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1年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稿)》中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知識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旨在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與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高考“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目標一致。但是,十幾年來的實施過程,可謂困難重重。高中生過大的升學壓力、高中教師的認同感不強,等等,都使得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有些停滯或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方式。課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載體,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作為省級示范性高中,如何以“人的發展”為本,設計構思線上教學的課程方案?如何利用“全民抗疫”這本生動的時代“教科書”,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成長?學校迅速成立研究性學習教研小組,設計了線上教學的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方案。
一、高中階段線上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分析
1.問題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真正展開研究興趣的問題,應該是將學科教學與社會現實建立聯系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既體會到學習技能、掌握知識的成就感,也有深度學習、調查研究的思路與空間。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民抗疫、科技抗疫、制度抗疫、拼搏抗疫,這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次深刻的人生體驗,也是一門直觀生動的課程。這就產生設置研究性小課題的問題情境,這種與學生自身有著強大的聯結和影響力的話題,對學生來講,會被認為是有意義的。提供研究性小課題,有效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的任務驅動。
2.學科支撐。研究性學習,要“把已知的知識”放在現實的情境中,去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所以強調學科知識和技能對于解決問題的必需性。高中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學科基礎知識、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思考問題的理性邏輯。尤其是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對于小課題的研究,具有基本的學科支撐能力。另一方面,高中教師的專業知識水準和再學習能力,也是指導學生深入研究的學科支撐之一。
3.時間保障。筆者在教學與管理工作期間,經??畤@,現在的學生沒有時間精讀書籍,沒有時間查找資料。因為上課不能,課間不讓,自習課不許,回到家就較晚了,還得繼續寫作業。繁重的課業下,做研究性學習的空隙窄小得很。2020年3月的開學季,時間空間都大不一樣。在哈爾濱市教育局的科學統一規劃下,每節課30分鐘的線上課程,每天六節課。這樣一來,學生的自我學習規劃時間大幅增多,使得查閱資料、深入研究、獨立思考等系列性工作,有了時間條件的客觀保證。
4.方式靈活。線上學習,學生查閱資料的途徑多樣而充分,可以上學術期刊網,也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還可以查閱書籍資料,線上向老師問詢討論,成立線上研究小組及時溝通,等等。
二、線上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架構方案
1.人文思考全體化。十六七歲的高一學生,既有成長過程中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易形成因遠離社會而帶來的漠然感。幾乎足不出戶的宅家生活,除了空間的隔離、生活學習方式的變化,能否真的在這場全球性的重大疾病災難中,產生對人與自然、生命價值、家國情懷等問題的理性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教育各領域。研究性課題教研小組依托于語文學科和政治學科,力求找到有廣度、有深度,具有即時性和思辨意義的課題,提供給全體學生,作為必選課題。全體學生在語文學科提供的6個小課題中必選其一,即政治學科唯一選題——《我國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凸顯出制度優勢研究》。
2.課題內容學科化。如何將學科內容與防疫工作與形勢聯系起來,以強大的學科基礎來構建有意義的課題與情境,對于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共提供13個小課題,供學生進行自由選擇,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興趣熱情。全年級680人,全員參與自由選題640人。分科選擇數據如下:數學75人,化學320人,物理68人,生物131人,歷史70人,地理5人。
3.研究進程階段化。對于沒有科研經歷的高中生來說,研究性小課題的實踐,是一個挑戰。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專家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活動”,如果缺失進程上的督促,缺失階段上的指導,勢必會造成很多學生的研究流產或者是敷衍了事。
三、線上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指導
1.動員工作與選題指導。向全體家長下發《線上學習指南之四——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在該《指南》中,剖析線上教學期間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可供選擇的小課題內容、選題方案與小程序統計、小課題研究進度等。在《指南》的最后,指出:“同學們,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一個高一學生,能研究出什么呢?我們想,經歷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信息的檢索,遨游繁雜的資料,經過茫然無緒,苦痛掙扎,最終有所明確,有所感悟。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關乎‘能力形成的質變過程,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體會到這個過程!若干年后,你們中一定有出色的理論科學家、應用科學家、工程師、醫學家、商業人士、媒體人,等等,回想今天,也許這段研究會算做是你職業生涯的啟蒙,美好的期待送給你!”
2.中期研究指導。課題選擇完畢后,學生還是興奮又茫然的。就像高一·一班小源同學所表達的:“陽春三月,肆虐的疫情還暫未停息,與其在家無所事事,不如對這次疫情中值得研究的問題作出鉆研。恰好,學校為我們提供了這個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初次嘗試,既有短暫的迷惘,又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更多堆積在心里的還是‘如何展開小論文的不安和緊張?!边€有高一·二班小涵同學所表達的:“所有同學都接到了課題研究小論文的作業,也許,我們一開始都會有疑問:論文不該是那些科學家、科研工作者才會寫的東西嗎?這一作業是否離我們太過遙遠?”
在全體學生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自我獨立探索后,組織“中期課題指導研究”工作。一方面進行總體指導,邀請學校具有豐富科研經歷的吳克勇主任,為全體學生做“播下一粒種子,崇尚一種精神”為主題的科研指導講座。本次講座既有學術氣息,又充分考慮學生年齡階段,深入淺出。從為什么要寫小論文、小論文的文體特征、如何能夠從讀—做—寫中理解從“不懂”到“懂”的研究歷程等,此次講座指導讓居家搞“小課題研究”的學生茅塞頓開。就如高一·八班小楠同學所表達的:“今天下午,吳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場關于研究性課題的精彩講座,令我受益匪淺。我已經切磋了十幾天,從最開始對論文寫作的好奇與憧憬,到撰寫論證后的疲憊與迷茫,我逐漸失去了寫作的熱情與信心,直到吳老師的及時出現?!本腿绺咭弧ざ嘈○┧磉_的:“吳老師的這次講座一改‘科研‘論文這些詞語在我心中死板、干澀的印象??蒲胁辉偈潜涞膶嶒灪吞接?,論文也不再是我想象中的單調和高難。對任何一種現象都抱有探究其原理的興趣,而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探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上下求索,這是科研。”另一方面則是開始要求學生加強與指導教師的交流中。教師是研究性學習的“支持源”,教師對陸續提交的研究性小課題論文,進行內容和形式的雙重指導。
3.論文撰寫指導??茖W規范的論文文體,是對學生學術意識的熏陶,也是小論文課題成果的學術風貌之一。在研究性學習后期,組織講座指導學生小論文的具體撰寫。邀請有國家級重點課題研究經歷與成果的唐丹丹老師,做題目為《學術型論文的基本結構與寫法》的指導講座,力爭學生提交的成果有模有樣,這是一種學術意識啟蒙。
四、線上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與評價
1.讓所有學生均能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成就。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空間實踐有所限制,所以,課題的成果多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本次研究性學習實踐研究,依托九大學科,共計形成1517篇學生論文成果。
2.注重過程性評價,提供讓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通過指導教師推選,為在研究性學習中所感所悟頗豐的、具有代表性的學生提供機會,進行面向全學年的演講與分享。例如,將學校的“慧成學生大講堂活動”,延伸到線上進行,邀請學生分享小課題研究的思路、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感悟等,同齡人中的分享觸動,意義巨大。
3.設計比較性評價。在小論文中,依托學科教師的力量,進行評比獎勵,并將一等獎小論文,集結成冊,并分期將優秀的小論文在學校公眾號推送。
以評促學,用評價結果,促進學生反思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調整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五、線上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反思
新時代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力是教育的共性目標。而在高中階段,應試升學、社會評價等不可回避的因素,都會使學校先進教育理念的實施受到牽絆。疫情期間,找尋到契合點,開設研究性學習,推動學生進行時間管理與科學規劃、推動學生感悟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推動學生進行大膽質疑與批判性思考、推動學生理解堅毅執著與鍥而不舍的力量。正如高一·一班小祺在研究中期所表達的:“這段時間查找資料,讓我懂得:科學小論文突出的就是一個‘小,它和科學工作者根據科研項目和科研課題寫的論文不同,和科學家攻克世界級難題不同,我可以從我的視角寫出一個和大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世界來。”
但是,在本次線上教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開展過程中,也發現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層面。雖然學校是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但是由于長期占據主導的接受式教育方式,使得初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思維的桎梏感較嚴重,不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思維的開放性退化,無法深入到問題的研究思考中,使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在一些學生那里變成了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是教師層面。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自我研究,但是對于學生的論文核心內容的指導、建模科學性的斟酌,不同的教師的指導力度差別較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師本人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興趣不足,二是由于教師的知識涉獵面也由于日常的教育教學的忙碌和瑣碎,不夠寬廣,對于一些學術性稍高于高中教學的指導,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再者,對于物理、化學、生物的一些課題研究,疫情期間,沒有實地調查、實驗探究的條件,使得大多數的學生研究工作,局限在查閱資料、邏輯整理和理論建模的范疇內,創新性思維空間不足。
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線上學習期間,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性學習,可以將混沌的、復雜的學習知識轉變成有邏輯性的內化記憶,完成個人知識的建構。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地面向自我主體,激發學術意識,拓寬認知視野。播下一??蒲械姆N子,崇尚一種科學的精神,早立大志,早樹格局。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應對策略與教育反思研究”專項課題研究成果。)
■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