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
摘? 要:創新在民族進步的過程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家興亡的動力源泉,更是人才培養的必經道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大眾化程度也獲得了一定的提升,因此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培養,往往是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項重要選擇。學校與企業之間加強合作進行人才教育,往往是雙方資源的充分利用,更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開展的系列教學活動,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與基礎。
關鍵詞:企業? 校園? 協同育人? 大學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a)-0147-03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I L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progress, and it is also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opularization degree has also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s often the core content that ADAPTS to the social need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alent education is often the full use of resources of both sides, but also a ser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basis for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Enterprise; Campus;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iversity
1? 校企協同育人的涵義
校企協同育人屬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合,他們充分融合資源、取長補短,展開系統優化,構建深入合作的培養模式,及時整合資源。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對于創新與創業系統的整體與開放程度加以強調,同時要求創新創業教育要素以及教育資源之間進行充分的結合,并不是純粹的加減法,從而產生系統疊加的良好效果。協同育人的過程可以說是高效和企業所進行的緊密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資源聚合的一種重要方式,構建雙方之間的密切合作效益。
2? 如今校企協同育人的困難
近年來,在逐步深入化認知的過程中,我國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協同育人等方面已經獲得了相應的推進,不過同時也有很多的問題存在??傮w來說,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觀念認知、政策影響以及運行過程等方面,而深入分析其原因,往往是政府、企業以及高校之間無法達到有效供給所產生的問題。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如今,雖然國家大力提倡以及鼓勵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然而對于某些地區而言,并沒有推進與此相關的一些政策及法規,作為政府一方,并沒有在全國各地進行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模式的大力推進。而如今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本身存在比較嚴格的規定,企業往往無法有效加入到教育過程中,然而,與之不對應的是其在企業權利以及利益方面并沒有進行充分規定,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薄弱的存在,所以導致學校與企業的發展并沒有得到充分鼓勵。政府作為主導機關,沒有進行充分的統籌與指導工作。而依照國外的系列工作經驗,政府應當通過有關機構的成立進行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有效推進,可以說是作為一項重要保障參與到項目工作當中。我國如今實行的經濟制度是將民營企業作為主體,多項所有制經濟之間所進行的共同發展,而對于不同企業本身而言,不同企業在價值觀、競爭力以及運作模式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區別。而政府對于企業發展的推動往往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在資金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以及工作被動、政策方面沒有穩定性等問題,或者在其他方面沒有辦法與形形勢發展相適應。另外,如今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體制還存在著其他一系列的狀況,政府無法真正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
2.2 校企運行方式不暢通
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制約,比如師資隊伍存在來源單一等問題,以及缺乏實踐能力和考核機制等情況,沒有辦法更好地滿足在學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的期待情況,同時也無法滿足校企合作在師資力量方面所產生的具體要求。高校加入到學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的目的往往是對于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比如綜合素質的提升等,但對于企業而言,往往比較重視的是自身經濟效益的提升,一般情況下學生們的加入可能會成為企業存在的負擔,而并不會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對企業其他人員的正常工作產生影響。
因為合作雙方在學校與企業合作方面還有著認識層面的具體差異,所以校企之間的合作往往只是在高校進行基地建立,或者邀請企業人員參與到學生的實習過程中等一系列的簡單內容。
3? 完善校企協同育人動力機制的實踐探索
現如今,在我國高校以及企業之間進行協同創新的模式當中,組織、戰略以及要素之間的協同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3個方面,其中要素協同是最多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模式依舊處于較為低級的情況當中。所以,應當更好地進行協同模式的開展,從而推進一系列的企業與學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重點。
3.1 協同機制的建設以及模式的演進
在高校與企業協同機制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進行建立的應當是成本意識以及利益分享意識,這對于校企之間的信任增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組織凝聚力得到提升,同時構筑更加和諧與穩定的關系,同時構建效果更加顯著的協作模式。此外,作為學校以及企業之間,則應當重視這類教育過程中的文化建設,使文化之間得以有效協調和交融,從而培育相應的文化模式,構筑相應的動力體系。
3.2 結構優化以及協同建設
在開展創新創業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有效推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作用,同時依照對應的功能需要,進行合理化的結構設置,確保育人機制的有效性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時保障機制的有效運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成立相應的專家委員會,包含了高校、政府以及企業當中的專業人士,針對相關改革內容展開具體的設計,讓創新與創業教育獲得一定的積極意義指導,同時組建將高校作為主要場所,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業學院等內容,負責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日常工作內容。另外,還應當積極地進行資源方面的具體整合,進行創新與創業平臺的建設,同時建立教師實訓平臺等,從而讓教師、學生以及其他各方之間實現有效的合作。在如今的互聯網發展背景之下,更應當進行全面化的創新創業平臺的打造,建立相應的在線課程以及平臺,探索更加有效率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從中便捷地獲取相應的知識,打造對應學習體系。
相對于傳統教學工作而言,創新以及創業教育有比較強的實踐性以及開放性效果,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其不僅僅屬于知識方面的傳授,重點還是在實踐過程中促進學生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作為學校而言,應當更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建設,并且依照學生具體的層次,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相關指導建議和實踐機會,在學生不同的參與階段應當設置不同的難度和挑戰程度。而針對全體學生來說,則應當統一進行實習活動的安排,使其創業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指導教師往往以高校老師作為主要參與方,而企業一些專家則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使學生的創業意識得到有效提高;針對一些有意愿參與創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實習活動的安排,在企業與專家指導過程中,使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針對較少數的存在創業行動的學生們來說,則應當安排其參與到實習活動當中,比如創業孵化基地等,使其創業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
3.3 加強制度建設,創造協同環境
政府應當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的建設工作,提供一系列的保障,并且有效地進行平臺搭建,制定相應的激勵手段,使相關企業與高校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另外,政府本身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政策,讓學校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避免風險的擴大。校企協同育人本身屬于系統性的工程,應當以正確的社會導向作為基礎,促進政府和高校之間的協調工作,全力推進制度建設,高校應當將雙贏作為重點,使學生的服務水平得到提升,使企業積極性得到增強,而作為企業而言,也應當在追求利益之外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從而更好地實現與學校之間的支持關系,實現創新能力的優化配置,讓人才培養獲得相應的幫助。
4? 結語
校企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政府、高校和企業相互協調,整體推進。政府要完善校企協同的相關政策并保證落實到位,高校要以互惠共贏為原則,強化主動服務企業的能力,提升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要承擔為教育服務的社會責任,推動校企之間建立互惠互信、相互支持的關系,實現創新資源與能力的共享與優化配置,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費小燕.基于就業崗位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88-90.
[2] 劉勇.幾類典型中職課程開發方法的比較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1):45-47.
[3] 廖敏.臺灣技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啟示[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20-21.
[4] 姜華,潘援.基于崗位能力分析的中高職“前廳服務與管理”課程教學內容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8(32):88.
[5] 胡禎臻.高校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
[6] 楊瑩.構建長春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7.
[7] 王嵐,許艷麗.智能時代:職業風險與高職教育應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45-55.
[8] 李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一體化團隊建設的連接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