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由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信息獲取能力被作為學生必要的學習、生活能力,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被作為教學目標展示在教改文件當中。從小學到高中的任何一個科目的新課程標準中都有關于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描述和解釋,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低段學生解決問題必須擁有的基礎能力,小學階段是培養和提升這樣能力的關鍵階段。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小學生對信息獲取還很弱,小學生面對課堂、書本、網絡及社會中的海量信息,能獲取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始終不足。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途徑之一。
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之終生受用。教師樹立正確教育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上為學生創造主體學習的時間,并指導學生生動活潑的主體活動。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通過親身實踐參與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自主發現結論,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氣氛中,由苦學變為樂學,學到了切實有用的知識,使獲取信息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養成自主獲取有效信的好習慣和能力、進而培養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大多教師還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注,有的教師總是擔心孩子的理解能力弱,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網絡查閱、社會調查等來獲得新知,并且究竟怎么培養小學生自主獲取有效信息能力還沒有明確的策略。而且,現代信息空間的多樣性也可能讓學生迷茫,甚至迷失自我,更讓許多老師不敢放手。因此,如何培養小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他們從教室小課堂走進生活大課堂,應該成為每個老師遇到的新問題、關注的新重點。
首先我們在課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獲取有效信息的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單調,畫面缺乏活力的課堂,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他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強,特別是聲音、圖像給人以極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著力加強課內自主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的指導。
在課上新知教學中圍繞質疑展開學習,“邊讀邊思”訓練培養。比如在語文閱讀課上、數學解決問題環節,應教會學生辨認重點詞句,教給學生勾一勾、想一想、記一記的辦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說完后,教師給以點撥、糾正、引導。
還要注重家校合作,促進小學生課外自主獲取有效信息習慣的養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家長認知;
2.實施網絡合作,加強家長督促;
3.鼓勵利用互聯網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4.引導孩子在互聯網上避免不良信息,提高處理信息能力。
傳統的小學數學低段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只能非常被動地接收老師和教材提供的各種信息,在長期灌輸式教育影響下,學生的個性得不到體現,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壓抑,這樣的教學手段和環境不利于培養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環境中,應有足夠的教育教學資源,多渠道的教育教學信息,多樣的教與學的材料,滿足教與學的需求。自主獲取有效信息方法的探索,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自主獲取有效信息的探究,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學校的教育環境進一步優化,教師教育觀得以進一步改變,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在教師自身的影響、熏陶、引導及創設一定的人文環境,提高學生獲取、處理信息、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樣教師獲得高起點、對自己高要求、形成高素質,成長為一支適合新時代要求要求的教師隊伍。通過學生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學校與家庭、家庭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親身實踐參與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自主發現結論,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氣氛中,由苦學變為樂學,使獲取信息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序漸進,養成自主獲取有效信的好習慣和能力、進而培養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
蓋蓮蓮(1982.05—),女,漢族,山東東營,大學本科,初級,學校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市青年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