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瑞
【摘 要】活躍在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群體屢屢參與到網絡輿論事件中。大學生普遍缺乏對媒介信息選擇、解讀、處理和利用的能力,因此,對大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 ?媒介素質
隨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發展,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互動評論的重要平臺。在大規模的網民職業結構中,青年成為主力。網絡是大學生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網絡環境也是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引領社會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對其網絡行為、思想道德以及素質教育變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的現狀
大學生追求個性、情感豐富、興趣廣泛,有強烈的參與感。他們思想單純,容易被情緒左右。大學生普遍具有人云亦云和從眾心理的特點,且情緒不穩、缺乏理性,很容易在輿論環境中造成焦點錯位、激烈偏激等不良輿論現象。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網上公開指責、詆毀的現象,對部分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也給班級和學校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網絡輿論成因探析
1.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雜志社、中國大學生網通過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93.7%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問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對輿論的錯誤導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消極、逆反性格;第二,釋壓、狂歡需求;第三,從眾或標新心理。思想單純、缺乏理性,從而人云亦云、跟風從眾,有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心。也有學生在現實競爭中處于邊緣或不利地位,便轉向網絡虛擬世界,希望得到關注和重視。
2.網絡環境復雜。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學生上網成本。自媒體特別是短視頻平臺的涌現為信息提供了便捷、廣泛的傳播渠道。一些不實信息或剪輯過后的視頻使真相變得撲朔迷離,造成了輿論環境的復雜和失范現象的產生。一些網民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鍵盤俠”主觀、隨意甚至惡意通過激烈的網絡語言,對熱議輿情事件進行負面評價或者道德審判,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3.家庭教育缺失。0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但缺乏獨立能力,有很強的依賴性,容易被情緒或他人左右。一方面,學生遠離父母,奔走異地,部分家長又聽之任之、縱容姑息,使得學生言談舉止放縱。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對學生過度關心和照顧,對學生的要求無不滿足,幫助學生尋找借口,造成低級“錯誤”。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極為重要,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很多學生養成不良習慣,進而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
4.媒介素質教育不足。大學生了解社會、人際交往等基本依賴于大眾傳媒,通過媒介獲取資源、獲得新知。但一些傳播媒介辨別批判能力不高,對信息不能理性、客觀地選擇、分析和利用,容易輕信不實之言、不良信息,錯誤或扭曲理解信息本意。媒介素質理論認為,媒介信息分為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兩個層面,每個人對媒介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差別在于程度的高低。程度高的人可以穿越表象,思考總結信息背后的深層意義。多數大學生基本停留于信息表層,辨別能力和警覺能力低,與其苛求毫無污染的網絡和社會空間,不如幫助學生提升解讀、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質教育。
三、媒介素質教育的策略和途徑
當前,媒介素質教育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跟不上全民媒體時代發展的速度。媒介素質是人們對媒介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解讀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助力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能力。媒介素質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質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1.影視文化滲透。影視文化以豐富的表現手法和有效的傳播手段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文化以影視為載體和媒介,具有直觀立體、生動形象的鮮明特征和廣泛傳播、易被接受的獨特優勢。大學生通過欣賞中外著名影視作品,可開拓視野、擴充知識并從部分影視作品中產生共鳴。筆者曾與學生分享了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的著名丹麥電影《狩獵》。影片講述了一位善良老實的教師盧卡斯被一個小女孩卡拉的謊言毀掉生活的過程。學生觀影后觸動深刻,產生強烈共鳴。課余討論也對輿論有了理性清醒的認識、分析、判斷和總結。由此可見影視文化的感染和教育力量。
2.開設課程教學。可嘗試設置媒介素質教育公共選修課,組織學生參與、制作校園新媒體。在此基礎上,逐步將公共選修課發展成為公共必修課,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建設和資源成果,不斷改進媒介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學生充分掌握媒介理論、媒介業務和媒介法律等相關知識,建設性地利用媒介信息。
3.加強師資培訓。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媒介素質教育涵蓋的層面比較廣泛,這就要求從事媒介素質教育的教師既要有扎實深厚的媒介理論專業基礎,也要掌握教育學的基本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合理有效地進行課程設置。高校應有針對性地引進相關人才,或對本校相關專業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和培養,并充分利用校園新媒體(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為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提供更專業、更有效的服務。
四、結語
在新媒體發展迅速、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有意無意、不可避免地參與到網絡輿論中。大學生往往媒介素質不高,不能理性、客觀地選擇、解讀和利用媒介信息,這就需要重視媒介素質教育,運用影視文化滲透、獨立課程教學、加強師資培訓等方法和途徑,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和綜合素質,擔起建設文明和諧中國的重任。
(作者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田維義.論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J].現代傳播,2004(6)93-96.
[2] 胡海英.“網絡輿論暴力”與高校的傳媒素養教育[J].濰坊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