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強
1案例背景
1.1運動場地不足和器材短缺
從2015年,上海推行高中體育專項化以來,小班化教學,對師資、學生、場地和器材都做了一定的要求,學校積極響應,給體育教學配備了相應的器材,也建設和改造了部分運動場地,但運動場地不足和器材短缺仍然是每一個一線教師直接面對和亟需解決的難題。
1.2專項化羽毛球教學中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達不到要求
按照2017年新修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一堂體育課的練習密度要達到85%,練習強度平均心率要達到160—180。而在專項化羽毛球教學過程中,一個場地要有6—8個學生同時練習,如何安排教學內容,合理的組織教學,讓同學們在有興致的情況下,提高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也是我們任課老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1.3專項化教學中器材使用率低
一堂優秀的體育課,不光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積極體現,更要體現教學相長,而輔助器材就是整個課堂的點睛之筆。很多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器材準備較多,場地鋪得很開,色彩很鮮艷,容易吸引老師的目光和學生的興趣,但是學生的練習中準備活動一套器材,主體部分使用另一套器材,體能練習再用最后一套器材,使用率極低。讓體育課輔助器材簡單實用,物美價廉,但卻物盡其用,貫穿始終,可以節約時間成本,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1.4體育教學輔助器材的開發和利用熱潮
當今社會講究資源的重復利用和變廢為寶,上海也曾組織過體育教學輔助器材開發和設計比賽,吸引一線教師參與輔助器材的開發和利用,如果發動學生和教師開動腦筋,研發和制作輔助教材,也是體育教學貼近生活的一種體現。
2案例過程
2.1球筒輔助器材說明
羽毛球課堂上球拍和羽毛球是必須器材,而裝羽毛球的球筒不用則被丟棄掉,而我們開動腦筋對他進行開發和利用,可以作為輔助器材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既可以變廢為寶,又經濟且實用。
2.2球筒在熱身階段的利用
在基本熱身環節,球筒可以作為球性練習中使用,例如拋筒擊掌、雙人互拋等,配合以老師鼓勵性語言“大家最多能擊掌幾次?我們在進行挑戰20次不失誤”不但可以活動關節,更有利于增強初學者的本體感覺,增強手指的控制能力,還能讓學生精神集中,讓課堂活躍起來。
在專項熱身環節將搭檔拋出的球,利用羽毛球步法移動,用球筒接住,鍛煉判斷球的飛行軌跡和球的落點的能力。
2.3球筒在教學主體部分的利用
用球筒輔助感受發力動作和找準擊球點。將球筒踩扁,將一端折進去形成一個手柄,制作成一個球筒羽毛球拍,用來感受手腕內旋發力的揮拍發力感受器。搭檔拿球筒到殺球點位,練習者單膝跪地,做好殺球引拍姿勢,手腕內旋發力殺球,“看誰聲音響?看誰威力最大?”配合以巨大的響聲,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而且清晰準確的感受到殺球發力的正確動作結構和發力方法。
用球筒輔助練習殺球的準確性和威力。用球桶圈出一塊區域,練習擊球效果的準確性;用球筒擺成保齡球形狀,要求殺球擊倒,增強殺球的準確性和威力。
2.4球筒在體能練習部分的利用
球筒在體能練習部分可作為障礙物、道具,各種跳躍,練習下肢力量;俯撐傳遞,鍛煉上肢和軀干核心力量;雙人用正手互相內旋發力擰,練習手腕力量。
2.5球筒在放松部分的利用
用球筒充當按摩器,滾動或敲擊小腿大腿部分,對下肢肌肉進行按摩放松;滾動或敲擊上肢和背部,對肌肉進行按摩。
3案例評析
3.1該案例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化繁為簡,在嘗試中收獲技術的進步,在運動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3.2輔助器材合理利用提高課堂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
輔助器材球筒的改造“一物到底”的羽毛球殺球教學案例中,化腐朽為神奇,器材的使用率高且發揮了輔助器材的多功能性,合理的教學組織可以讓體育的練習密度大大提高,而且通過嘗試-體驗-練習的過程,符合技能成長的原理,不僅給了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而且讓學生以肉眼可見的方式感受到技能的提高。
3.3輔助器材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資源都可以進入課堂,彩帶、飲料瓶、呼啦圈等,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進行舊物改造,可以讓體育更貼近生活,也融入生活,更培養了一批善于生活的人。新課程標準提倡我們開發一些可以使用的體育器材設施資源,發揮其“一物多用”的功能,在課堂中要“物盡其用、一物到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讓體育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效,更受學生歡迎。
3.4體育教師要求自身和教學有更高的要求
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學習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以利于對體育課堂教學器材“一物多用、一物到底”的開發與利用。
體育教學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面對各種硬件和軟件不足的困難,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思想,想辦法解決問題,讓人眼前一亮,讓教師和學生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