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佳


摘 要:通過回顧2003年SARS時期中國經濟所遭受到的影響,對比SARS時期與現在中國經濟形勢的不同,進而闡述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現有經濟結構下對我國的實際影響。另外,從現有產業結構特點分析疫情對拉動經濟增長支撐點的影響。最后,基于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一個內生變量,探索有效的對沖政策來減輕它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新冠疫情;產業結構;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4;R181.8?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3-0031-02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大規模的瘟疫都會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性的影響。人類在與病毒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以及預防措施。但是,現代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否能很好抵抗不確定風險仍是一個未知數。2020年3月9日,世界衛生機構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當前新冠肺炎在100多個國家地區蔓延,病例數超10萬人。新冠肺炎可以被定義為全球性大流行病。那么,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實質性影響到底是什么呢?
一、此次疫情與SARS時期異同
2003 年上半年,世界范圍內爆發了SARS疫情。至2003年8月底,全球29個國家累計出現8422名SARS病例,其中死亡916人[1];在國內感染超過5 000名患者,并導致其中34名死亡。
首先,SARS和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具有很強的相似性。SARS的傳播途徑有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路徑也是飛沫傳播。
其次,新冠肺炎的影響比SARS更大。學者研究顯示,SARS 危機的風險鏈過程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高流動性導致危機事件控制難度加大;無癥狀感染者使得易感人群的暴露過程更加危險;導致社會性恐慌,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需要關注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于2019年末,此時社會處于交通更發達的狀態,人口流動性更高,危機事件控制難度更大。在此背景下,疫情一旦爆發對于經濟造成的損害會更加嚴重。
當然,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都屬于需求抑制型災難。任何災難的發生都必然會對經濟總需求發生影響。有學者將其分為兩類,其中會刺激需求的被稱為“需求刺激型災難”,另一類會抑制需求的被稱為“需求抑制型災難”[2]。典型的需求刺激型災難如戰爭、自然災害等,它們往往能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而瘟疫是典型的需求抑制型災難,人們短期內除了對醫藥用品、衛生防護品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以外,還會盡量減少外出以及其他娛樂活動消費。如表1所示,2003年第一季度GDP比上一季度減少了15%;第二季度雖有所增長,仍比第2002年第四季度低。但是與2003年瘟疫不同的是,今年雖爆發大規模瘟疫,但是網絡虛擬平臺可供消費產品比2003年有大范圍增加。比如,手游《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當天的流水為 20 億元左右。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需求缺口,但是很難消除影響。
最后,我們還應該意識到,與2001年相比,中國產業結構有所不同。2003年非典爆發前,我國第二產業占比最高;而現在,我國第三產業的占比最高。也就意味著,一旦旅游業和服務業受到疫情影響,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更大,同時也比2003年更需要有效率的宏觀經濟調控。
二、從現有產業結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實質性影響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產業結構是一個由各個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產業部門構成的多層次經濟體系,是與一定經濟發展程度相順應的社會分工方式的具體表現。
(一)從中國產業結構現狀理解疫情的實質影響
1.第三產業占比逐年攀升,此次疫情對第三產業打擊嚴重。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中顯示,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實現了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報告指出,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3]。通過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需求結構也因此得到改善。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占比逐年攀升,經濟結構正由重化工業和低端產業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
2.各產業部門之間聯系緊密,給予疫情通過產業鏈影響上下游產業的機會。各產業都不是獨立的,都需要其他產業為其提供各種投入作為要素供給,各種產業之間的生產、交換、分配交織在一起,產業之間不僅有產品和服務的關聯,還有就業、技術、價格上的關聯。由于經濟運行的動態性、復雜性、連續性,很難通過簡單的加和形式估算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需求減少不僅會影響產品銷售者,連帶會影響產品供應商、制造商,甚至原料供應商。由于產業部門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服務業必然會波及其他產業,只是這種波及效果會逐漸減弱。
3.隨著產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深入,疫情全球蔓延嚴重影響價值鏈。中國的產業國際化可以理解為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也可以理解為引進外資與對外貿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投入國際垂直分工的下游制造環節,并且逐漸提高開放水平,改善國際分工地位。中國制造依賴全球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度有所下降,世界市場對中國的依賴度有所提高。一旦疫情全球性爆發,對各國產業都有所波及。但這也是中國發展的契機。首先,全球對醫療物資的需求量都很大,中國在控制住疫情后可以加大口罩等疫情物資的生產投入;其次,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更加構筑了全球命運共同體意識。
(二)從第三產業部門特點特點理解疫情影響
1.第三產業附加值來源于流通。有學者將我國第三產業分為兩大部分與四個層次,即流通和服務兩部門,流通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部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和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部門、為社會需要服務部門的四個層次[4]。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基本上是一種服務性產業。這就意味著隔離將對流通部門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害。
2.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數眾多,導致此次疫情波及范圍廣。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末,全國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為21 067.7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4 726.2萬人,增長28.9%。按行業分,從業人員數量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制造業10 471.3萬人,占27.3%;建筑業5 809.1萬人,占15.2%;批發和零售業4 008.5萬人,占10.5%。高度的流動性是第三產業發展的根本,尤其是勞動力的流動性,一旦由疫情隔離導致要素流動性變差,將影響從事第三產業工作的人員收入以及從事相關工作的中小企業資金運行。從事相關生產工作的人員收入減少或降低會進一步導致社會有效需求的減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月份和2月份失業率有所上升,1月份是5.3%,2月份達到了6.2%。
3.第三產業包含大量與科技竟部相關的新興行業,如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科技推廣等。基于互聯網發展一大批新興企業快速成長,使得人們越來越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足不出戶也能購物、聽課、娛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結構的沖擊,我國或可以借此機會結合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發展電商、網購、線上教育等產品。
三、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影響
(一)中小型企業自我革命
首先,企業要認識到此次疫情是自身改革的一個機遇。2003年“非典”期間,線下零售行業慘淡,成就了京東、阿里等一批電商的崛起。2019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20.7%,這說明線上銷售仍具有廣闊的前景,企業可以通過改革自身經營模式,結合新興的大數據技術,進行帶有商業模式整合性質的創新。而經歷此次疫情后,以健康為賣點的營銷也有廣闊的市場,如何提高免疫能力將成為熱點關注對象。企業將醫學科技與產品結合在一起,比如抗菌棉布制作成衣、無接觸式外賣配送。企業通過自我反思、自我革命,找到疫情期間乃至疫情結束后新的發展支撐點,而疫情結束后爆發的消費浪潮將會使企業迎來新的春天。
(二)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相比國外,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醫藥、醫療、醫護類制造業的國際化進程也不斷加快。由于爆發疫情比較早,我國在互聯網醫療、大數據醫療、超市配送到家、互聯網辦公等方面比其他國家更早開始研發,這些都會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提前搶占國際市場。
(三)各省市產業分工更加明確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在疫情期間,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堅持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如何利用好各省資源是新的議題。我們可以通過有重點的扶持不同地區的不同產業來完善國家內部產業鏈,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擴大防風險能力,同時也能夠降低政府支出。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Consensus Document on the Epidemiology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17 Oct 2003[J].
[2]? 王永寧,徐小欽,賀雙瑜.類SARS危機對需求抑制的經濟學分析[J].商業研究,2004,(12):5-8.
[3]? 林火燦.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經濟社會發展成就[J].現代商業銀行,2019,(20):36-40.
[4]? 黨正言 執筆人,自治區黨委政研室 王永平,董繼宏,李強,謝貴杰.積極發展“宅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N].新疆日報(漢),2020-03-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