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爆發以來,防控、生產“兩手抓、兩不誤”,是企業面臨的艱巨任務。
首先,是以員工為中心,啟動遠程協同辦公模式;其次,是以客戶為中心,開展數字化營銷,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至最低;第三,是抓成本管理,把該降的成本降到最低。
“兩中心一成本”成為企業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的關注焦點和主要活動。
面對疫情,企業密集開啟云辦公、云招聘、云采購等臨時應變做法,以提升復工復產效率,但實施起來并不十分順利。
有的員工在家辦公時,出現了視頻軟件并發量不足、帶寬不夠、文檔無法在線協同等問題;有的企業開展市場推廣時,不能像互聯網企業那樣實現精準定位和觸達目標客戶,線上線下無法打通,銷售過程跟蹤和預測困難;由于缺少大數據分析支撐,在“降成本”上,很多企業無法精準定位,只能采取簡單粗暴的砍業務、砍費用等手段;對于智能化水平較低的工廠,因工人無法返崗,復工之路挑戰重重……歸根結底,還是企業數字化能力支撐不足。
企業數字化能力的構建,涉及到企業的組織架構、經營模式等多方面調整,不是領導一句話,下面照辦就可以的。打造企業數字化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應用、大數據分析等。相對于計算、存儲、網絡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基礎設施涵蓋了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IT技術能力,通過平臺化將這些能力進行泛在供給;智能化應用運行于數字化基礎設施之上,通過以智能云ERP為核心的數字化應用形成流程化管理手段,保障戰略的有序執行;進而實現規模化洞察與智能決策,以及移動協同。
疫情后,加快向感知型、敏捷型組織轉型,夯實數字化基礎支撐,提升企業數字化核心能力,將是企業應對不確定、動態環境的必然選擇。
圍繞“兩中心一成本”,疫情中眾多企業紛紛加入“非接觸經濟”,為了更好地賦能員工、提升客戶體驗、降低成本,數字化能力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各類云端數字化工具瞬間需求爆發。
圍繞員工。如遠程協同辦公、在線考勤、在線招聘等,以員工為中心,實時精準地掌握員工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工作狀況。數字化手段既要實現員工招聘、入職、培訓、辦公等業務流程的在線重構,也能夠滿足疫情影響下員工班車出行、工作餐預定等臨時業務流程的創建,通過以人為本的數字化應用實現員工無憂工作。
以浪潮為例,借助“云+”協同工作平臺,通過員工每日信息報備實現疫情防控,利用視頻會議等功能實現日常工作線上推進,減少聚集和面對面交流;同時,借助HCM Cloud智慧招聘云,面向全國60多所院校啟動春季校園在線招聘,吸引7萬多名大學生在線參加,接受簡歷超4.5萬份。
圍繞客戶。如數字化營銷、在線服務、電子商務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多接觸點洞察獲取新客戶,留住老客戶。提高客戶體驗,以客戶為中心,進行業務模式轉型,開辟新的業務流,增加收入是硬道理。
圍繞企業運營。如財務共享、電子采購、物流和供應鏈、智能制造等,通過數字化工具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國內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企業畢竟有限,而毛巾擠出水來的企業有很多,成本管理是生存和發展的硬功夫。在開源受阻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把該降的成本降到最低,成了企業運營的一大重點。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研究數據表明,受疫情影響,近67%的企業半年內將出現資金困難,同時近45%的企業會選擇降低成本進行自救。當然,極限降本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制造企業,更應重視基礎管理,以價值為導向,充分利用管理會計工具,加強數據、計算能力、模型、算法各方面的能力,實現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
疫情加速了企業上云用云和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數字化技術正重構組織和流程,簡化作業環節,提高效率,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工作模式都將轉變,企業將加快線下到線上的布局,開展無接觸/低接觸工作模式,推動業務連續性管理,更加重視網絡化協同和智能制造。
在家辦公、“共享員工”,從過去的“現場可見”到“非現場、非接觸、以任務和項目為對象”,從多年的KPI轉到OKR的使用,這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數字化營銷、電子商務、消費和服務的線上化,則要求企業必須加快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化營銷和運營體系,培養或者尋找有數字化思維的人才隊伍,多觸點獲客、提高客戶體驗,通過在線服務留住并取悅老客戶。
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數字化企業,終究都要回歸商業本質——開源節流、控制風險、創造價值,這就要求企業加速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機器人等數字化技術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推動IoT改進傳統的作業成本(ABC)等管理創新,實現管理精細化,進而推動考核激勵的精準化、個性化,釋放員工創造力,最大限度的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尤其對于制造業,勞動力的不足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是近年來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原動力之一。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越高的工廠,復工的進度和復工效率越高。以在2月2日提前復工的浪潮智能工廠為例,在疫情最緊張的春節假期,僅用1晚準備,就實現浪潮服務器生產緊急復工,保質保量完成了疫情所需設備的緊急生產,如果是傳統工廠,不可能第二天開工。而且復工之初產能利用率已達到80%,并且與傳統工廠相比,智能工廠用工人數至少下降一半,生產效率卻能提高2.5到3倍。
疫情的沖擊終將結束,但是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疫情期間,企業對數字化工具產生的爆發式需求和由此形成的使用習慣、工作模式、數字化覺醒,疫情之后將繼續和深化。疫情導致的一些企業收入驟減和現金流危機,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轉“危”為“機”。
王興山,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專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歷,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科技部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財政部管理會計咨詢專家,北亞管理會計領袖智庫成員,浪潮集團執行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