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寧 杜 宏
(1、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青海 西寧810008 2、北京洛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三維設計是三維建模、數字化協同設計、數字化設計成果移交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現代遙感技術的集成應用,可實現工程的三維虛擬展示和信息一體化應用,達到提高設計質量、推動設計技術進步、構建數字化電網、服務工程全壽命周期價值提升的目的。
將三維設計成果,推廣到后續的施工建設階段,提升輸變電工程施工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將為打造公司數據資產提供數據支撐,建設公司全業務統一數據中心,實現工程數據全壽命周期應用價值最大化創造技術條件。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借鑒BIM技術,開展了電網領域的三維設計模型GIM研究。GIM將可傳承性的輸變電工程信息加以規范,建立統一的模型框架和描述方式,實現不同平臺的采集及應用。GIM技術以數據庫為基礎,研究通用的模型接口技術和統一的編碼系統,建立貫穿輸變電工程全過程的信息模型。
根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要求,從2018 年下半年開始,公司新建35 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全面應用三維設計;同步開展GIM三維設計成果在施工階段的應用探索。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基建施工方案設計的質量,尋求更加直觀、全面、高效的輔助設計手段,進一步提高基建施工方案的水平,更好地支撐電網建設。
由于GIM數據標準為基于三維設計平臺的通用交互格式,所以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非三維相關信息,各種模型的關聯關系也與建模方式密切相關;同時參數化定義的形式在進行三維還原的時候存在較大自由度;并且其接入其他外源數據(STL、BIM等)的特性,使得需要借助其他成熟三維引擎輔助處理。綜上所述,GIM數據的三維可視化是一個自由度較大、綜合程度較高、處理難度較大的過程,為達到最優化、最高效的三維可視化效果,GIM原始文件數據需要經過數據結構優化、表面建模、引擎優化等多個步驟。
目前本例已實現的GIM變電站三維可視化中,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數據預處理、參數化建模、數據庫構建、三維引擎優化等步驟,主要流程包括原始文件解析、參數化建模、三維數據建庫、設備/整站組裝、模型復用、分塊調度等多個步驟。
變電站施工過程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系統工程。其中施工工序是組成各個單位工程的最小單元,由單位工程組成分項工程。整個變電站施工工程由多個分項工程組成,從而將整個施工過程抽象為“分項工程→單位工程→施工工序”的三級結構。
這是單純由施工組織設計的角度來劃分的,與GIM標準模型的劃分并不能完全對應。因此需要在GIM 數據處理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的施工工序內容,來進行重新的組織和映射。根據在項目應用中的實際情況,總結了根據施工對象的類型,來對GIM模型重新進行分類和組合。
重新劃分的工作,需要協調設計單位來按照劃分的說明來,修改原始的設計成果。重新組合,則無需設計單位處理,只需在對GIM成果預處理過程中,對各個組成部件,進行合并處理,形成新的組合體,并對屬性進行相應的處理。

圖1 GIM 格式數據處理流程

表1 GIM 重新劃分的類別及說明
在分析GIM多層文件結構和引用關系的基礎上,結合渲染引擎特點和GIM可視化業務需求,設計了合理高效的GIM成果模型結構和模型數據庫。
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模型的動態調度、高效渲染需求,支持模型LOD、分層分塊及模型復用等。
采用輕量級數據庫SQLite 存儲GIM成果模型,比文件型的模型數據更具安全和保密性,同時較少文件IO,有利于模型的高效加載。
GIM 標準原始的參數化模型關聯關系為CBM1-CBM2-CBM3-CBM4-DEV(多級)-PHM(多級)-MOD(多級),而CBM1-CBM2-CBM3-CBM4-DEV(前兩級)這些數據是有實際物理意義的數據(按照整站- 場區- 分區- 設備- 部件等層次關系劃分),按照三維可視化的需求會被入庫,這些數據基本都會有屬性掛接,不能簡單組裝合并。
具體的Mesh 在DEV 里面,存在MODELDATA 表里面;為了調度的方便,設計多加了一層Tile 的Mesh,就是分塊內部的所 有 CBM4 模 型 合 并 的 Mesh 數 據,Mesh 也 是 存 在MODELDATA 表里面。
IFC 目前是國際通用的BIM標準,在GIM中表達土建與結構。GIM模型中IFC 的數據量大,單個模型三角面可達千萬級,總體數據量達2~4GB;同時IFC 的結構復雜,包含電纜溝、采暖通風、支架、爬梯、排水管道等,土建結構對變電站可視化影響較大。基于以上特點,研究IFC 內部實體模型的復用關系,通過模型復用減少模型數據量,同時減輕可視化系統的壓力。
IFC 模型亦為參數化定義,直接展開數據量巨大,需要重新展開、梳理IFC 模型內部的各種層級關系,通過相同模型進行復用,簡化多層級引用關系等,生成優化重組的三維模型。項目采用Xbim、IFCViewer 等開源庫及工具,實現了IFC 模型文件的解析,并深入研究內部實體間的關系,成功解讀出實體模型的復用關系,采用實體- 矩陣的結構,顯著減少了IFC 模型的數據存儲量。

圖2 IFC 模型示例
以設備組件對象為建模單元,通過引用矩陣關系進行整站設備模型拼裝,將設備模型與其位置、屬性建立統一序列標識,進而組織成完整的帶有屬性信息的變電站整站模型。這種模型組織方式既保留了變電站GIM模型的局部設備的獨立性,也保證了全局模型的完整性。
引用關系高效復用。針對相同設備模型進行復用,簡化多層級引用關系,所有數據扁平化處理為整站- 設備- 模型實體三個層級,達到最高效的模型復用關系。
設備組裝。根據優化的模型復用關系,組裝整站所有設備模型。
局部數據優化調整。針對局部的土建、基礎、設備貼合過近容易造成閃爍效果、以及部分冗余錯誤數據,根據可視化的效果需要對此部分數據進行位置偏移、數據刪除等處理。
施工方案推演能夠更加直觀、全面的對變電站項目施工方案的全過程,從而提高施工進度管理的科學性。系統通過如下五個步驟來實現方案的制定和推演。
系統內置了常見的施工機械和設備,這些模型數據都具有各自特點的參數化屬性。在系統預設的設備設施庫中,選擇適合施工工序的機械和設備。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同步瀏覽機械和設備的屬性。

圖3 設備選型功能界面
通過交互操作的方式,在三維場景中,布置各類施工要素。可以通過不同的工具,來調整施工要素的位置、朝向和尺寸。同時,可以施工要素的參數,來定制如吊車吊臂的長度和抬升的角度。調整過程中,如果與周邊的設備,發生了空間上的沖突,系統將高亮來提醒用戶。

圖4 施工布置功能界面
利用網狀的流程圖,來標示施工工序的先后順序。通過工序節點間的連線,來建立工序間的前置后續關系。在細節面板中,設置工序節點的施工人數、施工機械、施工周期等基礎參數,并建立節點與三維場景中GIM數據和施工布置數據的聯系,將工序與三維場景關聯起來。以網絡圖變電站施工工序規劃方案中一級對象(單位工程)與二級對象(最小安裝單元工程)在時間維度上的展現。

圖5 工序規劃功能界面
根據施工節點的連線順序,自動生成施工方案的施工計劃。施工計劃以甘特圖的形式呈現。甘特圖控件可展示工序規劃方案中項目工程的層級結構,以及工序對象的先后關系。

圖6 生成計劃功能界面
通過推演功能實現變電站施工方案的動態模擬。按照施工工序中的設置,依照施工計劃的進展,顯示或隱藏變電站本體,或施工元素,來展示施工的過程。在推演過程中,可以隨時改變觀看的視角,來發現方案的設計思想,或者不合理的地方,便于優化方案。

圖7 模擬推演功能界面
本系統依托于青海冷湖330kV 新建變電站項目,開展研究工作,但從項目開始,就嚴格遵循國網GIM標準規范,因此如果其他變電站有符合GIM 標準的三維設計成果,且數據質量良好,層次分類合理,都可以應用本系統。因此系統在變電站施工建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利用GIM標準數據開展施工管控的通用性平臺。
GIM標準,是國網從全局高度出發,制定的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其設計初衷是要成為類似BIM 的行業標準,成為電力基建行業的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標準。
同時隨著電力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電網基建的項目也越來越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本項目作為GIM標準在基建施工領域的領先探索,可以在后續眾多的變電站工程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但由于目前尚處于GIM標準推廣的初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從三維設計的成果,到輸出標準GIM 數據之間,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由于本系統完全以GIM設計成果作為數據基礎,因此應用成果的質量完全依賴于GIM 成果數據的質量。隨著GIM標準應用的推廣,數據的質量必然會隨之提升,系統的實用度也會隨之而提升,并進而推廣到施工領域的其他專業,比如安全培訓、成本估算、施工監測等場景中。
針對目前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缺乏直接快捷統一準確的數據溝通方法的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施工組織設計無法精確進行信息化改造的問題,應用成熟先進的數據處理方法和三維空間圖形顯示技術,開展在GIM標準下,數據處理及可視化,以及交互式施工組織設計方法的研究,取得豐富的技術成果。
(1)通過項目實施,探索出了一條解析和處理GIM 格式三維設計數據的方法。通過解析GIM數據,能夠完整準確地獲得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能夠精確直觀地表達設計細節,能夠全面高效地反映設備設施的信息。但是GIM數據同時又具有數據龐雜,類型豐富的特點,本次項目實踐,采用了層次細節模型、同類合并、模型替代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對GIM數據的清洗、結構化重組和分類入庫等處理工具,極大地暢通了GIM數據應用的路徑。
(2)通過項目實施,摸索出在三維設計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施工組織設計的應用方案。施工組織設計是在項目進入施工階段后的第一項工作,同時也是關鍵的一步。能直接在三維設計成果的構成的場景中,直觀地進行工序的規劃、設計參數的查詢以及施工場地布置等施工方案可視化編輯工作,這改變了施工組織設計的傳統作業方式,從流水線式的模式,過渡到快速迭代試錯的模式,這既降低了對施工組織設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要求,縮短了設計交底和設計文件理解的過程,使設計人員的精力,更能聚焦到方案的優化過程中,從而提升施工方案的質量和效率。
(3)通過項目實施,驗證了在具有設計精度的三維場景中的,利用多種空間分析工具,輔助進行施工方案優化的方法。與以展示變電站效果為主的系統不同,本系統與導入的GIM標準數據具有同等的數學精度,因此具有了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確空間分析計算的可能性,系統在解決了大量計算帶來的性能壓力的前提下,初步試驗了空間量測、碰撞分析、通過性分析等空間分析方法。這些方法為進行施工方案優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