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委組織部
近年來,張家港市突破傳統基層黨建工作模式,積極探索開放式黨建新路徑,圍繞中心工作布局基層黨建工作,整合板塊部門資源、搭建“紅堡”先鋒陣地平臺,助推張家港開放式發展再上新臺階。

“簽約即掛牌、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近日,張家港市冶金工業園規劃建設局黨支部與張家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機關第三支部、“項目金服”支部三方簽署黨建結對共建協議,組成“三即提速”黨建聯合體,土地整理提前干、項目預審上門辦、項目建設全程跟,打造無縫銜接的審批服務供應鏈。
以黨建共建為紐帶,板塊部門聚合力,按下項目提速快進鍵,正是張家港突破傳統基層黨建工作模式,以開放式黨建賦能開放式發展的一個縮影。
面對新時代“三超一爭”的時代之問,踏著“開放再出發”的時代節拍,張家港再次展示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打破基層黨建條塊分割的僵局和各自為政的困局,以高度開放的理念構建了更加精簡、扁平、彈性、高效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區域統籌、共建共享”具有張家港特色的開放式黨建新路徑。
江水搖蕩綠影、護坡綠草如蓋、防護林郁郁蔥蔥……走進“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一片綠意盎然。曾經,它是張家港以港興市戰略的“起錨地”;如今,它是張家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建設生態長江的“新航標”。
2019年下半年,張家港投資37.6億元啟動實施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將占張家港灣四分之三的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構筑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把張家港灣真正打造成為記得住鄉愁、看得到長江的江海交匯、生態修復“第一灣”。
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張家港將“張家港灣”黨建綜合體項目列為市委書記包掛項目,一把手親自督戰,從全局高度整體謀劃江灣建設;發改、水務、住建等多部門和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德積辦事處先后成立11個行動支部,組成“行動支部大聯盟”,同向發力,以日保周,以周保月,推動江灣建設駛入快車道。
1個月,完成臨江養殖戶全面清理;2個月,完成10萬平方米臨江違章搭建整治;4個月,完成985戶沿江農戶房屋立面見新、33條河道水系清理疏通、2300多戶農戶環境整治和1184戶獨立式截污納管……這份“硬核”治污時間表的背后,是金港鎮德積辦事處“江畔鋒來”支部全體黨員“5+2”“白+黑”,用鐵腳板跑出來的加速度。
為了把疫情對張家港灣建設的影響降到最低,該市住建局“虹筑先鋒”支部黨員沖鋒在前,帶領近300名工人晝夜奮戰,僅用一個月就增植綠化6800余株,占整個張家港灣綠化任務的70%。該市水務局“紅蜂”“綠舟”“江堤建設”三個行動支部,協同發力,加班加點搶抓工期,創新思路改進施工工藝,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硬是把一年的工程量壓縮在8個月內完成。
基層黨組織組織能力強不強,抓重大任務落實是試金石,也是磨刀石。今年,該市緊扣張家港灣建設、高鐵新城建設等中心工作,同步實施“張家港灣綜合體”“高鐵引擎大聯盟”等年度十大黨建項目,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重要發力點,把行動支部建在項目上,把黨的建設貫穿于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將黨建和業務工作放在一個“棋盤”中統籌布局、一同謀劃,形成了“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良性互動。
“開放式黨建的核心就是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聚合、工作融合。以‘行動支部’凝聚黨群力量,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真正把開放式黨建的理念轉化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張家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志明說。

機關黨建暖心“十招”服務企業“不斷檔”、“1+7+N”構筑惠企助企“軍師聯盟”,市鎮兩級聯動搭建黨建服務新平臺。5月20日,該市“黨建暖心·紅堡惠企”行動啟動,三大品牌黨建服務項目同步推出,用實際行動向港城企業家真情“告白”。
推進開放式黨建模式,著眼點在全局、落腳處在發展。在張家港,民營企業經濟總量占比較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為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該市深化市級機關黨組織和民營企業結對共建,精準定制了每年企業走訪至少兩次、政策指導至少一次、解決困難至少一個、幫扶職工至少一名等暖心“十招”,通過點對點跟進、面對面溝通、實打實服務,為企業“補元增氣”,確保企業服務“不間斷”。
同時,該市充分發揮“紅堡”先鋒陣地的“全覆蓋+零距離”服務優勢,創新架構了“1+7+N”暖心惠企黨建大聯盟。以市級黨建大聯盟為平臺,由市委組織部、金融辦、司法局等7家單位牽頭,聯合醫院、銀行、律師事務所等多家專業社會組織的力量,共同組建黨群聯企、金融惠企、法律援企等7個黨建聯盟,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方位”配套服務。
市委組織部牽頭打造“紅堡超市”惠企服務平臺,把黨建陣地從線下實體延展到線上指尖,整合74家機關、企業、高校院所、社會中介機構等各方黨組織力量,梳理提供161項暖心惠企服務舉措,實行線上點單預約、線下服務上門,為企業提供“一目了然”的服務信息、“一鍵響應”的反饋機制,打通黨建惠企的“最后一公里”。該市科技局、司法局聯合實施“金牌律師走進科創園區”黨建服務項目,14家律所的40名金牌律師與10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業園結對共建,以需求為導向,每月開展一次“專家義診”,為園區企業職工提供“面對面”“一對一”的專業化法律服務。
張家港保稅區(金港鎮)建起“親清話坊”,讓區鎮機關局室黨組織“一把手”和企業負責人集中面對面交流,一對一答復,形成政企互動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已幫助企業解決項目審批、員工招聘、廠房擴建等60余個問題。一家民營企業負責人表示,“部門一把手與企業面對面交流,很多問題當場就給答復。需要多部門協調解決的,也不用幾個部門來回跑,現場就能會商方案。這種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我們很受用,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近日,張家港市物業服務行業黨委正式成立,首批21個小區有了“紅堡管家”,將黨建工作融入物業管理,成為該市助推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又一創新之舉。
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紅堡管家”涵蓋網格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通過搭建平臺、統籌力量、整合資源,著力破解物業管理難題,構建黨建引領、多方聯動的物業黨建運行機制,為“港城治理升級版”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紅堡管家”還主動融入文明城市創建、垃圾分類等中心工作,積極參與“健身路徑”等其他民生實事項目,進一步凸顯物業黨建的服務優勢和治理成效。

“推進物業黨建,要從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做起,以項目為載體推進黨建服務,把黨的服務做細、做實。”張家港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黨建只有接準“地氣”,才能“頂天立地”。近年來,該市全面實施黨建網格與綜治、民政、安監等網格多網融合、一網聯動,建立1300多個網格支部,形成“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埭組(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配套建立網格活力指數、星級網格考評、黨員中心戶等機制,借助網格化“大數據”指揮平臺,以“定格、定員、定責、定點”的形式實現精細化服務管理,形成“支部建在網格、力量下沉一線、黨員直聯群眾”的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新模式;按照“一室多用、集中服務、共建共享”原則,利用村(社區)公共用房、閑置農房、農業產業基地、村(居)民活動室等現有陣地,打造了黨群睦鄰坊、民生茶館、江畔紅廬、偶俚鄉鄰、埭上老家等各具特色的網格先鋒驛站,把陣地建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將服務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針對基層需求多元、資源分散的難點,該市還將眾籌理念運用到社區黨建服務上來,社區基層黨組織搭建眾籌平臺,依托黨建為民服務項目和“民生微實事”平臺,吸引各類非公企業、第三方社會組織、駐區共建單位共同參與社區為民服務,通過黨建力量有效調動各類社會資源,每年解決社區層面的民生問題超600個,5萬余名黨員群眾直接受益,用服務“最走心”換來黨員群眾“最舒心”,繪出最美“紅色風景”。
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說:“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開放式黨建正是把凝聚群眾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把群眾請進身邊的組織、讓黨員走到群眾的身邊,在社會治理當中下好‘繡花功夫’,用‘枝葉關情’解民生疾苦,讓群眾共享基層黨建的工作成果,以直抵心坎的方式引導群眾更加了解黨、感知黨、擁護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