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辛宇 呂彥佟
(1、吉林水利電力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130000 2、吉林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吉林 長春130000)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北部,鄱陽湖西南岸,贛江、撫河下游,它的河湖水系分布非常廣泛。青山湖片區地形平坦開闊,位于南昌市城東,該區總面積大約為52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氣溫17.6℃,平均降水量1522 毫米,江河湖泊眾多,水資源極為豐富,區域內的主要水系包括青山湖、玉帶河和賢士湖等。
青山湖片區為南昌市的老城區,排水管網設計重現期較低,硬化面積大,降雨時地勢較低的地段容易產生積水,該區域的城市內澇問題迫在眉睫。為此,本文以南昌市青山湖片區為例,設計LID 源頭控制設施與排澇除險設施的聯用組合方案,并采用SWMM模型模擬聯用組合方案的徑流控制效果,為解決城市內澇及雨水管理等問題提供依據。
根據南昌市青山湖片區雨水管網分布、地形地勢等實際資料,最終將研究區域劃分為278 個子匯水區域,有3 個管網末端排放口、287 條管段、289 個管網節點。利用20120821、20140820兩次降雨對建模主要參數進行校驗,校驗結果見表1。再用校驗后的參數模擬上述兩次降雨,將模擬后的雨洪總量與實測雨洪總量進行對比,結果見表2,由表中數據可知,兩次降雨的誤差在10%左右,可見概化方法及參數取值合理,此模型比較可靠,可以用作本次研究[1]。

表1 模型主要參數校驗結果

表2 模擬徑流總量與實測徑流總量對比
由南昌市實測短歷時降雨資料可知,南昌市降雨多為單峰雨型,并且雨峰多出現在前、中部,其位置基本在0.3~0.4 之間,與芝加哥雨型特點比較吻合,因此本研究選用芝加哥雨型[2],根據南昌市暴雨資料及相關文獻[3,4],降雨設計歷時取120min,雨峰相對位置r 為0.4,運用芝加哥雨型生成器,繪制出2 年、5年、10 年、20 年、50 年重現期降雨過程線[5],如圖1 所示。南昌市設計暴雨強度公式:

式中,q 為暴雨強度[(L/s)/hm2];P 為重現期(a);t 為降雨歷時(min)。

圖1 設計降雨過程線
本研究主要將排澇除險設施與不同密度LID 措施進行聯用組合,排澇除險設施的布設以內澇防治專項規劃及城區總體規劃為依據,選取徑流控制效果較好的雨水行泄通道和雨水調蓄池兩種;LID 措施設計低密度和高密度兩種方案,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占地面積不同,低密度方案LID 設施占區域總面積的20.01%左右,高密度方案LID 設施占區域總面積的40.03%左右,所選LID 設施包括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和雨水桶[6]。最終設計出4 種聯用組合方案[6],方案內容如表3 所示。

表3 聯用組合方案的設計
在P=2a、5a、10a、20a、50a 重現期下,模擬得到PFK1 在4 種方案設計前后8 小時的流量變化曲線,如圖2 所示。
通過圖2 可得,4 種聯用組合方案在不同重現期下,PFK1的流量過程線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各方案對PFK1 的峰值流量與徑流總量均有一定的削減作用,同時也可推遲峰值流量的出現時間,4 種方案對PFK1 流量的削減效果關系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
以重現期P=20a 為代表,對4 種方案進行模擬,可得到4 種方案設計前后地表徑流模擬結果、管段超載和節點溢流情況以及管段超載和節點溢流的削減率,如表4、表5 和表6 所示。

表4 方案設計前后地表徑流模擬結果(P=20a)
通過表4 和表5 可知,高密度LID 設施對徑流系數、溢流節點數量、滿載管道數量削減效果均較為明顯,雨水調蓄池對管道滿載時間、節點溢流深度的削減效果較為明顯。由表6 可得,各個方案中滿載管道數量削減率、管道最大滿載時間削減率、溢流節點數量削減率、節點最大溢流深度削減率、節點最大溢流時間削減率最大分別為:47.83%、45.59%、50%、25.76%、47.95%。由此可見,4 種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徑流控制效益,聯用組合方案設計實現了“滲、蓄、排”多種理念的融合,可有效降低城市內澇風險[6]。

表5 方案設計前后管段超載與節點溢流情況(P=20a)

表6 各方案管段超載與節點溢流削減率(P=20a)
5.1 4 種聯用組合方案對PFK1 的峰值流量與徑流總量均有一定的削減作用,峰值流量出現時間也有所推遲。徑流控制效益大小順序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
5.2 P=20a 重現期下,各方案中滿載管道數量削減率、管道最大滿載時間削減率、溢流節點數量削減率、節點最大溢流深度削減率、節點最大溢流時間削減率最大分別為:47.83%、45.59%、50%、25.76%、47.95%。
5.3 本研究僅分析了LID 源頭控制設施與雨水行泄通道、雨水調蓄池的聯用組合設計方案,多種排澇除險措施與LID 組合方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