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反應、最強的聯動、最大的擔當!如果不是因為2020年突襲而來的疫情,中國國有企業的“數字化”,也許不會提前在世人面前光彩綻放。
維護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其實尚在發端中。
大數據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和引領發展的新階段。
隨著數據中心進一步發展,效率低且有可能被虛假信息誤導的電話詢問、填表登記這類傳統方式,我們已經告別了。大數據在疫情溯源和監測、分析疫情走勢、支撐疫情態勢研判和境外疫情輸入等防控部署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通過大數據統計,對返鄉人員的整體分布、身份、身體情況以及出行時間在內的信息進行多方面多維度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關聯挖掘,準確研判疫情傳播規律。特別是在甄別無癥狀感染和復陽患者的特性,及早研判疫情傳播擴散風險等方面,大數據神力大顯。
當時,國網陜西電力利用電力大數據,通過分析居民住宅用電量數據變化規律,按照空置、未外出、潛在外出、外出返回、外出未返回、電量波動較大6種類型建立“住戶流動指數”模型,研判用戶返程、流動情況,為政府和社區疫情防控提供參考。以西安居民客戶“宋某某”為例,該客戶日用電量由前幾天0千瓦時到2月8日突然增加到26千瓦時左右,初步判斷該客戶2月8日返家。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依據供電公司提供的名單,及時上門核實,要求其自覺隔離14天。
中國聯通推出“社區風險預測”“健康U碼”等產品,為公眾防疫、預警、出行、復工等提供便捷可靠的查詢工具。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下,“社區風險預測”能自動定位使用者當前位置,通過疫情公開數據、密切接觸者數據等計算出周邊地區及相鄰小區的風險級別?!敖】礥碼”可以自動識別用戶近期行程、同乘接觸、周邊小區等健康風險,用不同顏色的健康碼標注個人健康風險級別。
此外,疫情防控期間,還有不少企業積極探索大數據在生產、調度中的運用。中國華能上海電商公司通過供應鏈大數據系統+團隊線下搜尋的形式,發現急需物資在天津大邱莊有貨,立即安排專人進行對接,同時通過“能運”和“真好運”兩大智慧物流平臺加快運力資源整合調度。隔天,上海電商公司“義運專車”已將物資從天津大邱莊運往武漢蔡甸建設現場。

包括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疫情新增,大數據更是織起一張大網,聚焦中高風險區域、重點街道的監測。自6月11日起,中國電科以信息化手段進一步織密、升級北京市疫情防控網,為再次進入戰時狀態的北京市疫情防控和保障社會平穩有序運行,持續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疫情防控大數據應急保障團隊一直保持戰斗狀態,及時為北京市發改委提供新發地周邊人口監測分析服務,按需求輸出關聯人員在京分布及京外去向分析報告;為北京市疾控中心制定新發地關聯人員分布、駐留、到訪頻次、來源去向等多套定制化分析服務,協助政府部門及時掌握新發地疫情發展態勢。
可以說大數據監測為新冠疫情防控監測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當然,大數據的亮眼表現并不止于此。近期,我國南方地區連續出現強降雨天氣,造成大規模的洪澇災害。
北斗系統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對可能發生的滑坡、水位暴漲等險情進行預警。中國電科下屬網絡通信子集團自主研發的社會化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由北斗指揮機、北斗車載機、北斗手持機組成,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城市防汛應急提供技術保障,提升防汛效率;特別是在災區內氣象站的氣象觀測數據無法上報、其它公網設施因受災無法通訊時,依然可以通過北斗衛星鏈路實現氣象信息數據的傳輸以及工作人員調度指揮。
在宜昌,三峽大流量下泄持續,長江水位持續高位,防汛形勢嚴峻復雜。由宜昌聯通承建的夷陵“智慧河長”信息平臺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匯聚雪亮工程、智慧環保、河道監測治理等數據,發揮“千里眼”“順風耳”功能,實現內流域河流、湖泊的全天候監控。聯通“智慧河長”應用在防汛抗災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防汛工作筑起一道堅固的數字防線。
疫情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企業難以回避的選項。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表示,擁抱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將助力企業減少甚至化解類似疫情等不可預見的重大事件的影響。

疫情期間,國內多所研究院和企業把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用于疫情分析、識別測溫、病毒檢測、輔助診療等方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人臉識別、智能測溫、智能語音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在抗疫中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一些體積小、重量輕、靈活度高的高科技“小幫手”代替一線人員沖鋒在前。無人機運輸物資因其能夠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接觸、無須考慮地面管制情況等優勢,在疫情期間廣泛使用。
中國電科研發的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可以滿足上百架無人機同時作業,在武漢等全國多個城市開展了貨物運輸、消毒、巡查等作業任務。疫情以來,該系統共計執行任務6000多架次,運輸急需生活和醫療物資1.6萬余公斤,防疫消殺面積16萬余平方米。
在人工運行負荷有限的情況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不僅可以避免交叉感染,還可以保證機器人的大面積噴灑,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人工智能不僅解決了很多問題,更為醫院提供了物資運送以及基礎測試的作用。
“智能機器人在醫院的應用可有效減少人員交叉感染、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平?!敝袊こ淘涸菏苦w賀銓說。
我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發明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航天戰疫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并且已經到了智能巡檢機器人進行關鍵技術驗證的階段。目前,我國航天團隊研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可以達到巡查、問診、陪護、測溫、導診等功能齊全的程度。
這部分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實現在病房內行走,以達到醫院監控病人情況的目的,并且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方便病人大數據的整合。人工智能最大的優點,運行負荷時間長,在疫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樣一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依靠機器人就可以完成對病房的巡邏以及為病人運送物資的作用。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們陸續走出家門。如何快速發現室外人員聚集的異常信息?中國信科聯合中國電信重慶公司發布的5G熱成像無人機防疫方案可以快速精準篩查體溫異常人員,同時進行空中巡查管控。影像和體溫數據實時回傳至云平臺,管理人員隨時隨地都可以查看和管理。
除此之外,傳統制造業面臨復工人數不足、有效生產時間縮減、產能壓縮等多重難題,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推動制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工業APP)、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

通過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實施智能化生產避免人員扎堆。
位于重慶的長安汽車渝北工廠已經恢復生產,不過生產車間里只有零星幾名工人戴著口罩在操作、巡檢。目前生產“主力軍”是流水線上700多臺工業機器人。
長安汽車渝北工廠負責人介紹,該工廠生產自動化率在90%以上,比傳統汽車工廠生產線少了一半多人工,而且運用了工業物聯網平臺,生產線能定時采集制造數據上千萬條,從而對設備運行實時監控預警。
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歷時多年打造的行業首條智能化生產線,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期顯現優勢。在一條能夠兼容18道工序、生產20多種產品的智能生產線上,一名工人可以控制 10臺機器,有效緩解了因為工人復工困難,以及復工后防疫困難帶來的壓力。
剛剛過去的6月,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單月達100.5萬標箱,首次突破百萬標箱關口,創下了廈門港1983年開始集裝箱業務以來的單月最好成績,港口智能化通過遠程操控、無人作業等先進技術,極大緩解了港口疫情防控壓力,為服務全市“六穩”“六保”大局,力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兩鏈”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下一步,隨著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產業的興起,人工智能應用將面向復雜場景、處理復雜問題的復合新階段,應用向多元化發展。分布式計算平臺的廣泛應用,擴大了線上服務的應用范圍。同時,智慧醫療、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產業化的發展,為智能服務帶來新的途徑或新的傳播模式,加快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的融合進程,促進多產業升級。
12小時建成火神山醫院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遠程會診系統,24小時為湖北省防疫指揮部建立臨時辦公系統,48小時完成火神山醫院光網、4G/5G無線網高質量全覆蓋,72小時為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安裝1800部電話并建立信息化系統……此外,14小時建成5G直播系統,實現火神山醫院工程建設實時高清直播,5G技術的成功應用,讓數千萬網民變身“云監工”。
5G網絡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僅可以支持更多數量用戶、擴大網絡覆蓋范圍,使全社會加速邁向物聯網時代,還將形成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
5G在中國正式商用才半年,就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練兵”。遠程醫療會診需要清晰流暢的圖像共享,遠程醫療檢查和手術更是容不得哪怕一秒的滯后和卡頓,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最適合打通這個“生命通道”。
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3家電信央企累計開通5G基站13萬個,全力保障戰“疫”通信需要。在5G這條信息高速路上,全國各地優秀醫療資源為醫院提供了強有力的遠程支撐。

不僅如此,借助5G網絡,各種高科技應用得以實現。比如,中國移動開發的醫療服務機器人、醫療急救車、無人物流車和無人防疫車等5G智能設備,奔赴湖北、浙江、上海等地醫院,服務了全國3900多家醫療機構,支撐了3萬多次遠程醫療會診。
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CT影像大約在300張左右,醫生通過肉眼從中尋找可疑“白點”至少需要5分鐘至15分鐘。借助中國電信開發的“5G人工智能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系統”,CT閱片時間可縮短至1分鐘,并且準確度超過90%。這一系統廣泛部署于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武漢同濟、協和、中南醫院等眾多“一線戰場”,為提高醫療救治效率及水平提供了硬核支撐。
中國聯通還為全國各地的地鐵、火車站、醫院、學校、企業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場所提供“5G+熱成像人體測溫”信息化平臺。該平臺結合生物識別技術、熱成像測溫技術、視頻智能分析及5G等技術手段,能快速識別體溫異常人員,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
不僅是抗疫一線,在各行各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5G也大顯身手。疫情發生以來,3家電信央企提供的在線教育服務累計覆蓋 1.09億用戶;提供的視頻會議、無線對講等辦公服務共覆蓋773.8萬家政企用戶,免費服務時長超過4077.97萬分鐘。中國商飛運用5G技術助力復工復產,建成了全球首個5G全連接工廠,保障大飛機研制生產。
經過此次疫情,我們看到了5G創新應用“初露鋒芒”,智慧生活、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辦公等,5G在部分垂直行業生根發芽。
不過,5G的想象空間絕不僅于此。疫情過后,5G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有望得到深化,應用場景將進一步豐富,加快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向更為“高門檻、重資產”的工業、交通、能源、農業、城市生活等垂直行業延伸。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項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技術,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所發揮的作用,給大眾的印象并沒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所表現的亮眼。但辯證來看,區塊鏈技術短期的要求是幫助建立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的管理平臺,中期要做成政務管理系統平臺,長期要打造的是一個智慧城市平臺。
在最初的抗擊疫情50多天內,區塊鏈行業表現出了比傳統實體行業更強的抗突發風險能力和創新能力。“區塊鏈+政務”“區塊鏈+公益慈善”“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金融”等方面,在此次抗疫中顯現出應有的潛力。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增強了數據的公信力。平臺數據確權后,全程可追溯,為疫情防控提供可信數據化支撐,為政府精準施策提供決策輔助,為各部門的工作考評提供客觀、全面的依據,事后還可由第三方機構用于分析。河北省巨鹿縣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疫情防控大數據管理平臺,數據上傳到平臺后,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網同步、安全加密,極大提高了數據獲得效率和安全性。
上海臨汾街道使用的“智慧臨小二”平臺運用于20個社區,服務2萬多人次,涉及688個商戶,3000人以上的復工人員。該平臺具有口罩預約、回滬登記、健康打卡、訪客登記、社區關愛5大功能。在平臺上線5分鐘內1200戶家庭實現線上預約購買口罩,減少社區居民因排隊購買、領取口罩造成的交叉感染風險。并將各類零散數據整合后形成“大數據”居委會可以關注到節后未返程的家庭,制定人員排查方案,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且,數據上鏈后,能夠清晰顯示行為軌跡,大量數據累計后可顯示疫情前后變化。
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公益慈善”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領域。公益捐贈的核心是公開和透明化運作。從捐贈到用款的全過程,流程長、涉及面廣、參與方多,傳統上單純依靠公益組織全程操作,不僅要高效完成捐贈活動,而且要承擔繁重的信息公開工作。在疫情期間,突發性的工作量暴漲,使公益組織人力和和各方面資源難以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對此,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公益共享賬本,將公益捐贈全流程協作上鏈,不僅可以有效幫助公益組織解決信息公開可信問題,而且可以使各方在一個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共同參與完成,極大緩解公益組織在資金和物品操作管理上的壓力。
目前,在該領域的區塊鏈應用也已經有一系列實際的案例。例如,支付寶的“防疫物資信息服務平臺”、中國雄安集團、趣鏈科技發起的“區塊鏈慈善捐贈管理溯源平臺”、復雜美推出的“33區塊鏈慈善平臺”、眾邦銀行、金山云發起的“應急物資管理系統”等一批新興的“區塊鏈+公益捐贈”公益平臺的快速應用,實現了平臺捐贈數據信息的公開透明。
3月,央行發布了金融行業《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標準,該標準是國內甚至是國際金融業的第一個區塊鏈規范,預示著區塊鏈日益成為數字時代核心技術之一,區塊鏈在金融行業進一步規范、全面、真正增厚價值的應用產生奠基式的作用。
在《規范》推出后,金融區塊鏈在架構設計、模塊功能、軟件接口等各方面都有了參考基準,而這一基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另外,2月上旬,北京市正式上線了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債權債務平臺,提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賬款確權證明,并支持中小微企業獲得確權證明后在線發起融資需求。除此之外,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紛紛開展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將核心企業與鏈條上供應商的合同全程上鏈,有效解決了企業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問題,從而將企業大量難以盤活的應收賬款改造成區塊鏈應收款,實現了線上化的高效融資。
疫情下,公眾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疫情防控上,忽略了線上醫療在疫情中的突飛猛進。
疫情帶來的隔離,使得很多原來根本沒時間和精力考慮在線診療、在線掛號的醫院和醫生,以及原來一直依賴傳統實體渠道尋醫問藥的患者,都轉到了互聯網上。各大互聯網醫療平臺,紛紛推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咨詢服務,有的還利用AI技術第一時間推出了疫情自助篩查系統。
政府部門也開始助推。例如1月26日,山東省衛健委公布48家開通線上發熱門診醫療機構名單,江蘇省衛健委推出“江蘇健康通”,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統一入口。只要進行實名注冊后,搜索相應醫院,即可通過圖文問診或視頻問診的方式對醫生發起在線咨詢,享受與發熱門診同等的診療咨詢服務,根據醫生的問診建議,再采取進一步的應對。
這些基于互聯網的互動,讓醫患都有了全新的體驗。中國醫藥信息學會電子病歷委員會主任陳金雄說:“利用在線支付和掛號功能,病人可直接通過互聯網掛號。病人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和醫生聯系入院,不用通過住院處而直接進入病房。因此互聯網進一步應用將會削弱醫院的掛號室和住院處的作用。醫生和病人還可以直接登錄醫院的信息系統來調閱醫囑和病歷,這樣醫生哪怕出去開會也可以直接給病人下醫囑。”
不僅看病可以“云”上,為避免復工后人員聚集,“云復工”模式成為當下很多企業的普遍做法。為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各地均鼓勵企業采取線上辦公、彈性辦公、網絡辦公等新模式。
日前,工信部發布通知,要求組織開展線上培訓,為中小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管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云服務正成為主要方式。
江蘇通過開通遠程座席、來電名片、云視訊等新型增值電信業務,幫助企業“輕裝上陣”加快復工;福建通過推廣云空間、云辦公等滿足中小企業遠程辦公的需求;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組織運營企業開通調測5G物聯網業務,實現醫院內及跨院設備間的高清互聯。相關部門和地方積極推動企業上云,為復工復產提供支撐。
3月10日上午,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進行了一場特別的命名交船儀式。在船東駐廠監造師、ABS驗船師和船員等的共同見證下,受船東委托,中遠海運重工“三八紅旗手”、南通中遠海運川崎人事部部長羅梅女士作為新船教母為之命名并開啟香檳。隨后,該公司第一時間將相關視頻和照片發給船東。
這艘名為“MarketCooper”號輪的6.1萬噸級散貨船在疫情的嚴峻形勢下,克服人員不足、外地服務工程師無法抵通、物流不便等諸多困難,及時完成了云交付,獲得船東的高度認可。
沒有手握手寒暄、面對面交談,取而代之的是屏對屏溝通、線連線交流。作為國機集團會展平臺、中國會展界年度展覽規模最大的中央企業,中機國際日前正式上線“國機云展覽”平臺。該平臺整合了各類數字化招商資源,可實現展商和客戶的精準匹配,搭建起集咨詢、展示、商洽、撮合成交為一體的綜合會展服務平臺,將各種會展搬到了“云上”。
此次抗擊疫情和后續復工復產,云計算所發揮的作用僅僅是小試牛刀,不過已經讓人們初窺到它的美妙。在疫情陰霾全面散去之后,基于云計算的新型基建將大放光彩,一個更智能、更高效、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