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貢麗斐

“從小玩在地頭、長在田野”,對于常州市常洛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談劍波來說,回報這一方桑梓是他和土地的“約定”。
2011年,大學畢業后,談劍波毅然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鄉接手從爺爺輩就開始做的果品種植。3600個日日夜夜,他從一個對種植技術一知半解的門外漢,成長為精通林果種植、苗木選育、技術服務的省“三帶”能手,帶領300余戶農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談劍波的父親是一名農業技術人員,也是省第一批“三帶”能手,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成立了常洛果品。創業頭兩年,由于果品種植知識儲備嚴重不足,談劍波深入田間課堂、大棚課堂、庫房課堂,親眼看、親手摸、親身學。漸漸地,“特色果品科技生態示范園”初具規模,合作社獲得政府扶持資金150多萬元,投身農業有了“底氣”、扎根鄉村也有了“定力”。
當好“新農人”,要靠勤勞,更要靠科技、靠拳頭產品。10年來,談劍波堅定發展“智慧農業”,走進大院大所50余次,拜訪專家90余人,與浙江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建立起緊密的技術協作關系;引進紅陽獼猴桃、日本紅美人柑橘、新疆哈密瓜等優特新品種,投資近70萬元引進一系列現代化農業設備,“物聯網”“大數據”逐漸實現“精準把控”。
每年投資近20萬元用于社員和農戶培訓、自掏腰包帶領社員前往云南和貴州等地取經學習……經營企業之余,他主動承擔起“科技培訓員”的角色,把有意愿的農戶吸納為合作社社員,建立起“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良性運作機制。近年來,在他的帶動下,全鎮800多農戶、2000多畝田地實施了科學規范種植,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