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胡進賢在為學員講解花燈制作
胡進賢,1957年8月出生于北京,中共黨員,家住東城區北新倉胡同。迄今為止,63歲的他參與環保已有15年之久。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胡進賢作為社區主任,一直在帶頭踐行著綠色生活的環保理念,并用自身行動感染著身邊人。
說起做花燈,時間要追溯到2010年。據胡進賢回憶,當時有關部門舉辦街道第一屆元宵花燈展,鼓勵大家用環保材料制作手工品。胡進賢對此非常感興趣,一是可以廢物利用,避免資源浪費,二來自己年輕時期的愿望可以得以實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受傳統教育影響,非常喜歡花燈,但經濟條件有限,買不起現成的,手藝也不行,制作起來很費勁,因此花燈在我心中便成了向往。”
有了這次機會,胡進賢內心的激情被點燃,說干就干,他開始收集各種廢棄的油桶、紙箱、紙板等材料,精心研究、設計花燈造型。但在制作過程中,胡進賢發現效果不太理想,紙板折彎容易斷裂,不易成型;已定型的廢棄油桶難以達到美觀要求,這讓胡進賢心緒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偶然一次,胡進賢看到社區有很多占地、又賣不掉的廢舊宣傳展板時,來了靈感。能否用廢舊宣傳展板為材料制作花燈呢?胡進賢開始對此進行試驗,發現宣傳展板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折彎不易斷裂且易成型,缺點是將部件組裝成型時需用大頭針固定,而展板芯較軟,定型困難。
經過反復的試驗、思考、組裝,最終胡進賢琢磨出將大頭針改為膠帶,在每一塊部件上粘接起來成型,此方法易于操作,解決了骨架不牢固松散不定型的關鍵難題,展板做花燈的試驗得以成功。
在制作材料上,胡進賢認為,展板總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他還要找更多適合的材料以備不時之需。
“記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我值晚班,發現商家燃放煙花時剩下的爆竹盒很漂亮,形態多樣,我靈機一動,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材料。于是,我便用大圓筒形的爆竹盒設計宮燈型花燈,把黨的十八大精神及廉政警語張貼上,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再用小的爆竹盒設計成一串葡萄造型的花燈,非常漂亮,受到了居民的稱贊。”
經過多年的制作,胡進賢積累了不少經驗,在設計、制作、形狀上的創新,讓社區常年堆積的廢舊展板和居民家里擱置的廢舊物品有了一個好去處,減少了環境污染。每逢重要節日,花燈在展示期間烘托了氣氛,引來不少人駐足觀賞,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花燈的基礎形狀外,裝飾花燈也令胡進賢煞費苦心,他說:“既然是環保花燈,從里到外都要以環保為主。”胡進賢利用糕點盒、掛歷、伴手禮的紙袋等,把好看的圖案剪下來貼在花燈外壁上,達到點綴的效果。
談及感悟,胡進賢告訴筆者:“生活中沒有廢品,只要肯觀察,都能成為寶貝。”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形成不了戰斗力。在北京電視臺主持人李向顯“幸福志愿者總隊”的幫助下,2017年7月,成立了“胡大爺燈籠助老志愿服務隊”,在開展“留住傳統留住美”主題手作課堂上,招募了20位左右的中老年人參加。
從講解手工制作、學習環保理念,到了解、熟悉制作花燈工藝流程,胡進賢全部親力親為。
他在制作方面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學員也容不得一絲馬虎。每一名學員在制作過程中的劃樣、裁料、組裝、整理,他都要嚴格把控,不得出現任何漏洞,直至使花燈成為一件美觀的作品。
志愿隊自成立以來,堅持每周一堂課,做出了不少令人稱贊的作品,豐富了中老年人的 日常生活。在課上胡進賢是老師,但在課下,他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花燈為胡進賢的環保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也為更多人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樂趣。胡進賢在促進和諧良好的鄰里關系、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環保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中,一直在履行著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