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蔚為大觀的中國傳統戲曲是世情與俗趣的寫意性美學表達,綿延千年至今葆有活力。在數字信息時代,戲曲文化主動尋求科技載體寄托自己的“形與神”。數字技術以優秀的視覺效果、完善的交互性、資源共享性等優勢順應時代潮流,為戲曲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平臺。計算機技術賦能傳統戲曲創新發展需要實現系統搭建、系統實施和系統生態化三個基本路徑。戲曲數字化并非改變戲曲本質,而是“移步不換形”保留戲曲藝術精髓;但計算機技術只是媒介,在新時代需求、新文化理念、新多元視閾下找到平衡點,才是戲曲數字化創新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 計算機;戲曲;數字化;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國粹,顯露出獨特審美價值和文化氣度,戲曲聲腔、身段、舞臺集中體現了戲曲藝術的特質和內容。戲曲聲腔蘊含真摯含蓄的民族性格,戲曲身段注重情與意的發生,戲曲舞臺是烘托戲曲表演的“綠葉”。但戲曲演員表演、演出效果是一種虛擬標準,在觀眾心中很難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的共識。伴隨科技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戲曲數字化已成為可能,改善傳統戲曲發展方式是戲曲藝術擁抱計算機技術的必然之舉。
一、戲曲數字化技術特征
戲曲數字化,是將戲曲妝容服飾、身段表演、舞臺劇目、戲曲文獻等,轉變為可度量數據信息,在計算機中建立起相關信息模型,借助數字技術存儲、加工、傳播。
(一)戲曲信息存儲的多樣性
戲曲文化因流動性和活態性不易存儲。古往今來,戲曲傳承依靠“師徒傳承”與戲曲文獻。傳統戲曲文獻是把具有保存和研究價值的戲曲知識記錄下來所形成的一種文獻,以紙質書籍為主。紙質書籍易腐蝕、損壞;相較之下,戲曲資源庫存儲戲曲資源永久,涵蓋內容廣泛,收錄作品種類豐富。目前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的資料目錄,各地按地域、劇種已搭建“安徽戲曲平臺”“陜西戲曲網”“昆曲網”“京劇藝術網”等網站,并與國家平臺銜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戲曲脈絡。戲曲資源庫可細分為戲曲音樂庫、演出視頻庫、身段動作庫、文化空間庫、演出習俗資料庫等分庫,從宏觀、微觀、三維等全方位記錄戲曲的數字信息,具備多維度檢索和下載功能,有助于分析統計現有戲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價值。
(二)戲曲造型技術的前瞻性
計算機可以識別出戲曲身段、妝容服飾(圖1),并勾勒戲曲表演舞臺,例如Autodesk Maya軟件。Maya中動作捕捉系統將演員所有動作捕捉到計算機中,為模型骨架建立、身段糾正、節目編排等提供動作數據(圖2)。動作捕捉系統通過對專業戲曲人員動作跟蹤和捕捉,實時記錄表演者的肢體動作甚至眼神、眉宇及口形變化。老一輩戲曲表演藝術家的唱腔、身段、表演以及不同地方劇種的方言土語、伴奏樂器、民間風格等一系列戲曲元素,都可以放在動作捕捉儀(motion capture)和多媒體攝像機中進行數字化記錄和保存。[1]17借助該系統,技術人員可搭建一個三維虛擬戲曲舞臺。與二維圖紙舞臺不同,三維舞臺各個角度都可展示給觀眾,給觀眾不同視覺享受。三維舞臺渲染表演氣氛,美化舞臺背景,通過現場效果實現戲曲節目優化,甚至可以通過光影互動調整演員妝容、舞臺氛圍,讓演出環境與演員水乳交融。
(三)戲曲傳播搬演的時代性
數字技術發展促進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報刊媒體、網絡媒體、廣電媒體現已滲透人民生活。媒體融合的開放平臺給戲曲傳播傳承方式帶來質的變化,“戲曲+互聯網”“戲曲+電影”和“戲曲+電視”成為當代戲曲傳播的主要形式。近年“嗶哩嗶哩”等彈幕網站的興起,戲曲愛好者將戲曲作品按種類、流派、角色分類整合上傳到網站中,其中京劇《鎖麟囊》《貴妃醉酒》、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孽海記·思凡》、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受大眾喜愛,播放量上百萬,彈幕達數萬條。抖音等短視頻app實現了從圖文到影像全方位覆蓋,戲曲傳播技術門檻降低,用戶不再局限于點贊轉發作品,而是積極參與視頻創作。[2]88自媒體用戶結合現代表演技術改善傳統戲曲藝術手法,使得戲曲的呈現更加活靈活現。廣電媒體傳播戲曲,如20世紀拍攝的戲曲電影《紅樓夢》《女駙馬》《花為媒》,突破了傳統戲曲舞臺表演的束縛,變革了戲曲傳播效益;電影的成功輸出促進了戲曲傳播,這些經典戲曲電影至今仍活躍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在交互式平臺上,人民不受時代、地域限制獲取戲曲訊息,自己也可參與到戲曲創作、傳承中來,補充延伸戲曲內容,促進戲曲教育傳播,擴展戲曲搬演平臺,促進傳統戲曲的良性傳承與發展。
二、戲曲數字化路徑選擇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在我國戲曲領域研究已進入良性軌道,2015年酷狗音樂聯合國內專業院團開始“傳統地方戲曲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傳播”工程。[3]文化部在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進行了全國地方劇種普查工作,工作期間建立了“全國地方劇種普查”平臺;2016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聯合開展周期為5年的京劇“音像”工程。[4]
(一)建立傳統戲曲資源庫
2017年末,文化部向社會公開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普查中共有348個劇種,參加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0278個。[5]中國傳統戲曲曲目多樣,劇種種類繁多,建立戲曲資源庫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等問題,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等高科技方式,對中國戲曲文化進行系統整理記錄,分類建立檔案和數據庫。[6]168建立如此龐大數據庫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戲曲傳承的獨特性,當代一些秉持傳統理念戲曲傳承人,并不愿意將完整曲目貢獻給社會。古代曲譜被私人珍藏,現代戲曲愛好者也不例外。但傳統紙質戲曲記錄方式,隨著年代的日益久遠,或多或少受到損壞;數字化技術的兼容性、超文本性改變了現有戲曲資源的存儲方式。各方資源整合建立戲曲公共數據庫,有利于減少系統運行中的重復運算工作,戲曲曲目資源共享,有利于保護我國珍貴戲曲資源,對我國傳統戲曲傳承轉型有積極作用。
(二)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
雖然戲曲藝術工作者具備戲曲科研能力,但其計算機能力往往不能達到計算機專項科研的標準,而計算機行業人才大多只是從事該技術領域的專項研究,所以兼備戲曲藝術和計算機技術兩種專業知識的人才極為匱乏。計算機技術在戲曲中的使用具有學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學科建設的超前性。高校可在戲劇影視下設專門的“計算機+戲曲”專業,科學系統地培養 “計算機+戲曲”頂層設計的研究型人才,構建系統的人才梯隊,推動戲曲跨界融合。戲曲數字化的結構功能需要精心策劃和熟練操作,計算機戲曲復合人才大都需要具備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基礎,在廣度上了解不同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下培養計算機戲曲人才刻不容緩,應明確計算機戲曲復合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健全復合人才培養體系,鼓勵人才跨學科交叉融合。
(三)推陳出新神形兼備
戲曲藝術除了有看得見的“形”、聽得見的“聲”之外,更重要的是蘊含的“神”——戲曲產生的民風民俗土壤、地方方言、文化內涵、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甚至是民族風貌等,而后者才是戲曲的精髓所在。[7]17“神”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結合的重難點。做到戲曲界“形”“聲”“神”合一并達到登峰造極藝術造詣的藝術家少之又少,這些傳統戲曲藝術家大多年事已高,對計算機技術這一新興產業知之甚少。戲曲傳承方式是師徒傳授,不同戲曲種類、不同派別確立來源于此。古代“師徒勝父子”,二者傳授學習之關系是計算機無法模擬的。在戲曲傳承道路上,老藝術家希望保留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戲曲全貌。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加工出的聲腔、身段與傳統戲曲或有細微差別;礙于視力、聽覺的退化,老藝術家能否熟練使用這一技術也無法保證。
大部分戲曲藝術家是否接受戲曲藝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至今仍無法肯定。戲曲界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若能憑借自身戲壇地位和影響力參與到戲曲數字化發展中來,那勢必有利于這一技術的推廣,有助于戲曲創新。
三、戲曲數字化前景展望
(一)戲曲教學革故鼎新
教育是戲曲藝術傳承和進化的基本手段。在傳統戲曲身段教學中,站相、臺步、七星步、等一些專業術語雖具有實際定義和標準,但在學生心中是一種非視覺的感官描述。陳彥衡《舊劇叢談》提到:“身段為內行專門之學,不肯輕易傳人。以故票友能唱者頗不乏人,身段則多不能工。”[8]852“專門之學”指藝人之間的身口傳承;因戲曲獨特的高度技藝性,戲曲傳承方式大多依附“口傳身授”,身段規范與否僅憑指導老師藝術修養、經驗造詣主觀判斷。傳統教學方式缺少教材指導,存在以“盈利”為目的傳藝方式,打罵、體罰學生等陋習。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可借助計算機將圖像、聲音參數可視化,建立人機交互系統輔助戲曲教學。老師通過口頭剖析、身體示范與計算機參數指導相結合,將傳授內容完整的儲存在計算機三維系統中,引導學生從模仿型程式思維向創造型程式思維轉變。傳統戲曲教學中豐富的表演經歷和理論資源都可以存儲在計算機中共享,把現代科技融入戲曲教學,是戲曲現代化的重要命題。計算機清晰記錄了演員的肢體動態和姿態變化,借助計算機技術教學身段,有利于教師不斷推敲戲曲,提升自身藝術水平,更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多視角、多重感官參與教學,高效率地學習舞姿造型、隊形陣容和空間調度,加深教學內容理解記憶,對創作表演活動躍躍欲試。如此一來,戲曲教學的物質載體是“人”和計算機,傳承與傳授建立在計算機搭建的 “活態”傳習場域中,戲曲課程便成為一個沐浴心靈、彰顯性格的藝術活動。
(二)戲曲演出形式多樣
在戲曲演出的前期策劃上,戲曲專家憑借戲曲文本和自身經驗,一些身段、造型等指標需要老師不斷推敲,經過無數次修改才能夠確定。早期戲曲編排依靠圖文傳唱,演員之間溝通交流、創演過程較為復雜。教師編排戲曲身段標準是抽象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優秀戲曲編排作品耗時長,耗資大;但如果借助數字技術,由計算機分析分類,選擇最合適的造型、隊形、動作,數字系統全視角模式與操作流程為藝術工作者便捷的創作平臺,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最節省資源的狀態下完成戲曲編排。
出彩的戲曲表演要求演員基本功、服裝道具、舞臺環境等多方面綜合一體。其中,舞臺布置是戲曲表演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設計師構思設計的二維舞臺草圖,對三維舞臺表現力有限,不夠直觀。計算機三維技術中環境模擬模型就可以輕易解決這些問題,環境模擬模型包括燈光、舞臺、帷幕、煙霧等,可以渲染戲曲舞臺氛圍,刻畫戲曲人物形象,增進戲曲時空轉換。技術人員利用三維系統設計戲曲身段動作,排演隊形隊列,再輔以燈光色彩、帷幕裝飾,為戲曲演出提供預演效果。戲曲是一門注重視覺、聽覺、感覺三合一的藝術形式,視覺效果首當其沖。演出時結合三維技術,觀眾感受到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結合,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帶來強烈視覺效果和無限遐想。傳統戲曲舞臺表演為求真切實感,在制作桌椅、幕布、掛簾等道具都需要極大開銷,計算機三維技術的應用可以省下這筆開銷;相比傳統舞臺,計算機戲曲舞臺更具流動感、立體感和形式美。
(三)戲曲傳承朝氣蓬勃
在這漫長的歲月更迭,戲曲正因不斷保持發展活力才使這顆璀璨明珠綻放著經典文化絢麗之光。現代科技碰撞,戲曲不能再從容演進,當下正面臨高度壓縮現代化的沖擊;曾經“主流”藝術,一度被打上“落后”“腐朽”的標簽。[9]101但科技的發展對傳統戲曲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延續香火、承接命脈是當代年輕人的歷史使命。戲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通過一些實物如劇本、劇場、道具與服飾、碑刻、文物圖像等傳承,但主要通過代際傳承人之間共同進行的文化實踐來實現,即口述、身傳、心授等實踐和精神交流。代代相傳的傳統授學模式決定了戲曲發展源于師徒二人的對接,這一模式容易陷人對師傅本人的個體繼承,而偏離對戲劇普遍真理的追求。[10]25
計算機作為融圖、文、聲于一體的認識工具現已應用于藝術界各個領域。借助數字技術存儲的海量戲曲信息給研究人員檢索、查詢帶來了便利,戲曲從業人員、學術研究者獲得權限后可以對存儲在資源庫的戲曲資料增刪修改,編輯移位。數字技術可以將戲曲道具、服飾、臉譜、劇本以及戲曲演出的舞臺、劇場、戲棚、舞美設施等物質材料進行多媒體掃描、數字錄音攝像,編輯處理后存貯在“云”中,完整地記錄戲曲活動過程,保持戲曲的原真性和活態性,保存完整不占用物理空間,杜絕“人亡藝絕”“劇本丟失”的現象。除此之外,數字技術提供在虛擬環境中編排整合戲曲故事、音樂、舞臺,觀眾可參與完整戲曲作品試演,通過沉浸式、交互式的體驗提出寶貴意見,這種參與形式打破了傳統戲曲與現實生活的藩籬。廣大群眾借助數字技術按照各自喜好選擇戲曲,主動體驗戲曲;大數據實時記錄人民的偏愛選擇,數據提供戲曲工作者、研究員查閱參考,這種雙向互動是戲曲傳承的動力。
四、小結
隨著時代演進,傳統戲曲要在保持優秀傳統前提下置換語境、重構話語體系。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戲曲文化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戲曲數字化作為一種涉及面廣、影響大的傳播路徑和傳承方式,有利于戲曲文化的形態演進和內容創新。為促進戲曲數字化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應成立戲曲數字化專門研究機構;政府、戲曲藝術工作者、新媒體傳播平臺應協調合作,開創傳統戲曲數字化發展的新格局。相信在有志于此的藝術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浩如煙海的傳統戲曲在新的文化生態傳承背景下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在計算機土壤中創新性轉型,增強戲曲文化自信和生態活力。
參考文獻:
[1]紀明明.數字化技術視閾下中國戲曲傳承發展研究[J].四川戲劇,2019(11).
[2]白小瓊.試析短視頻對傳統戲曲的傳播與解構[J].四川戲劇,2020(01).
[3]白瀛,胡夢雪.名家變主播彈幕刷屏 互聯網助推戲曲“活態”傳承[N/OL].新華網,(2018-08-25)[2020-05-27].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5/c_1123328203.htm.
[4]藝術司.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京劇像音像工程2017-2018年度申報工作的通知[N/OL].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7-08-25)[2020-05-27].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yss/201708/t20170825_752992.htm.
[5]朱英.文化部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N/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12-27)[2020-05-27].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7/content_5250751.htm.
[6]董雨萱,葛偉,謝竹.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播[J].科技傳播,2019(11).
[7]紀明明.數字化技術視閾下中國戲曲傳承發展研究[J].四川戲劇,2019(11).
[8]陳彥衡.舊劇叢談[M]∥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9]陳娟娟.微動力與微傳承:論融媒時代傳統戲曲的新傳播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4).
[10]姜凌.論戲曲表演傳承基本層面的問題與對策[J].戲劇藝術,2019(03).
作者簡介:丁貝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