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木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它的藝術文化和其他雕塑藝術文化一樣,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木雕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反映,具有地方特色。其中徽派木雕屬于中國民間木雕史上的最有影響力的流派之一,在文化傳承、創意產業開發和非遺保護中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木雕;藝術性;傳承性
[中圖分類號] J322? ?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0)2-0052-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謝潤華.淺談徽州木雕的藝術文化及傳承[J].天工,2020(2):52-53.
徽州木雕是指古徽州的一府六縣的木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民間傳統雕刻藝術之一,與徽州的石雕、磚雕統稱為徽州三雕。因為徽州山區出產木材,徽州的建筑物多以磚木石結構建造,特別是木材構造的居多。所以,淳樸、勤勞、勇敢的徽州木雕匠人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把木雕技藝用于建筑物和家具的裝飾上。來到徽州,看著一幢幢廟宇、古祠、古民居或者是牌坊等,仿佛置身于“山川自古多奇氣,故留佳景畫中詩”的夢境。
一、徽州木雕的歷史文化淵源
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到了秦漢兩代木雕工藝已經成型,雕刻、繪畫技藝栩栩如生。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唐代,由于受佛教的影響,木雕佛像成為當時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杰作。明清時代,木雕題材眾多,深受人們的喜愛。
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藝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特點,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
木雕種類復雜紛繁,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幾大流派,各大流派的工藝風格各有特色。理論界流行說徽州木雕是東陽木雕的一個分支,因為東陽木雕誕生于宋代的浙江東陽,所以說徽州木雕源于宋代。
到了明代初年,徽州木雕已成雛形,風格拙樸粗獷,以平面淺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崛起,經濟實力增強,他們發家致富后衣錦還鄉,在家鄉置良田、造豪宅,以木雕技藝雕梁畫棟進行內部裝修,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藝術裝飾風尚。雖然徽商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各種地方風俗、文化思想不同,但影響他們最重要的是儒學思想。他們尊崇儒學,強調倫理,為了在精神和道德上不斷提升自己,并且為了教育后代,徽州人常常選用儒學道理的傳說與故事作為木雕的題材,并使其成為具有鮮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徽州木雕藝術。
二、徽州木雕的藝術特色
徽州木雕以其獨特的建筑空間和雕刻裝飾展現著藝術魅力。它的題材內容具有傳統文化色彩,除了真實地反映男耕女織、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還涉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等內容,表現手法精湛寓意深刻,贏得世人矚目。徽州木雕不僅體現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偉大,也顯示出了建筑與雕刻裝飾藝術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徽州木雕繪畫性很強,以實用性為主,注重視覺觀賞性。建筑雕刻裝飾從結構上重視牢固與美學協調統一,在處理雕刻時講究分寸,把握整體效果,形象色彩自然得體。根據畫面設計,采用多種雕刻技法,層次深淺不一,對人物和環境的表現手法簡練,常使用象征和夸張的手法,為突出重要部位,往往出現人大于房屋、大于山,甚至一間屋子只刻一兩個人就把整個房屋占滿了。徽州木雕在安裝上也很注重視角,徽州古民居是內向結構,四周的欄板是木雕裝飾濃墨重彩的部分。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徽州木雕以其鮮明獨特的漢風唐韻,大膽的構圖布局,巧妙的光影設計,豐富的藝術語言,優美的裝飾效果,以及多元化的雕刻工藝,在建筑和家具擺件上一覽無余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由此可見,徽州人民的智慧與建筑上的雕刻技藝不得不令人感嘆和信服。
三、徽州木雕的傳承與存在價值
徽州木雕是一項珍貴的具有物質、非物質雙重屬性的文化遺產,從其木質文物的角度而言,徽州木雕類文物是一類珍貴的文物,同時凝聚了儒家、道家諸多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的社會變遷、歷史風貌。從其工藝而言,徽州木雕工藝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與藝術觀賞性,同時也展現了徽州木雕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水平。
對徽州木雕類文物保護及工藝傳承現狀的調查,將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徽州木雕類文物保護及工藝傳承的現狀。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手工藝面臨瀕危狀態,許多文化形式都漸漸地消失。在當今市場利益的誘惑下,部分徽州木雕工匠也逐漸放棄精雕細琢的純手工雕刻技藝,改用機械化生產模式,有的甚至無原則地模仿其他地區的木雕工藝,使徽州木雕工藝逐漸失去原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所以傳統木雕工藝是急需搶救和保護的。
徽州木雕之所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因為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作為傳統文化背景下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載著民眾賴以生存的經濟與文化需求,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社會價值,是物質與非物質雙重屬性的文化遺產。徽州木雕藝術高雅、數量豐富,主要用于屋宇裝飾,是我國民間木雕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流派之一。作為徽州木雕非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徽州木雕的傳統雕刻技藝傳承和發揚的同時,力求創新和發展,從而使其口口相傳、代代傳承,永不凋落。
參考文獻:
[1]劉慶貴.淺析區域性木雕的文化內涵[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9):8.
[2]齊宛苑,楊艷紅.徽州木雕藝術和諧價值觀的探索與傳承[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79-382.
[3]雷若欣,朱定秀.淺析徽州木雕技藝的生產性保護策略[J].唐山學院學報,2014(5):69-72.
[作者簡介]
謝潤華,現為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發展保護促進會會員,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山市祁韻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特聘高級技師。1992年初中畢業,受著名畫家馬頌良、葉育生老師啟蒙學習徽派竹木雕刻。1996年跟隨浙江佛像雕刻師裘仙杰學習佛像雕刻和圓雕技藝,學習期間曾多次得到浙江佛像雕刻大師、仿古花轎雕刻技藝傳承人陳賢高的指點。2001年師從省級非遺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方如金進一步學習徽雕技藝。2015年西遞“黟縣首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作品《五龍觀音》榮獲三等獎,黟縣第二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木雕作品《蓮花觀音》榮獲二等獎。2019年5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木藝研修班進修。2019年11月參加原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作“故宮文化融入當代生活——以故宮博物院文創為例”專題培訓。2019年12月作品《劉海戲金蟾》獲安徽省第九屆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徽工獎”銀獎。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