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些年來,基層治理日益凸顯出一大問題,無論上級還是基層,都陷入了“花錢辦事”的陷阱中不可自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解了基層治理的自主性,不少基層政府成了“二傳手”。其主要工作從過去的統籌資源,通過群眾工作開展基層治理,變為向上申請項目資金。二是養成了基層對上不對下的工作作風。由于基層喪失了自主性,基層治理的動力機制主要源自上級的正向和負向激勵。因此,基層治理慢慢懸浮于基層社會中,無法及時主動地回應基層需求。三是養成了基層“等靠要”的治理邏輯。不少基層政府、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群眾,都在無形中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群眾有問題,習慣于找基層組織和政府解決;基層組織和政府有難題,也習慣于向上級反映。于是乎,基層治理在“等靠要”的循環中弱化了治理能力。
公共服務的資金來自上級,受益者是群眾,基層容易形成一個誤解:既花了國家的錢,又服務了百姓,何樂而不為?因此,一旦有公共服務項目,基層都以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去爭取,并未去細想爭取來了以后,如何用好這些項目?;鶎又卫硪踩菀紫萑氚k代替的工作方法。
近些年,基層治理出現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傾向,就是不斷強調政府的責任,簡單地將基層事務納入政務范圍,并通過網格化管理、市長熱線等技術平臺,迫使基層“接訴即辦”。結果,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是提升了,但公共治理水平往往降低了。群眾哪怕有一丁點兒“小事”,首先考慮到的不是自我解決,或通過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而是要求基層政府處理。因此,只要政府“花錢辦事”的邏輯沒有改變,治理成本就只可能上升,不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