述行業發展、學術前沿等課程,也深受觀眾的喜愛[5]。由浙江工業大學的譚教授主講的“智能制造及其關鍵技術”課程,收看次數達6000余次。
隨著對網絡直播課程的深入開展,直播的內容開始多樣化發展,首次配合專刊的發布,組織了線上分享會。分享會共設計了三場直播,邀請專刊的客座主編、客座編輯分別從三個方向的分享學術前沿和研究成果。并在分享結束后,與線上的觀眾互動,共同探討問題。該分享會收看8000余次,互動環節超1.5小時,三位老師回答30個問題。分享會的成功舉行,得到了老師和觀眾的一致認可,為JME學院網絡直播課打下堅實的品牌基礎。
JME學院與中國機械工程學報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共同主辦了流體傳動與控制系列直播講堂。現在已進行了兩期活動,每期3場,邀請了兩個企業作為冠名商。僅“我眼中的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一期課程的收看量就達17000次。
內容精良的網絡直播課程,不僅收看量高,還可以聚攏粉絲,每次課程的直播會帶來大量粉絲關注微信公眾平臺,達到互相引流,相互轉化的效果。
4? 網絡直播形式的選擇
直播形式包括現場直播,錄播,錄播+直播等3種形式。現場直播對設備、網絡的要求較高,盡量要求主講老師,使用有線網絡進行直播,而且直播的時間避開用網高峰期。一般現場直播,需要提前一天與老師測試設備和網絡,直播前半小時再次確認。即使萬全準備,也仍有存在車禍現場的可能。所以,如果沒有特別需求,也可以選擇讓老師線下錄制視頻,在直播時進行播放即可。當然,如果有問答討論環節,可以先錄制講課的內容。課程完成后,邀請主講老師進行現場的線上答疑活動,這也就是錄播+直播的形式。JME學院的首場線上分享會,就是采用這樣的形式,這樣做的優勢是老師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精心準備講課視頻,對錄制好的視頻可以進行后期加工,獲得更好的講程效果,同時也可以互動的需求。
5? 設置合理有效的宣傳方案
合理有效的宣傳方案,是網絡直播取得成功的一項重要助力。宣傳方案包括文案設計、圖片設計、視頻設計、宣傳渠道等[6]。
文案設計不僅要求寫作技巧還需了解潮流緊跟網絡新風,善用網絡新詞,這樣的文案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同時在主講人提供的課程簡介中,提取能夠吸引人的話題,引發觀看的需要。
圖片設計包括整場活動的宣傳圖片、直播背景圖片等[7]。宣傳圖片內容主要包含直播課程主題、主講人、時間、觀看方式等具體信息,同時融入一些文案中的亮點內容,對于后期宣傳也方便。
在宣傳渠道方面,因學術相關的課程專業性較強,面對特定的人群較多,像荔枝微課雖然帶大流量,但對我們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JME學院直播團隊設計了以自有媒體為主同時拓展相關渠道進行合作宣傳的方案。自有媒體主要包括微信公眾平臺、網易號、官方網站等。在官方網站,特別首頁突出的位置設置了“JME學院網絡公開課”欄目,增加曝光量。
宣傳文案投放的時間點非常重要[8],單獨課程我們一般在直播前三天左右,太早容易遺忘,太晚又不夠擴散的時間。如果是系列課程,可提前更多一些進行宣傳造勢,在每次直播前一天,宣傳當期課程。在直播課程當天,工作人員根據設定排好的時候輪流在自已的微信圈發設計好的傳圖片和引導語,吸引觀眾入場。
6? 結束語
5G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期刊和文化產業的影響甚遠,“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生產的沖擊,加速了新媒體行業的全面發展,作為學術期刊及時調整發展策略,才不會被時代淹沒。
筆者對學術期刊進行網絡直播活動的一些經驗和總結,希望以此能夠引發同行的思考,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怡然.疫情期間“翻轉課堂+網絡直播”在教學中的應用——以《會計學基礎》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0,27:144-145.
[2]張彤,惲海艷.學術期刊封面設計的品牌營銷及影響力提升淺析[J].價值工程,2019,33:281-282.
[3]張靖晨,彭德順,鞠中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網絡平臺發展變遷趨勢研究[J].現代商業,2020,20:49-50.
[4]張婕.網絡直播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科教文匯,2020,7:59-60.
[5]唐毅,馬佳,明俞雷.新媒體直播報道對新聞采訪教學的若干啟示[J].今傳媒,2017,11:162-163.
[6]王子傲.新興傳媒·信息傳播·媒體應用(四篇)[J].今傳媒雜志,2017,11:21-22.
[7]惲海艷,張強,張彤,等.E時代學術期刊全媒體出版營銷策略與分析[J].編輯學報,2018(S1):74-76.
[8]張彤,張強,惲海艷,等.借助活動推動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的實踐探索[J].編輯學報,2018(S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